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玉探源(2):河圖洛書顯神化 元龜銜符現凌家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文化博大精深。雖然關於神靈文化的古籍汗牛充棟,但對於源源不絕的神靈事蹟,都以“神化”“故事”看待,全當華夏上古先民的集體幻覺了。果真集體幻覺?未別,成系統的故事也不是那麼好編的。

一涉神靈文化,難免談玄說妙,步入朦朦朧朧的老套模式,難以自信信他。

那麼就從一個神化傳說與考古發掘實際有接口的切入點開始吧,這就是河洛文化。

“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易·繫辭上》說:"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圖1)。

神玉探源(2):河圖洛書顯神化 元龜銜符現凌家

圖1

“河圖”、“洛書”的原貌是個什麼樣子?隨著世紀的流轉,今天人們已經難以尋覓其真相了,但從一些史籍殘留記載看,它的慧根是很古遠的。在人類初始時期,聖人依據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徵,模仿刻在龜背和獸骨上,以作為經驗對人們的生存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因為它是經驗所積聚,所以往往比較靈驗,一定程度上能使人們逢凶化吉,後來逐漸被人們視為神靈祥瑞之物。我們從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龜背和獸骨之上,內容又多為占卜之辭可以得到印證。中國遠祖先民對龜和龍都很崇拜,在流傳下來的遠古神話和先秦典籍中,多見記載。如《莊子·逍遙遊》就寫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這裡的“冥靈”多數學者都認為是指神龜。在《莊子》一書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龜,而且也多和長壽、吉祥有關。

追根尋源,都是個“相傳”,加之上古之聖人和龍馬、神龜這些神靈元素,一般都會理解為“神化”虛無主義,給人的印象是虛無縹緲。其實不然,如此博大精深的遠古文化發源不會都是空穴來風,只是由於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失憶”現象所導致(是否與“孟婆湯”有關不敢揣測),忘記不代表就是本來沒有,也許待機緣成熟她還會再現。

凌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為我們架起了一座從虛擬走向現實的橋樑——原來一直以為虛無的神化找到了一個現實的古文化原型。

凌家灘遺址最為尊貴、神秘的墓葬是87M4號墓,其神秘在於除墓口中部放置一把重達4.25公斤的巨型石鉞鎮葬外,出土了玉龜甲和八角星形太陽紋玉版(圖2)——上古的“元龜銜符”原型重見天日——原來“神化”是有源可尋的。

神玉探源(2):河圖洛書顯神化 元龜銜符現凌家

圖2:凌家灘87M4號墓玉龜甲和玉版出土時的情形

這是一塊神奇的玉版(圖3):無論作縱向剖切還是作橫向剖切,均呈現出圓弧的形狀,即整體上呈現出“天”一樣的穹窿形,它的周邊為四邊形,所以又呈現出“地”的方形。因此,這塊八角星太陽紋玉版,乃是用一塊玉石精心製作的象徵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型。玉版上的圖案即是中華文明最原始的“八卦圖”了。

神玉探源(2):河圖洛書顯神化 元龜銜符現凌家

圖3:凌家灘遺址87M4號墓出土玉版,長11釐米,寬8.2釐米,厚0.2-0.4釐米

一併出土的玉龜甲(圖4)。龜,是一種如此的神奇之物:《洛書靈準聽》曰“靈龜者,玄文五色,神靈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見存亡,明於吉凶。” 龜的背甲是一個近似的穹窿形,象徵著天,它的腹甲是帶有方格的平板,象徵著地。在有關女媧補天的神話中,女媧最後是用巨龜的四足來代替已被摧毀的“天柱”的。巨龜之足既可作為天柱,那麼龜背就是天,而龜腹就是地了。北朝《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古人認為“天”之形狀有如大鍋蓋,和龜的背甲很相似,也許這就是龜受到崇拜的原因之一。這在紅山文化遺存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

神玉探源(2):河圖洛書顯神化 元龜銜符現凌家

圖4:上圖及左下圖為凌家灘87M4號墓出土之玉龜甲,右下圖為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之玉龜

​龜在天為祥瑞、神獸。凌家灘玉版與龜甲的擺放位置:八角星形太陽紋玉版是夾在上下兩塊玉龜甲之間,這是“元龜銜符”的濃縮原型,河圖洛文化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讓我們向著“神化”的源頭又靠近了一步。

至於龍馬負“河圖”神龜馱“洛書”純屬杜撰還是上古確有其事?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