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禪宗在初唐而興,至晚唐五代而極盛。在禪宗的興盛過程中,福建籍高僧群星璀璨,功不可沒。百丈懷海、溈山靈祐、長慶大安、雪峰義存、龜洋無了、妙應禪師、曹山本寂等一代宗師都是福建籍僧人。就在寺院林立,高僧輩出的晚唐,莆田妙應禪師和本寂禪師橫空出世,成為一代高僧大德。


妙應與本寂禪師系同胞兄弟,出身官宦之家,少年從儒,青年出家,同時應世,一為名滿八閩大地的伏虎祖師,一為曹洞宗的開山祖師之一。同胞兄弟,共證大道,堪稱禪宗史上的一雙奇葩。

妙應禪師:志行卓異“辟支佛”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囊山慈壽禪寺妙應祖師塑像

據莆田市志記載,妙應禪師出生於唐末公元820年農曆正月十五,俗姓黃,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黃巷(今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人。妙應禪師是朝廷的諡號,是公元898年以後世人對其的尊稱。在那之前,妙應的法號為涅槃、闢支、圓智。人稱“辟支佛”。

妙應禪師是高僧大德中的異數,他生而有異跡,灶開蓮花;不受具足之戒,而能入定見慧,坐則多日不食,行則兩虎相隨;身著百衲之衣不披袈裟;手持竹杖或度有緣僧俗,或降魔伏虎;出口成讖,能知未來;俯仰之間,觀察天地,善相地脈。既有道家風骨,又有佛家禪師風範,他幾乎具備了民間普通百姓對宗教信仰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因而成為流傳千年永不褪色的崇拜偶像。

妙應禪師與本寂禪師(840—901年)是同胞兄弟。兩兄弟先後皈依佛門,同為佛門高僧,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莆仙佛門世代稱為“黃家兄弟禪師”。他們的父母逝世之後,妙應兄弟舍祖上所遺住宅改為佛寺,並將其父母葬於寺東,號稱“雙燕棲梁”,墓碣書刻“五大夫黃公之墓”。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王之孫王昶生,將妙應禪師舍俗家舊宅改建的佛寺,賜名國歡寺。

妙應禪師於大中六年(852年)創建“石室巖精舍” (又名“伏虎巖”,即今筱塘巖)。此後,妙應以興建佛寺,弘揚佛法為己任。親身到各地化緣重修靈雲巖(在今鳳凰山)和紫霄巖(在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作為自己隱居弘法之所。乾符年間(874—879年),駐錫靈雲巖,創建山寺。還在崇福裡礪山(在今秀嶼區月塘鄉)興建梵林庵。

此後,妙應祖師長期在囊山(在今涵江區江口鎮)高巖下結茅單身棲隱。傳說其“囊山高巖之下,趺坐不食,行則二虎隨之,其居曰‘伏虎庵’”。禪師獨居棲巖穴中禪修多時,情若效法本師釋迦如來出家後至六年苦行,九座智廣禪師看他苦修志行之卓異,稱其為“古辟支佛也”,巖洞因而得名流傳迄今。“辟支佛”再世於古囊福地巖棲苦修,後來又創建寶剎,古囊便擢升為名山。

中和元年(881年),妙應禪師在囊山下創建延福院,作為其宣講佛法的場所,因此聲名遠播。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仰慕妙應道行,奏請朝廷,升院為寺,唐僖宗皇帝賜匾,遂改延福院為“囊山慈壽禪寺”,俗稱囊山寺。

妙應出家後,剃髮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隱居在邑內許多佛宇巖洞習禪。妙應“性通九流之門”,精研醫術;又善相地脈,著有《博山經》。光化元年(898年)七月二十五日妙應圓寂,終年78歲,葬於囊山西塔院。閩王奏請朝廷,昭宗賜諡“妙應禪師”。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王喜生孫王昶之慶,將妙應所舍俗家田宅建造的佛寺,更名為國歡寺,為囊山寺的下院。

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又加封妙應為“圓智大師”。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囊山寺

本寂禪師:曹洞宗盛傳天下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三十九世曹山本寂禪師

本寂名元證,又名宗精,為佛教“曹洞宗”始創人之一。長期定居並終老江西撫州。唐天覆元年(901年),62歲的本寂圓寂,葬於曹山寺西的鳳形坊,塔名“福園”。由於他對曹洞宗的形成和發展貢獻甚大,因而被敕諡為“元證禪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為“寶藏元證大師”。本寂“文辭遒麗,富有法才”,著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住寒山子詩》,後人又輯得《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2種存世。


據成書於宋代的《高僧傳·梁撫州曹山本寂傳》記載:“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號小稷下焉。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

根據這段記載,黃宗精雖然自小接受儒學教育,但道性天發,對佛教心儀已久。19歲時決定出家為僧,黃宗精選在靈石山翠石院落髮為僧,取法號本寂,師從元修和尚修習密宗6年。本寂在25歲時受具足戒後,轉為修習禪宗。本寂出閩後,到江西宜豐縣的洞山普利寺,參謁良价禪師,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傳。唐鹹通十一年(870),拜別良价,先到廣東曲江曹溪參拜禪宗六祖惠能塔,再到江西吉水,應僧眾請求,開堂說法。因時局動亂,來到宜黃縣曹山(今江西省宜黃縣城南鄉陳坊胥家排)修持,當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觀讓其住持。後因觀堂擴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將觀改名為曹山寺。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廣開山門,課徒說法,闡釋良价禪師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門禪風。本寂在宣揚禪宗思想的同時,將玄學、儒學糅合在一起,用陰陽爻象解釋五種君臣變化狀態,用說禪的方式宣傳儒家君臣之道。用處理君臣關係的方法,作為僧徒檢驗自己的修煉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淺的標準,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當時南平王鍾傳曾多次請他去洪州弘法,本寂均未應邀。而來曹山寺參禪者,都散佈於海內外。他和良价所宣傳的“五位君臣論”成了曹洞宗的禪學,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

本寂在曹山弘禪接化三十年來,法席大興,學者薈萃,嗣法弟子傑出者十四人,門人不計其數,而趨集於其座下參禪的十方僧侶,常年“冬夏盈千二百三百”,大振良价的洞上宗風,形成一大新興的宗派。後世合取其師徒二人住以傳禪的二山之名稱為“曹洞宗”,其法裔廣泛盛傳天下禪門。

曹洞宗的影響很廣泛,其弟子很多成為名僧,全國各地的顯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揚曹洞宗禪法。撫州刺史危全諷曾延請其弟子匡仁禪師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為曹洞宗的又一傳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价學禪法30年,朝鮮僧利嚴亦向本寂再傳弟子學禪法。13世紀初期,日本僧通元將曹洞宗法傳入日本,開創日本的佛教曹洞宗,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信徒約有1000萬人。朝鮮、東南亞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縱觀禪宗史上,一個家庭僅有兩個兄弟,雙雙出家,並先後證悟得道成為一代高僧,也僅有莆陽黃氏家族的黃文矩、黃宗精兄弟,這是禪宗史上的異數,也是莆陽黃氏家族的一份榮耀。


記者手記〉

融情入景,融理入佛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相傳唐景福元年(892年)晉八高齡的妙應祖師躬領眾僧挖掘,後世稱為“唐井”

囊山是莆田境內的一座名山,唐宋之時早已聞名海內。因千年名剎——囊山慈壽禪寺躋身為福建全省十四座全國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寺名尤著,名山因而更為中外緇素景仰。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由於歷史及人為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院寺衰敗,各項法務中斷,千年古剎梵唄寂聲實乃可惜。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重視及常昊住持的大膽革新,文化建寺,如今走進這“莆陽第一大叢林”,背倚山巒疊翠,整潔清靜的寺內景觀令遊人心曠神寧。

為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的順利召開,結合囊山寺古驛道文化,用好古道遺蹟、宿站地標等資源,發展囊山公園文化旅遊。日前,囊山村裡的禮佛大道和囊山村道已經建成通車,在囊山慈壽寺周圍的佛教文化園正在加快綠化、鋪裝及牌坊、雕塑等構築物的安裝施工,建成後的囊山森林公園將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融情入景、融理入佛,打造莆田的“城市後花園”和“佛理修養地”的莆田五山公園之一的新景觀,也將印證囊山慈壽寺開山祖師妙應禪師曉山通地的大智慧。

千年名剎——囊山慈壽寺

囊山慈壽寺,又名囊山寺,坐落於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囊山村,寺院環境優美,背靠囊山,與莆田天元巖毗鄰。寺廟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是福建省著名古剎,在東南亞佛教界也有一定影響。1983年,囊山慈壽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時也是莆田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囊山寺

史有“莆陽第一叢林”之稱

囊山慈壽寺,開山祖師妙應禪師出家後法名涅槃,因他出行時有兩隻馴虎跟隨,人稱“伏虎祖師”, 故囊山寺初名“伏虎庵”,後改名“延福院”。妙應祖師創建的囊山寺名聲遠揚,住寺僧人達千人。妙應法師圓寂後,葬於法堂的塔中,宋時遷於法堂西側,重建寶塔,稱“慧薰塔”。僖宗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皈依妙應法師,為祝其母親壽誕,遂將寺院擴建,並奏請朝廷,賜名“慈壽禪寺”。從此,囊山慈壽寺,名譽八閩,為“莆陽第一叢林”。

唐至兩宋間,因囊山地處通衢大道之旁,大剎被朝廷用作現成的驛道宿站,兼供來往福廈之間必經此道的官員,以及遞送公文、押送罪犯的差役等人歇宿、換馬,這也是囊山大剎地緣與歷史形成的一大特徵。據查,宋代八閩各地亦有被朝廷用為官道宿站的寺院,囊山寺因其寺宇規模之大,接待僧俗行人之廣,堪稱首屈一指。作為古驛道宿站,也曾有大量文人名士留文寺內。當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時,就曾住在寺內,留有詩云:“曉發漁溪驛,暮宿囊山慈壽寺。雲海近蒼茫,溪山擁清翠。行役倦修程,投閒聊一憩。不學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如今,囊山寺內藏有珍貴文物,有相傳唐代妙應祖師用竹杖題寫的“虎石”石刻、“唐妙應大師塔”半截塔銘碑石、晉八高齡的妙應祖師躬領眾僧挖的“唐井”、明鑄造飯大鼎等。

建寺以來 未更十方叢林選賢制

據1998年楊美煊著《古囊名剎》載,唐宋以後各地所建的叢林,以主持傳承的方式不同,又分為“子孫”與“十方”兩類。子孫叢林由本寺派系所度的門下子孫傳承主持席位。而十方叢林的主持則不囿於本派法裔,乃公請諸方高僧名宿任職。近代亦稱十方大寺為選賢叢林。囊山慈壽寺自建寺以來,妙應祖師就定下永遠其為十方叢林的宗旨。自唐迄今原興化大地上的佛門大剎,除了南山廣化寺於1986年改為真正的十方選賢叢林之外,惟有囊山大剎在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雖歷代盛衰不一,廢興更迭,但其十方叢林性質一如唐宋,始終不易其宗。因而,遠近僧俗人稱其為一座名實相副的十方叢林。

背列囊山峢巘 前闢清淨園林

史載妙應祖師精通地理,善相地脈,而今看祖師所選禪林福地,駐足囊山古剎山門,一眼望去,古剎背列囊峰聳秀,累列為蓮瓣,洞壑幽深,林木蓊鬱,因而在莆田24景中被稱為“古囊峢”。

據悉,囊山慈壽寺歷代都有重興,清光緒年間,住持通源法師手敲木魚,四處募化,重修了大雄寶殿。今天在大雄寶殿仍掛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到了近現代,廣欽老和尚從囊山慈壽寺受戒。世界華僧協會副會長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長寂晃法師16歲開始在囊山慈壽寺當家,此後幾十年為囊山慈壽寺的復興嘔心瀝血。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後,寺院缺乏良好管理,寺僧典賣寺產,戒律鬆弛。2016年5月,當地善信禮請常昊法師入住囊山。常昊法師,1978年出生于山西臨汾。法師入住後,重修寺容寺貌,大膽革除陋習,率領眾大德持戒修行,朝暮誦課,如理如法,以文化建寺,以清淨園林寺理念清潔寺院,法師雲:“遠離商業,還佛門本來的清淨。”

短短兩年時間,煥然一新的囊山慈壽寺如今已是晨鐘暮鼓與自然相融,經聲梵唄與歷史相擁,蘊山嵐清氣,清幽雅緻的文化寺院,作為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分會址之一,囊山慈壽寺這顆被歷史塵埃掩蓋的梵林明珠將重放無量佛光。

黃祖緒:“文字畫匠”詩書傳家

【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同胞兄弟,共證大道

74歲的他身材瘦削,卻時常騎著一輛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查閱各類典籍;退休後的15年裡,他堅持寫作並著作等身,至今共寫出近250萬字的作品;他寫的《百家家訓》已進入莆田市縣(區)上百所小學的課堂,成為教育孩子們傳承禮儀詩書傳家的經典之作,他就是被人稱為莆田“文字畫匠”的傳記作家——黃祖緒。

“縱覽莆陽儒林風采綺窗就看黃老師的書。”這是莆田文史專家許更生對黃祖緒的評價。出生於莆田市龍橋街道延壽村的黃祖緒在莆田第九中學任教近40年,系高級教師,獲過全國“伯樂獎”和“優秀園丁獎”,是省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喜歡看書的黃老師自2003年底中學退休後,不甘過“水邊林下,扶杖逍遙”的歸隱生活,便把看書所得以札記形式記載下來,日積月累就以著述為樂。在友人的邀約下,黃祖緒開始接觸莆陽姓氏源流及地方歷史文化名人研究。十年來,他共出版了《綬水書香》、《壺山門第》(共四集)等系列叢書。

2016年8月,《百家家訓》出版,全書共61萬字,收錄了234家姓氏共415則家訓格言精品,配有各姓氏傑出精英插圖共1005幅,從中不僅讓人瞭解到我國曆代家訓的概貌,也體會到古人在處理家庭關係、教誨子女方面的思想與情感。“每個姓氏都有家庭家訓,但是很多學生並不知道,詩書傳家久,熟悉祖上歷史對後代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教育。”談起編輯此書的初衷,黃祖緒感慨道。

黃祖緒著述立作十分嚴謹,在查找、翻閱、篩選這些家訓材料基礎上,黃老還要通過借閱、拍攝、掃描、複印資料,打印、校勘、排版、定稿等步驟,最終憑藉紮實的文史功底、精確的取捨眼力、嚴謹的治學方法,三易其稿,八個人校對六個月才將《百家家訓》編纂而成。

近日,為了迎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順利召開,莆田方誌辦擬策劃出版一本《莆田佛教名人》(暫定名)一書,去年年底,當方誌辦找到在此領域涉獵已久的黃祖緒時,黃老毫不遲疑地一口承應來擔任主筆。為了寫好這本意義深遠的著作,黃老多次前往福州、泉州、廈門的圖書館、寺廟查閱相關典籍。“黃老師為了節約經費,甚至住最差的旅館,吃最簡單的飯菜,連續幾天待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大圖書館裡。”莆田方誌辦綜合科科長鮑文芳十分敬仰黃祖緒一絲不苟的做文章精神,他說:“黃老師寫書的收入根本不夠他著書的開支,沒有信念和對寫作的滿腔熱愛,是很難堅持的。”

如今,由黃祖緒主筆的《莆田佛教名人》(暫定名)近10萬字初稿已完成,共收錄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時期的150位大德高僧。由於現存資料太少,為了蒐集更多史料,黃老不顧胃部動過手術的虛弱身體,數月來四處奔波,學生看不下去都擔憂道:“老師,身體要緊,不要這麼辛苦!”但是始終以“文章千古事,人物傳記一定要寫得有依有據”來要求工作的黃老,依然每天堅持查閱一本本典籍,夜裡寫文到深夜。有時候為了一小段文字要看上近十本書,一字字手寫出來,有新內容後再增改謄抄,如此反覆。正是這樣高標準的寫作態度,他的作品得到各方讚譽,也時常被收錄到各類專業報刊裡。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贊其有“鍥而不捨、專心致志、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

2013年,黃祖緒被評為“首屆福建省書香之家”,這既是對他自我詮釋“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的肯定,也是以他為標杆豎起地方文史學者退而不休勤耕家鄉文化田的一面旗幟。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頭條莆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