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呈現新變化,上網售電和自消費依然是電站基本業務模式

光伏行业呈现新变化,上网售电和自消费依然是电站基本业务模式

◎作者 | 聶光輝

◎來源 | 聶光輝頻道

光伏行業自誕生之日起就衝忙了波動和各種驚奇,如果說中國的光伏行業起步是來源自美國、德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鼓吹和遊說,而傳統能源日趨枯竭及能源供應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才是真正奠定中國堅持發展光伏行業的信念基石。部分業內人士經過分析認為2018年光伏裝機累計有望突破40GW,但從當前光伏市場現狀看,可能這一數據過於樂觀了。

2018年上半年的光伏裝機遭遇了所謂的531政策,一言以蔽之,531光伏新政實際上就是確立光伏補貼退坡的大方向,在此之前,光伏補貼退坡雖然遭受諸多非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財政補貼退坡政策將會給國內光伏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尤其在歐盟對華光伏雙反及美國對華光伏產業堅持打壓的情況下,但531光伏新政之後,替代這種擔憂的聲音是如何應對的聲音。近日國家從政策上鼓勵沒有國家補貼的光伏項目進行落地建設,從國際市場競爭看,歐盟終止對華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反補貼政策,這基本確立了未來中國光伏產業的補貼要徹底消失了。中國光伏產業急需探索新的業務模式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需要。

在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的光伏產業的商業模式存在諸多模糊的地方。從商業模式的概念出發,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可以分為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但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中國的光伏產業在很長一段時期是“製造+銷售”的業務模式,基本處於整個產業鏈的上游的原材料領域,相對國際市場而言,產業鏈價值表現低端,或者根本沒有形成完備的產業鏈生態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歐美雙反政策,中國的光伏產業遭遇了嚴重打擊。企業和產業政策影響者也開始意識到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重壓力下,許多光伏企業開始進駐光伏產業鏈的下游,一些企業不僅進行光伏電站的建設甚至開始直接經營光伏電站。這一時期的光伏企業呈現了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業務調整非常快,從單一的產品生產到運營管理,甚至是戰略整合,一些企業不再是純粹的製造行業,而是集合了生產製造、光伏電站建設、發電售電運營及戰略投資等諸多元素。

在財政補貼存在的情況下,光伏產業的發展依然沒有脫離圍繞補貼轉悠,光伏企業的盈利依託於補貼政策的持續,這樣的商業邏輯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風險,補貼政策難以為繼只是時間,但幾乎所有的產業都不相信自己是這一商業邏輯下的難以改變航向的觸礁者。

光伏組件租賃、光伏精準扶貧,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光伏直接補貼等,實質上都是企業或政府在應對新的經濟形勢下的光伏產業商業模式的新探索。相對於過去一個時期而言,中國的光伏產業透過優勝劣汰、產業升級及戰略整合,已經基本具備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鏈上下游系統,而目前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仍然集中在成本、間歇性、輸送通道上。具體到光伏發電項目,對於集中式光伏大電站和中小型分佈式光伏電站而言又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在於傳統煤炭發電的協調配合過程中,中小型分佈式光伏電站可能要消耗掉更多的各類成本。

但總體看,光伏的業務基本模式主要還是兩種,上網售電模式和自消費模式,其他模式都可以看作是這兩種模式的延伸,這一概念範疇可能更接近於產業需求和產業發展現狀。上網售電模式最大的關切在於各類能源的消費比例調整約束機制該怎麼建立,如何保障能源消費者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促進綠色、低碳能源的發展;自消費模式最大的關切點在於高於常規能源的消費成本的局部值如何分擔到全量平均值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