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小說更精彩,我們來討論一下

如何讓你的小說更精彩,我們來討論一下

怎樣才能寫出一本好書?

只有三點:故事!故事!故事!

只有故事才是書的主旨,如果脫離了這一點哪怕你有再好的文筆也沒有意義。

就好像一塊爛月餅包裝紫檀木的盒子有意義嗎?

如果你非要說那個盒子有意義,那麼人家去看散文去看現代詩,或者乾脆去學哲學了。何必看你的東西?

雖然三個故事,但我認為還是有區別的。

故事一: 應該是偶然性。 沒有偶然性的存在就沒有故事。也正是一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造成故事的不可預知性和可期待性。這就要充分發揮想象了,所謂腦洞大開,不單考驗的是作者的腦洞同是也考驗讀者的。

不要寫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這樣話你這個外行人些出來認為是腦洞大開的東西,在老書蟲和內行眼中就是幼兒園的咿呀學語。

非要涉及到一些專業的東西而自己又不懂怎麼?可以去問度娘,找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將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這樣雖然寫不出很高深的東西,但絕對是合情合理的。

還有一點偶然當中要存在必然,那麼就要涉及到下一個故事。

故事二:邏輯性。沒有邏輯性那就是一場瘋狂的舞蹈,本以為會吸引全場姑娘的注意,卻不小心變成眾人眼裡的白痴。

什麼是邏輯性,簡單來說就是A=B B=C A=C 這樣的一些關聯的邏輯關係的闡述。

那麼在小說當中呢? 就要涉及到人物和事件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主角是個好人。 但突然你寫他為了一個什麼法寶或者利益去傷害無辜的人,那麼這就出現了邏輯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你對人物設定出現偏差。或者讓讀者認為你筆下的主角就是一個打著好人旗號的無恥敗類,那麼你不如干脆就將他設定為反派,也許更成功一點。

還有一點在這裡說一下。越貼近現實的東西越容易引起共鳴。比如恐怖小說中的黑暗。大家都有過相似的童年,在一個暗室或者黑夜當中那種對未知的恐懼應該都體會過。所以說黑暗永遠是恐怖小說的主旋律。

再比如,糖會給人美好的感覺,讓人的幸福感增加。那麼在一個人愉悅的時候會怎麼樣?吃甜點,形容她吃了蜜一樣。那麼在痛苦的時候呢?內心如同一杯苦咖啡。 我只是簡單說一下,並非一定如此,這個還要看個人的喜好,有人喜歡將悲痛化為食量,那是上帝也沒有辦法的事。

故事三:連貫性。故事必須保持它的連貫性,這樣才能引人入勝。如果跟全文無法融合到一起,那麼再好的橋段也要捨棄。

有些作者思維跳躍,突然想起一個好的橋段便毫不猶豫的用在書裡面。自己寫的時候就感覺很彆扭,讀起來就更覺得彆扭。因為你打破了全書的連貫性。就等於是將讀者從以前的代入感中生生的拉出來,然後還期望他們迅速的適應再度進入。

現在的書實在太多,不說寫書的比看書的多起碼比例不超過一百。你還能期望有人會有那種耐心等待從你的書中再度發掘出興趣嗎?恐怕沒有。

所以遇到這樣的橋段可以積攢起來,也許不適合你這本書卻適合你的下一本書。或者只是適合你書的後半創作,但你將它提前了便顯得突兀。

寫作除了天分沒有其他必然成功的技巧。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勤奮。

同樣是那些中國字,也同樣是相同的意思,有人寫出來就精彩紛呈,有些人寫得卻乾巴巴讀起來味同嚼蠟。

能力除了天生都是後天鍛鍊所得。這就是拉馬克的進化論。用進廢退。(感謝落葉歸根的糾正,不然我還以為用進廢退是達爾文爺爺的。)

有人也許不服氣,說我都已經寫了多少多少字,怎麼還能說我沒有鍛鍊。

說的不客氣一點,你那只是一個簡單的記錄工作,而並非創作。因為你碼完字以後恐怕自己都沒完整的讀過一遍,句子有很多根本不通順,或者前後語句顛倒混亂,讀起來感覺驢唇不對馬嘴。這樣的經歷算創作嗎?只能說你是在鍛鍊自己的打字能力。

自己的一點淺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關於開篇。

開篇通常都被人格外重視,因為前幾章不單關係到讀者是否能夠跟讀下去,也關係到編輯對你作品的印象。

很多人都容易在開篇當中急於描述整個世界的設定、架構和故事人物背景、優勢等等等等,恨不得能將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腦的塞給讀者。

還有一種開篇,描寫了大堆的景色,堆砌了無數的辭藻,生怕讀者因為開篇認為自己小白,恨不得在每一個字都夾住文青的標籤。

但越是這樣讀者卻越不買單,很多評論都說開篇不之所云,開篇長篇累牘等等。

有人會說某某一些成功的大神的書有時候也可以看到這樣的開篇,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但人家是大神,人家的筆名就是訂閱保證了,你能做到嗎?

所以還是仔細研究一下讀者的習慣吧,弄一個好的精彩的吸引人的開篇,讓自己的書成績更好,難道這不好嗎?

下面我就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怎麼才能寫出一個好的開篇呢?開篇就如同一本書的一張臉。是否能在相親的第一眼讓人怦然心動就看這幾頁了。

當然要將最好的東西展現出來。不過卻不是濃妝豔抹讓人看了就不知所云的辭藻。

也不是故弄玄虛生搬硬套的一些樣板。那些裝逼流上來就打神仙的臉,更是讓人看了生厭。

我們應該選擇一個度。——適度。

什麼都應該適度。

第一:適度的懸念是必須的。只有有懸念才能讓人看下去。

第二:適度的簡潔。 簡單明快的節奏總是讓人愉悅的。所以幹嘛不在開篇當中給人這樣的印象呢?

第三:適度的修飾。建議放在章節末尾。為什麼呢?因為閱讀習慣,不管多長的一章,開篇幾個字總是最讓人期待,希望上一章節的懸念能夠得到答案。所以便迫不及待的讀。如果你這個時候寫點文藝的東西讀者會很不耐煩的跳行,再跳,當發現沒什麼實質東西通篇都是這個,那就會罵大街說你灌水了。但你寫在章節末就不同了,首先他的心願已經滿足,而新的懸念也許又勾起了他的興趣,這時候看一點舒緩的文藝範,……不用再解釋了吧。

當然這只是通常現象,總有一些人,你不管怎麼寫都不能如他的願,其實他不過是發發牢騷刷一下存在感。那麼你還理會他的看法幹什麼呢?

第四:那就是儘量嚴禁的邏輯性。邏輯性不是你如何長篇累述的去解釋你的設定。剛剛開篇故事還沒有展開,你的作品中三觀還沒有被讀者認識認可,你有什麼可解釋的?越解釋就越輸了。

那麼這裡說的邏輯性是什麼?是合理性。舉例隨便寫一個吧。

大長老拼盡最後一點力氣,將一甲子的內力傳授給王二愣。

王二愣看著大長老失去生命的乾枯身影不知道是悲是喜。

因為他原本是來刺殺大長老的。

寫到這裡讀者就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了。而且心裡也有一個猜測。王二愣是大長老的私生子?或者是什麼什麼的?天馬行空各種亂猜都不作數,最後還是需要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首先王二愣能夠去刺殺大長老說明他們有仇,那麼是什麼仇呢?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滅門之仇或者乾脆就是羞辱他了,他看大長老不爽,就是要打臉立威,這些都可以。只要你寫的巧妙大長老有取死之道,而王二愣有必須復仇的理由,這一點就算過關。

那麼接下來,為什麼大長老看見王二愣這個刺殺自己的敵人,為什麼還要將功力傳授給他?

剛剛說了幾個可能,什麼私生子之類的。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但是這樣王二愣就要背上弒殺之名。隨著他名聲越顯赫這一幕就越成黑材料,會對他造成重大的影響。 如果你想將這個作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長線點來用,也未嘗不可。

還有一個巧妙的可能。大長老拼全力出手殺了王二愣落個同歸於盡,當然是可以報仇。但假如大長老傳功並非是為了王二愣好,而是他的邪功一旦沾染就必須修煉。最後王二愣會變成一個人神共憤的人,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他的家人也會因為他遭到牽連,最後就是全族盡滅。

這就是它的合理性,也許只是一句話,也許就是一個很好的爽點,中長的線。就看你自己如何使用了。但不管如何都要落在合理上,不是你能不能接受,而是讀者能不能接受。

不是你寫的如何爽,而是讀者看起來如何的爽。所以爽文是必須有故事支撐的,而不是那些看誰不爽就打臉,然後裝逼,再繼續打臉,一直打到全文終結,那樣的不是爽文,而是裝逼小白文,如果你們打算寫這樣的文,那我也沒有意見,不過我提醒大家,你們就算再寫裝逼打臉能寫過大神嗎?

呵呵呵,以上是我一點淺見,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過渡章節的處理和鏡頭的轉換

故事是由一個個精彩的片段串聯起來,最終講述一個完整的意義。這些精彩片段就好比一串項鍊上的寶石,無論每一顆多麼出色,但都不應掩蓋整個作品的光芒,只會讓整個作品更加完美。

小說精彩的片段所形成的即視現象,讓文字在我們腦海當中呈現出一幅幅熟悉或嚮往的畫面,這樣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但現在問題出現了,一個橋段寫盡要轉入下一個故事,這時候就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是不是要將下一個故事當中的背景場景人物事先交代一下?如果直接跳轉過去會不會顯得突兀?或者我乾脆湊一個流水賬一樣的章節講一講豬腳轉場當中發生的小故事?

首先,讀者看的是故事,那麼就必須有故事性需要精彩的懸念。如果你過多的交代了背景人物那麼很可能會提前劇透,讓讀者猜到了豬腳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樣就大大的影響了讀者心中的期待,你的故事在精彩程度上也會大打折扣。所以不要去考慮轉場讀者會不會接受,你只需要考慮你接下來的故事是否依然吸引讀者。當然你還要在上一個故事當中保留一條線,這條線的存在是豬腳必須轉場的一個重要原因。不然的話就會感覺上下銜接不夠流暢,豬腳的突然轉場有些突兀。給讀者帶來生硬的感覺。

直接跳轉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須做好上下故事的首尾銜接。比如豬腳完成了上一個故事的冒險後,他拿到某樣東西,這東西便代表著新的地圖。然後你直接跳轉到新地圖當中,中間不必交代走路的過程,新人有時候恨不得寫清楚豬腳走路先邁哪條腿這樣就顯得過於拖沓了,有灌水的嫌疑。

流水賬式的轉場當然也可以,有時候會寫豬腳如何趕路,但要有用處。比如你說豬腳在走路過程當中遇到一個賣瓜老頭,老頭長的慈眉善目,賣的瓜又香又甜。這老頭是幹什麼的?會弔起讀者的胃口,可後面發現這就是個賣瓜老頭,沒有任何存在意義,那麼讀者就會大呼上當。這就真的是流水賬了,但如果這個賣瓜老頭是你埋下的一條線,雖然整個篇幅都是豬腳在趕路和這個賣瓜老頭打屁,讀者也會感覺這章節很重要,關鍵就是這樣的章節是否對後面的故事有用。

這裡有一些評書的方式我們其實可以借鑑,一個說書人如何留住聽眾? 晴天的時候,書場裡面滿座,那麼說書人就會講一些經典的橋段,節奏感十足。將聽眾的情緒都帶動起來,然後他會在這時候突然一轉講一些風花雪月,當聽眾有些不耐煩的時候,他馬上又轉回激烈的對打,讓聽眾大呼過癮,這時候書場的人就會敲打小銅鑼來收錢了。

雨天的時候,大多聽書的人都是來避雨的,那麼說書人就會把握節奏,看聽眾快要睡著了,他馬上說一段快節奏的,等大家的癮被勾起來,他又會轉為一些不實際的描寫,比如風花雪月啊,地理人文啊這些。

我說這些並非是要教大家灌水。而是在講故事的節奏性把握,還有在緊張的故事情節當中穿插一些過渡。

比如豬腳在上一個故事高潮的時候,你讓他隨手得到一件東西,接下來這東西會自然而然的引出你下一個故事的部分場景設定。這時候適當交代一下新地圖啊,新勢力啊,新反派啊,等等,這就好像晴天講故事一樣。

當你的書已經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精彩的長線當中,也已經寫過幾個讓讀者興奮不已的小橋段,這時候你就可以適量的講一講感情戲啊,新設定啊,反派的背景啊,新地圖的暗示啊這些,當讀者感覺這些章節水的不行,卻突然發現下一章又進入了緊張的節奏當中。這就好比雨天講故事,不能讓聽眾睡著了,不然誰給錢啊?

評書當中還經常用到一夜無話,一路無話等等,其實這些都是過渡的一種方法。

故事的過度環節就好比項鍊上的環扣,也許沒人去注意它的存在,但它卻是一條項鍊完美呈現的重要環節,我們不能將它過分凸顯,那樣會喧賓奪主,讓項鍊失去和諧的美,也不能過分忽略它的價值,讓項鍊還沒有佩戴就分崩離析。

還有一些問題是鏡頭的轉換當中也牽扯到一些銜接問題,有的人喜歡在幾個豬腳配角只見轉換鏡頭,感覺這樣很有意思,很能增加緊張感增加故事的懸念,但必須要用好,而且要用巧。

這就必須把握一條線,比如電影中出現一個掛鐘,然後在這個時間點上交代幾個重要的人物在做什麼,有這個掛鐘為依託,觀眾很容易就能清楚整件事情的幾個方面。那麼掛鐘是重點嗎?並不是它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媒介,讓大家知道這些場景都是在同一個時間發生的。

再比如一個珠寶,這個珠寶經過不同人的手,發生了不同的故事,現在看到這個珠寶便將前後的聯繫都交代出來,那麼這個珠寶是重點?是在說它如何如何價值連城?也不是,它也是一個媒介,讓大家知道圍繞這個媒介發生的故事,重點是故事,而不是珠寶。

評書當中也有這樣的手法,比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將聽眾帶入到另一個視角,領略另一份精彩。

現代電影中運用的手法會更多,比如有平行的、交叉的、顛倒的、連續的,不過都要找到一個能夠總攬所有分鏡的媒介,不然很容易寫崩。

以上是我一點淺見,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關於對話的一點感悟

以前寫書就怕對話,說什麼?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已經不是什麼樣的對話能夠讓小說增色,讓讀者看起來爽快,而是根本不知道說什麼。

然後我便看了不少小說專門主意他們的對話,倒是也有點自己的體會。

第一對話其實就是聊天,你就當在QQ上對心儀的美女,你要絞盡腦汁的吸引她的注意力,當然不能一次性將問題全都問出來,那樣美女最多隻會回你一句,你查戶口呢?

所以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不要一次問許多問題,一次只有一問,然後做一個回答,再由對方的回答引出下一個問題。

對話也要有連貫性,當然還有符合人物性格的問題,假如一個斯文人你讓他開口閉口瑪德,那顯然不合適。

還有符合人物的身份,你讓一個奴才面對主子自稱小爺,恐怕不是腿斷就是命斷,除非哪個奴才是豬腳有強大的光環。

第二對話的幾種類型,到底有幾種呢?我也是冥思苦想最後簡單歸納為四種,第一種一般對話,就是過度情節橋段使用的普通平常的對話,這樣的因為沒有什麼太多營養所以儘量簡化,但一定要交代清楚你想交代的情節。

第二種裝逼打臉對話。如果你準備打臉,那麼就要有語言衝突了,這是問題的關鍵,既要衝突激烈又不能裝的太過,並不是非要罵人帶上他上下全族女性同胞才是有氣勢,有水平的國罵是從來不帶髒字的,所以這個其實也十分考驗功力,總之就是怎麼擠兌對方怎麼說,最後讓他動手,你好讓豬腳打臉。

比如說一個癟三對主角吼“你特麼算什麼東西?”“我不知道啊?”癟三會非常得意猖狂的大笑“哇哈哈哈,原來是個傻子,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豬腳問“那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嗎?”癟三完全下意識的回答“我當然不是”豬腳開始擠兌了,“不是什麼?根據剛剛的問題考慮,我們在討論是不是東西的問題,你現在說自己不是,那就是不是東西了?既然你都不是東西了,我幹嘛還要理你呢?”

這樣設計一個小小的坑在語言上讓對方跳進去,也就是所說的語言機關,觸動了機關便會是連鎖的反應,如此一來對話就很精彩了,而且也很有懸念,開始讀者甚至以為豬腳光環沒帶來嗎?怎麼還不開光環打臉呢? 當看到後面便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頓時覺得更爽。

我筆力有限只能講一下這個道理,真正例子可能沒那麼精彩,但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這樣設計的打臉對話絕對比那種開光環碾壓的要好的多,不過鋪墊不能太多,也就是鋪墊永遠是鋪墊,是綠葉,你不能巴拉巴拉沒玩沒了,那樣就嚴重影響了章節的節奏,甚至讓你苦心設計好的橋段失去色彩。

第三種懸疑類型,這一類最不好寫,所以要一個問題一分析,還要加上一些肢體語言的描寫來烘托氣氛,同時環境也十分重要,比如說審訊一個犯人,在一間封閉悶熱的審訊室裡,燈光開的很足,甚至有些刺眼,對面明顯就是兇手但卻沒有證據,這時候就要提問了“幾月幾號你在什麼地方?”“酒吧喝酒啊”對方洋洋不睬,還左顧右盼,問方會藉著問:“去幹什麼?”“我都已經說了是去喝酒,你耳朵聾了嗎?”對方用力的拍打桌子,顯然是要頑抗到底。“跟誰在一起?”“當然是跟朋友了,難道是跟你嗎?”對方挖著鼻孔漫不經心。

這時候就要開始分析了,為什麼他洋洋不睬的樣子,因為他在掩飾他的腿一直帶抖,所以他故意讓腿顫抖的更厲害,然後左顧右盼的是想移開自己的視線。

為什麼要用力拍打桌子,是給自己壯膽,因為他心虛,因為兇案就是在酒吧開始的,所以他很可能就是兇手。

為什麼一問到跟誰在一起,他會挖鼻孔,因為他早都聯繫好了,也就是已經串供,所以他很得意,從這條線是抓不到他的。

如此一分析乾巴巴的對話就顯得很豐滿,很有味道了,也增加了懸疑的凝重感。然後再來幾個轉折。問幾個尖刻的問題,比如“你捅了對方几刀?”“屍體藏在哪了?”“你跟他有什麼仇,竟然下手那麼狠?”

疑犯馬上就會大怒,然後吼叫我要找律師,沒有律師我拒絕回答,警察誣陷等等,如此一來便有了一個轉折,或者是神勇警察頂著開除危險暴打讓他招供,或者是機智幹探設下圈套誘他上當,不論那一個寫出來都應該很精彩。

第四種真情告白類型,無論是談戀愛還是發血誓,是兄弟結拜還是沉冤昭雪,都需要一些感人至深的對話或者獨白來填充,豐富,彰顯,烘托,從而完美的表達出那種真情。

有的時候真的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口號能夠感染人,反而是那種很平常很平淡,平靜,甚至是淡如水的言語卻最能打動人心。

比如劫後餘生,男豬對女豬講“我愛你。”不好,換一種,“我們結婚吧。”好了不少。再換“願意跟我牽手一起共歷風雨嗎?一輩子。”太文藝了吧,再換男豬:“哈哈哈哈,我覺得我們應該考慮要幾個孩子了,你喜歡幾個?”女豬:“什麼幾個?”男豬:“孩子,我們的孩子!”這代表什麼?代表男豬要求婚,而且確信女豬一定會答應,而且兩人準備攜手共建美好家園,沒有什麼比災難後的新生命更能代表美好的了。女豬會不會答應?那就看你怎麼想了。

呵呵呵,以上是我一點淺見,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關於選題。

我曾經為這件事糾結過很長時間,當我寫了幾百萬字以後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開竅了。當然我這幾百萬字都撲了,但卻讓我收穫了不少,希望朋友們都能夠堅持,有的時候寫作就如同爬山,不爬到山頂你永遠看不到最美的風景。所以堅持很重要。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先來說說選題忌諱哪些事?

第一點,當然也是老生常談了,必須選擇自己熟悉的來寫。比如你是一個南方人,卻要寫一個出生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人,那麼肯定會有各種不合理。因為你沒有見過北方大雪封山,或者西北風捲著鵝毛大雪,割在臉上好像刀子一樣,可以將一個五尺的漢子凍哭,這是真的絕不誇張,在寒風和大雪中那種無助,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有體會。

第二點,不要將太多的元素加入到一部小說當中。比如有人寫仙俠,但在仙俠當中有想要創新,於是引入一些玄幻科幻類的東西,如果不是大神的話這樣寫絕對會被噴死。還有轉場的時候切忌從古代轉到現代,或者從一個修仙世界轉入一個科技世界。當然無限文除外。

第三點,不要想過多的橋段,每一個橋段可以看做一個獨立的故事,或者是一次激烈的衝突。那麼你這一個故事挖透了嗎?一次衝突已經達到頂點了嗎?為什麼不在已經有的橋段當中多加入幾個轉折呢?

第四點,不要將一些不合理的橋段硬塞進去,這樣的話會造成你的故事顯得非常突兀,根本溶入不到整個故事當中,而且造成人物原有設定的崩壞,讓你沒辦法繼續寫下去。

第五點,選擇的橋段不能讓故事保持一貫的風格。

接下來我撿兩點來說一說吧。

有人可能會認為元素越多內容越豐富不是越好嗎?讀者在看什麼?還不是在看新鮮感?我給他足夠的新鮮感為什麼他不喜歡看呢?

這就要說到小說的主旨,一切都要為故事服務。前一段時間跟幾位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到底是故事為人物服務,還是人物來為故事服務。當時我說人物是故事的一部分,現在我依然堅持這一點。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為故事服務,這就涉及到你選擇的橋段是否符合你故事的需要,或者是你人物的設定。

舉例說一下,一個孝子在饑荒當中領著老孃逃荒。拼死搶到一個饅頭,他是否會先吃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你寫他三口兩口將饅頭吞下去,然後回頭找老孃,這就不符合故事當中人物的設定。不論你講他吃饅頭的過程寫的如何精彩,也無法讓讀者接受。

但如果你寫他咬了一口然後揣在懷裡,後面你就可以解釋,因為那一口咬掉了上面的土,這是一個絕對的孝子。

如果說是怕這饅頭有毒提防有人來加害,這可能引出一段恩仇,一個懸疑的情節。

如果是不吃就會餓死,吃一口是為了有力氣能搶到更多的饅頭,那麼這個橋段可能是古龍的武俠。

如果說他先咬了一口是為了讓他娘放心,自己已經吃過了,這將會是一個機智的人。

你看一個饅頭會引出不同的設定。符合不同的人物性格。

那麼接下來這個饅頭會引發什麼樣的故事呢?當年有部電影叫做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好像有點扯遠了吧,怎麼又跑到小說去了?

那麼我們要給它一個合理的解釋。如何引發的血案。孝子拿著饅頭急匆匆的給他娘吃,老太太餓壞了三兩口吃下去又喝了大量涼水,饅頭本是發物,在長時間沒有吃東西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疾病,結果他娘一命嗚呼,孝子也變成了殺人犯。這就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一個饅頭牽扯一段姻緣。饅頭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定是官府或者大戶人家施捨的。那麼就出現一個善良美麗的女子,來施捨饅頭,看著孝子渾身是傷卻沒有吃獨食,自然發現他的善良,留意觀察然後芳心暗許。

一個饅頭還能引出一段仙緣。孝子拿著饅頭去見老孃,卻發現路上一個骨瘦如柴的老漢已經餓昏過去,他左右為難,如果饅頭給了老漢可能自己老孃就要捱餓,可如果見死不救又實在於心不忍。於是他將饅頭分成兩半,一半給了老漢一般留給自己孃親。可能這樣說有些牽強了。但也未必不是一種可能。

所以一個橋段真的可以深挖,就比如蘋果這個詞,你會想到多少種可能?手機。電腦。牛頓。白雪公主。亞當夏娃。等等起碼會有十幾種想象,在這麼多的想象當中,肯定會有符合你故事需要的。

有些朋友會說,我寫到一段之後突然卡文了,大綱也寫的很好,細綱也寫的很好,但就是缺少一個連接段落。這時候怎麼辦呢?加入一個連接用的小橋段就好了。

比如豬腳現在經歷一個副本之後功力提升同時也獲得了新的法寶,馬上要讓他去一個大城市發展。但路上怎麼辦?就直接乾巴巴的寫幾個月走路終於到了某城?這樣有些太乾了吧。

這時候你就翻一翻後面的大綱,找一個可以利用的橋段加入一個小角色。比如後面有拍賣場或者某幫派,那麼讓他在路上遇到這個人,產生一個或大或小的交集。這樣看起來故事比較連貫,而且為後面做了一定的鋪墊。

有些朋友總是說不知道寫什麼,其實中外歷史有很多奇葩的故事,隨便挖掘一下就是一個好的題材,比如那位小憐玉體橫陳夜的馮小憐,從她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國君可以荒淫到什麼程度,難道這橋段還不夠你挖掘的?

再如絕纓大會上那位將軍唐狡,國君沒有因為他摸了老婆屁股而生氣,也沒有掌燈捉拿真兇,而是讓大家扭斷盔纓,這樣皇帝老婆就看不出是誰了,再後來的戰爭中,這位老哥拼死救了皇帝一家,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挺傳奇的?

所以多閱讀,不一定是去讀那些大火的書,多看看歷史多看看人物傳記,總會給你許多的啟發。

在這裡再說一點語言上的問題,有些朋友寫作的時候不自信,生怕留下什麼漏洞被讀者噴,於是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差不多不一定類型的詞語。這是行文的一個大忌。必須要肯定而且必須要精準。

比如說他身邊的寵物差不多有一層樓高。換成足有一層樓高,你是一種什麼感覺?

太晚了,腦子亂了,可還不想睡,就隨便寫這些吧,如果裡面有不恰當的地方,或者是沒有寫明白的地方歡迎朋友們多交流。

以上只是自己一點淺見,希望能夠對朋友們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