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2018年是中國經濟2009——2018年遇到變化因素最多的一年:外部貿易摩擦增多,轉型升級受到內外雙重困難,人口老齡化繼續加快,消費降級,房產受到抑制……

但縱觀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正在改變的方向以及中國人的特質,中國經濟還是具有增長的巨大潛力,三個因素促成三大贏面。

勤勞:國家實力的根本

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傳統的產業工人

百姓勤勞是競爭力嗎?當然是!中國人的勤勞,不僅是在動手上,現在更表現在動腦上。

都說中國失去了人口紅利,話沒說錯,但不能代表中國經濟不能增長——只是代表中國不能依靠廉價勞動力增長,而是要靠技術,靠質量,靠自主創新,靠新一代的人才和工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口再多,人口結構再年輕,如果總體上工作不勤奮、花費不節儉、消費去借債、不願學知識、就業技能差,其從人口數量和結構方面看的應該有的人口紅利,其實基本上不存在,無法為經濟增長提供真正的人口紅利動能。亞洲和非洲乃至南美一些國家,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和中國條件差不多,勞動人口也是千萬級甚至億級,但由於國家沒有徹底去改革發展經濟,沒有激發百姓的勞動致富和創業創新熱情,顯然不能創造經濟增長或經濟奇蹟。

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中國製造邁向智能化


中國人,當代許多管理人員和一線職工,繼承了中國人優秀的勤勞傳統,在投入和精力上,忘我地工作,更加追求精益求精,更加追求創新創造。總體上看,中國人傳承的勤勞精神沒有變,這才是國家經濟的根本(就如古代中國,重視農業,農民眾多一樣)!

此外,人口老齡化是挑戰,但遇上智能化和拼技術的新時代,中國的人口紅利不見得會差到哪裡去——創新類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不斷增多,且60歲以上的老人閒不著(醫療和生活水準提高 ,60歲的老人精力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依然主動地通過各種勞動形式繼續為企業為社會發揮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揮金如土,貪圖享樂,以及脫實向虛,投資虛熱,行業差異影響打擊普通中國勞動者的積極性!

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20年達到60%

另外一個就是科技!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到科教興國,到建立創新型國家,再到中國製造2025,中國人正在從製造變為創造——無論腳步有多慢,力度有多不均勻,但始終在朝著高科技強國前進,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中國崛起!

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

我國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52—1957年為27.78%,1957—1965年只有8.24%,1965—1976年間更是僅為4.12%。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努力,2016年有關部門的測算,

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6.2%,並且規劃2020年的目標為60%(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在70%左右),這與發達國家美國等差距縮小了。

中國許多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其實都有濃厚的科技合作內容,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專利申請數量已經超越了美國兩個大灣區),比如雄安新區都對其在科技上有更高的任務賦予和規劃要求。同樣,在製造業上,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其實就是利用科技提升中國製造的核心技術,勞動生產率,品牌地位。

2016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4960億美元,美國為153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3.2倍,高技術出口佔製成品出口的比重中國為25%,美國為20%。這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強勁動力。創新人才的積累和投入的加大,使技術研發能力大大提高,許多技術正源源不斷有創新、被培育、產業化,成為製造業換代升級和服務業轉型的基礎,部分戰略新興產業已經躋身世界前列——這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中國城市深圳已可比肩全球任何城市

有人說中國發動機還不行,芯片還不行,醫療技術還不行、納米技術不行等等等等,但回想40年前,30年前,甚至10年前,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科技創新總體上在踏步的節奏沒有改變!

國際貿易:中國開闢並共建新市場

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當一些發達國家高貿易單邊主義,當歐美國家繼續在亞洲、歐洲爭奪市場,中國卻繼續擁抱全球,尤其開闢非洲新市場!

一帶一路讓中國繼續擴大開放,並鼓勵中國資本、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截至目前,已有10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118份“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協議。

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1萬列,到達歐洲15個國家43個城市,已達到“去三回二”,重箱率達85%。

中國經濟的三大贏面:人民勤勞,科技進步和新興市場!

中非合作論壇成為中非貿易重要交流平臺

截至2018年6月,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1%,中國已經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

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共82個,累計投資289億美元,入區企業3995家,將近4000家,上繳東道國稅費累計20.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24.4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加快與沿線國家建設自貿區,已與13個沿線國家簽署或升級了5個自貿協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國際貿易類型不同,中國在非洲不僅是投資合作,還培訓當地勞動力,修建各類基礎設施,幫助醫療教育提供技術培訓等等。這開闢了新市場,也將中非友誼推到新的高度,增加了合作內涵,中國不僅是在單方面投資帶動,更在參與共建非洲的經濟開發與社會進步!

據預測,中非貿易目前是3000多億美元(中美是6000億美元),而10年內中非貿易將超過5000億美元,非洲完全有希望不斷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市場,達到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