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舉世無雙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故里「羅圈」


在河南、山西太行山區,一提到羅圈村,人們自然會想起著名的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是的,楊貴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隨著山區道路的修通,楊貴書記家鄉和紅旗渠一樣越來越被世人矚目,其知名度、美譽度越來越被世人傳揚。圖為河南新鄉衛輝市獅豹頭鄉羅圈村,省道S226從村頭經過。

多年來在河南老百姓中流傳兩句話:“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懷念三書記。”這三位書記是:蘭考縣焦裕祿、林縣楊貴、輝縣鄭永和。圖為羅圈村上世紀修築的引水渡槽與當前的扶貧開發工程異曲同工,相得益彰,顯得十分和諧。

楊貴,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5月28日出生在河南省衛輝市羅圈村人,曾用名楊紹青、楊蘇甡。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待遇。他在任林縣縣委書記期間,帶領全縣人民歷時10年主持修建了舉世矚目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解決了林縣人祖祖輩輩的“吃水難”問題,被譽為紅旗渠總設計師。


羅圈村坐落於太行山下,人傑地靈,共230戶人家。在千年銀杏樹的俯瞰下,村裡走出了包括楊貴在內的處級以上幹部30多人,為新中國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出青春年華,功不可沒,被寫入村史。楊貴的老宅院就在這個小衚衕裡,衚衕口的小門樓是後來修築的。

羅圈的山貌高低起伏較大,羅圈北嶺海拔高度1019米,在衛輝屬於第二高山,氣勢磅礴。在通往北嶺崎嶇而險峻的半山腰,有一棵樹齡一千多年的古銀杏樹,古樹左側的山腰石縫間有山泉一眼,水質甘甜,終年不斷,過去勉強能解決村裡人吃水問題,老百姓稱為“神泉、金泉”。這位76歲的老漢用手指向小衚衕,說後牆的白灰縫最新的那個石頭房就是楊貴的老宅院。

楊貴書記的故居就在羅圈村這個深深的小衚衕裡。院子裡的房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用石頭壘砌的院子外牆體有塗白粉刷的跡象。2018年4月10日,91歲的楊貴書記去世。斯人已去,老房屋仍在,院裡的梨樹果實累累,散發著陣陣清香,小衚衕裡就能聞到。


這就是世界第八奇蹟——人工天河“紅旗渠”的總設計師楊貴書記的老宅院,居然如此低調!門頭上沒有什麼字號,甚至連起碼的門牌號也沒有。

時值中午過後人們大都在午休時候,我們來到了這裡。楊貴書記老宅院大門雖然落了鎖,但宅院後邊一戶李姓老太太拿著鑰匙,多虧了衚衕口那位老漢的好心提示。

原來這位名叫李記英的老太太是楊貴的表親,今年72歲了。兒孫們都在外邊打工,她平常在家務農,並義務看護著表哥家的宅院。

李記英老人講,楊貴是她舅父的兒子,舅母年輕時候就失去了丈夫,她帶著年幼的表哥楊貴吃盡了苦頭。過去的年代是兵荒馬亂,天災不斷。就說吃水這事兒吧,每逢大旱之年,一罐水就是舅母家的救命草,洗臉都是用刷鍋水,用了一遍又一遍,還捨不得潑掉。

那個時候,到山上找泉眼取水的人都排成隊,天旱時山泉出水就像現在的打點滴,等一天也討不來一罐水,更別說牲口喝水了。窮人的吃水都是稠水,得用白礬往水裡放、過濾以後變清了才能吃。

李記英老人把鎖打開後又掛到了門庭上,她讓我們看完大院、拍完照片後再落鎖、直接走人就行了。

1928年農曆四月初十,楊貴就出生在這裡,他3歲喪父,孤兒寡母承受著三座大山的深重壓迫,14歲就組織群眾抗糧抗捐,15歲入黨,擔任支部書記,面對敵人的反攻倒算和惡毒陷害,他正氣凜然。17歲當區長,機智勇敢地帶領武工隊拔掉日寇據點,突破敵人重圍,身經百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與人民群眾結下了生死情義,青春年華在槍林彈雨中閃光。

新中國成立之初,擔任湯陰縣委宣傳部長的楊貴在岳飛廟前慷慨演講,宣傳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擔任地委辦公室副主任,他深入郭王度村蹲點,培養了全省先進典型;兩度到林縣當抗旱工作組長,開始了他一生與林縣的不解之緣。


紅旗渠,一個讓世人耳熟能詳的輝煌的名字!……我站在楊貴書記出生的故居,矚目默哀之後雙手合十,深深鞠了三個躬才肯離開。

從楊貴書記老宅院的衚衕一直往後走、直接上去就是北嶺。山上有一棵千年銀杏樹和一眼萬年細流不斷的金泉,不知演繹了多少美麗的故事至今仍在傳誦著。

在北嶺的金泉寺,這棵千年古樹歷經滄桑,滿身皺紋又生新枝。時值八月中旬,該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樹高24米左右,冠幅平均24.5米,實乃樹大遮天。

在金泉寺左側山腰間的石縫裡,有一注涓涓細流常年不斷,水質甘甜,千百年來艱難地維繫著當地人吃水的“生命線”,老百姓稱為“神泉、金泉”。

圖為著名的紅旗渠總設計師、已故楊貴書記於2009年題寫的“甘泉”碑刻。至此,人們似乎明白或得到了“人工天河紅旗渠”修建成功的答案。

走在修渠前列的楊貴書記。請您在【圖說安陽走天下】的右上方點擊“關注”二字,就能看到小編以前發佈的所有文字和圖片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