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文 /趙豔玲

清代前期畫壇很大程度上是明代後期繪畫狀態的延續,是中國繪畫重要的發展階段和梳理期,尤其是山水畫科,呈現出眾多繪畫風格並存,名家薈萃,流派紛呈,各具特色的局面。其中,文人畫可謂盛極一時,“摹古”與“創新”不斷鬥爭, 以“四王”為首的畫家,透過晚明董其昌,上溯宋元傳統,作品普遍重視筆墨趣味,風格儒雅含蓄,傳達一種從容不迫,恬淡瀟灑的意境,被統治者視為“正統”。“四王”裡以王翬為代表的“虞山派”和以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派”同為清代最有勢力的畫派。以“四僧”為代表的一批遺民畫家,絕意仕進, 轉而投身繪事,他們強調個性的解放,要求“陶詠乎我”,提出“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習,強調自闢蹊徑。以龔賢為首的“金陵畫派”遠宗董、巨,用筆深厚,也有筆健疏淡者各有所長,各得其法。以弘仁、查士標、孫逸等為代表的“新安畫派” 高揚“師從造化”的大旗,以變幻無窮的黃山為藍本,畫風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與此同時,一批功力深厚的職業畫家也活躍在當時的山水畫壇,主要有以樊圻、高岑等為代表的金陵畫家群體和以劉度、藍孟、章聲、呂煥成等為代表的浙江畫家群體。

繪畫作品是畫家藝術思想、時代審美特色的物質呈現。此前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共展出130 餘件(套)繪畫精品,擇其一二賞析之。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王時敏 虞山惜別圖 紙本水墨 故宮博物院藏

王時敏 虞山惜別圖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年歸隱後自署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在“四王”中聲望最高。是明代大學士王錫爵的孫子。王時敏畫學宋元,對宋元名跡日夕臨寫, 筆筆講求古人法度,尤其是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後受董其昌影響,其山水早、中期風格工細、清秀,晚年畫風蒼勁渾厚。其淺絳為清代之冠。

此作近景的雜樹姿態各異,前後穿插倚讓得體。中遠景的留白與山體、樹木虛實相生,似空靈的雲氣在流動。作品構圖繁複、行筆縝密、墨色沉靜。山石的處理,主要師法黃公望, 同時融會了王蒙用筆蒼渾厚重的特點。幹筆勾皴,淡墨渲染, 與早期含蓄秀潤、筆墨清淡的畫風不同。此圖是王時敏為即將遷居虞山的福建籍煙商戴瑞陽所創作的,戴與其比鄰多年。作此畫時王時敏已77 歲,作者雖享年89 歲,但因晚年患有眼疾, 近80 歲後就少有親筆畫作了。此圖是值得重視的晚年代表作。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王鑑 雲壑松蔭圖 紙本水墨 天津博物館藏

王鑑 雲壑松蔭圖

王鑑(1598——1677),字圓照,號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

王鑑出生於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受其薰陶,能神融心會。早年學畫從黃公望入手, 以後又追蹤董、巨和“元四家”,亦受王時敏影響,曾得到董其昌的親授,董其昌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王鑑產生過很深的影響。他摹古功力很深,筆法非凡。

此圖自題仿元代畫家王蒙的《雲壑松蔭》,畫面上部的皴法為王蒙典型的解索皴,下部參合王蒙的牛毛皴,整幅畫境較之王蒙的茂密蒼茫又顯爽朗空靈,有沉雄古逸之長。曾經晚清浙江藏家王養度(字蒙泉)、近代安徽藏家蒯壽樞(字若木)等人遞藏。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王原祁 仿倪黃山水圖 紙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王原祁 仿倪黃山水圖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繼承家法,後又得王鑑指導,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幹筆焦墨, 層層皴擦,用筆沉著,且善於用色,色墨結合是王原祁作品的另一特點。

《仿倪黃山水圖》“之”字型構圖,佈局疏朗,樹石先用幹筆皴擦, 後用墨由淡向濃反覆暈染,乾溼並用,畫面顯得渾然一體。

自題:“丙戌仲冬朔月,寒威凜烈,餘赴暢春入直,至寓索酒解寒,不覺薄醉。放筆作倪黃筆,遂成此圖,無暇記工拙也。”“丙戌” 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王原祁時年65 歲,此圖為朝奉閒暇之餘所作。迎首所鈐朱白文“御書畫圖留與人看”印文系康熙皇帝所賜。作品曾系近代張翼、張叔誠父子遞藏。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吳歷 為唐半園作山水 紙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吳歷 為唐半園作山水

吳歷(1632——1718),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學畫於王鑑、王時敏。早期作品畫風似王鑑,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晚年之作多粗筆短皴,筆墨醇厚。此圖是吳歷為清代書畫家、藏書家唐宇昭所繪山水。唐宇昭(1602——1672),字孔明,號半園,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此作對角構圖,安置得宜,以雨點皴為主,用筆沉著謹嚴,淡墨、重墨、積墨,皴擦、渲染並用,使得山石極富立體感,整體感覺渾樸厚潤。

自題“廿載心懷積未傾,擬將圖畫寄茸城。思君文字清宵讌,候府杯中月最明。詩畫寄懷半園先生。”曾經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李佐賢鑑藏。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惲壽平 摹北苑溪山圖 絹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惲壽平 摹北苑溪山圖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號南田。江蘇武進人。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是“常州畫派”的開山鼻祖。早期山水初學伯父惲向,取法元代王蒙、黃公望、倪瓚,並上溯董源、巨然。中年以後轉為以畫花卉禽蟲為主, 但其山水畫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韻、情趣取勝,與“四王”、吳歷並稱“清初六大家”。

此圖墨筆摹董源(北苑太守)溪山圖,筆墨多變,構圖空間感強烈,疏朗有致,秀潤蒼莽。自題:“文徴仲雲:人間無北苑畫,止家藏半幅耳,即今所傳溪山行旅是也。其神韻沉古,大抵與巨然煙浮遠岫相似,所謂雲峰石跡,迵出天機, 筆□化權,網象莫測。後來擬議,殆如管天蠡海,何足語於大方?此圖追撫前本,略得盤鬱蒼莽之氣,時史俗習,庶幾一變,鑑者辨之。”款署“壬子潤秋毘陵惲壽平”。“壬子” 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作者時年50 歲。畫中自題述及該畫的創作心得及自評,儼然一篇言簡意賅的畫論。惲壽平一生的畫學心得大多寫在山水畫跋裡。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髡殘 蒼翠凌天圖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殘 蒼翠凌天圖

髡殘(1612——1692),俗姓劉,字介丘,號石溪、白禿、殘道者、電住道人,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早年剃髮為僧,之後離開家鄉寓居南京牛首寺。擅長山水畫,構境巖壑幽深,筆墨蒼莽,意境奇僻。是清初一位個性鮮明的畫家。

髡殘是一位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的畫家,他曾自言:“餘畫歲不過數幀, 非知畫者亦不能與。”其創作都是有感而發,從其傳世數量並不多的作品中, 很少見到應酬之筆。

“庚子”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 作者時年49 歲。此時髡殘初居牛首山幽樓寺,屬其中年的作品,且是髡殘傳世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佳作。畫家以荒率樸拙的幹筆勾勒、皴擦山石,淡墨渲染出石頭陰陽向背,赭石罩染。為烘托幽深之境,畫家還有意將石徑、瀑布、霧靄穿插於山間,顯得空靈通透。整幅作品墨、色沉著,蒼莽渾厚,可見王蒙對其畫風的影響。

髡殘《蒼翠凌天圖》自題詩釋文: “蒼翠凌天半,松風晨夕吹。飛泉懸樹杪, 清磬徹山厜。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披。剝苔看斷碣,追舊起餘思。遊跡千年在, 風規百世期。幸從清課後,筆硯亦相宜。霧氣隱朝暉,疏村入翠微。路隨流水轉, 人自半天歸。樹古藤編墜,秋深雨渚稀。坐來諸境了,心事託天機。時在庚子深秋石溪殘道人記事。”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八大山人 山水通景圖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 山水通景圖

八大山人(1626——1705),明宗室寧獻王朱權後裔。江西南昌人。順治五年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別號雪個、個山等,中年後號八大山人。八大的山水取法黃子久,又受董其昌的影響。他長於花鳥、山水,均別開生面, 是清初傑出畫家。

這是由六幅組成的一套通景屏。八大的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此作也不例外。圖繪光禿的山巒,稀疏零落的樹木,山中雖有屋舍,但杳無人蹤,給人以蕭索、冷寂之感。全作筆情恣縱,逸氣橫生, 具有渾樸酣暢而又明朗秀健的風神韻致。畫幅上方署:“八大山人”,雖未署紀年款,據書體和款識字體特徵應為作者接近80 歲時所繪,屬其極晚年的作品。是八大山人的傳世巨構。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查士標 深山樵徑圖 絹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查士標 深山樵徑圖

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 流寓江蘇揚州。工詩文、書畫,書法師承董其昌,風格俊逸蕭散。擅畫山水,初師倪瓚,後參以宋元諸家及董其昌等人畫法, 並受弘仁影響,繪畫風格多變。

查士標繪畫有多種面貌,此圖明顯受弘仁畫風影響。作者以清勁明爽的筆墨空勾山石輪廓,山體質面略加皴擦,陰面稍作渲染。兩山的夾縫中繪一山間小徑,一樵夫擔柴徐行,自題七言詩:“小橋溪路有新泥,半日無人過水西。宿酒欲醒茶正熟, 一簾風雨竹鶴啼。”圖文相宜,一表其懶散的風神、高逸的氣韻。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高岑 天卯樵歌圖 絹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高岑 天卯樵歌圖

高岑(1621——1691),字善長,又字蔚生,號榕園,杭州人, 居金陵( 今南京)。早年學朱翰,後學藍瑛,所畫平實。高岑的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面貌,此作筆法細秀勁峭,清麗嚴整,靈妙生動,屬於高岑的細筆山水風格。


流派紛呈競風流——天津博物館“清代前期繪畫特展”之山水篇賞析

黃向堅 南安群山圖 紙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黃向堅 南安群山圖

黃向堅(1609——1673),字端木,號存葊、萬里歸人,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師法王蒙,有黃公望筆意。其父黃孔昭雲南姚州(今姚安)做官,因戰亂阻隔不得歸家,黃向堅逾兩年徒步萬里迎回父親,受到時人讚揚。

尋親的過程中,黃向堅踏遍了西南山川,也讓他的繪畫作品帶有極強的寫生性。此圖描繪的是尋親圖中路過的雲南楚雄府南安州(今楚雄雙柏縣)風貌,山石排布似馬牙參差,構境奇險。幹筆細密皴擦,層次豐富,氣勢雄渾。


(本文作者任職於天津博物館)

(節選自《藝術品》2017-10 總第7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