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點歷史,外資當年緣何能「賤買」中資銀行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在九十年代中早期,中國的銀行是混業經營的,除了存貸業務,信託,證券都可以搞,膽子大的甚至還去玩地產做生意了。粗放經營,缺乏專業人才,風控為零的後果,在93年以後集中爆發。整個九十年代的後期直到新世紀初期,十來年時間,銀行都在為盤活壞賬而掙扎。

98年那會兒,我還年輕,行裡派我到英國學習風險控制。回來後很激動,寫了十幾萬字的報告,歷數行裡各種漏洞,提出電子化是大方向,風控不能侷限在人與人之間,必須通過制度化,電子化實現交叉監管,隨機監管。沒幾天,行長找我過去,先對報告大讚一番,然後就是一番語重心長,大意是:你說的都對,可惜啊,電子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缺弄的人啊。具體怎麼搞,沒人知道,因為沒現成的東西借鑑,現在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你們部門不搞了試點嗎?技術人員,內部的,外聘的,聯合用力,搞了一年多,東西還是不成熟,錢卻在花花地流出去。為了解決歷史壞賬,行裡真的是沒餘力做大規模的技術升級改造了。

於是,只能是多下幾個內部文件,反覆強調監管的重要性,如此罷了。

面對史無前例的壞賬,大領導一開始是希望銀行通過市場化經營,慢慢來消化的,可是,在缺乏專業人才的大背景下,願望是美好的,結果是殘酷的。當時的銀行業界,充斥著大批從銀行學校出來的中專生,各級領導基本就是這批人中的佼佼者。說句不好聽的,他們搞階級鬥爭很懂行,經營方面卻一竅不通,而且還懶得學習。怎麼辦?大家一起混吧。

混的後果很嚴重。直到99年,銀行經營還是毫無起色,壞賬不僅難以減少,甚至還有進一步增加的態勢。資產管理公司應運而生,技術上做撇賬處理,將壞賬和銀行切割開,把銀行的報表弄的好看一點。

可也就是弄得好看一點而已。進入新世紀,加入世貿以後,銀行嚴重地拖了外貿的後腿。何解?這裡涉及了一個信用的問題。當時的中國銀行,如果按西方的標準,可以算是全部破產,在國際上的信用等級,僅僅比剛發生金融風暴不久的東南亞銀行好一點,為進出口貿易開出的匯票也好,信用證也好,發達國家銀行普遍是不相信,不願意接受的態度。這就真要命了。總不能讓外貿企業搞一手錢一手貨又或是以貨換貨的交易吧?再加上銀行自身經營一直乏善可陳,風控建設進展遲緩,和國際嚴重脫軌等因素,大領導終於下定決心,引進外資入股,促進銀行進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外資低成本入股了中國的銀行,我們得到的是,大規模的電子化建設和風控體系建立起來,這裡插一句,九十年代後期,銀行內部監管文件越發越多,可各類內部作案層出不窮,差不多年年有大案,月月都能查出有問題。同時,外資的進入,也極大提高了中國銀行的國際信用評級,外貿企業的交易順暢多了,資金流轉更快,國家外匯賺得越多。國際貿易的方方面面都進入良性循環。

總結一下,這麼多年過去,以朱總理為代表的一批前輩,當時冒著身與名俱裂的風險,做出一個又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決定,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拯救了中國的銀行業,挽救了中國的經濟。現在網絡上卻出現了抹黑的聲音,稱什麼賤賣銀行,什麼裡應外合出賣國家利益云云,這樣的說法,不單辱沒了前輩的努力和功績,更是侮辱了良知。

特此撰文,希望能幫助年輕的讀者進一步理解那個草莽出龍蛇的時代。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中國氣運不絕,每當異常艱難的時期,總有英雄人物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相信這次也不會例外。(作者:天下有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