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微信羣里那個招人煩的家長!

隨著微信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家長微信群”逐漸成了每個班級不可缺少的交流平臺。老師們會通報孩子們的在校情況、發佈重要通知;家長們有疑問也會在微信群上與老師溝通。但是交流的便利和無孔不入,讓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跑偏了”,這讓很多大家感到增添了許多煩惱。

班主任吐槽

別做微信群裡那個招人煩的家長!


老師與家長交流越來越離不開班級微信群,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班級微信群開始變了味兒,炫富的、曬娃的、拉投票的、代購的、做股票的……

有時我會很氣憤,也很迷茫,家長都如此不遵守規則,又如何來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呢?!

曾經有一段時間,班主任一度想關閉班級微信群,問其原因,其皺著眉頭說:“是家長們的‘熱情’太過了!”事情是這樣的:

班主任每次在微信群裡說一句話,哪怕只是最正常的佈置作業,就會有大波兒的家長回應:老師您辛苦了!老師太棒了!謝謝老師!……

有家長甚至還沿著這個話題閒聊起來。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

手機“滴滴”地響個沒完,更重要的是,家長們如此一刷屏,很多沒有第一時間看手機的家長,很有可能錯過老師公佈的重要信息。

多多本身也是小學生媽媽,這個問題多多遇到過很多次,也聽周圍的媽媽們抱怨過很多次。甚至還有媽媽會指名道姓地說:那個XX的媽媽太煩人了,刷屏大王!”XX孩子的爺爺、姥爺、爸爸、媽媽都在群裡,一家子有時還在微信群裡聊天,真是太過分了!”……

這是個問題嗎?絕對是問題,而且是個大問題!

有辦法解決嗎?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需老師逐條列出一些規則,在微信群裡公佈一下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你所在的家長群暫時還沒有規則,你可以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孩子的老師,或是直接將文章分享在家長群裡。相信家長們看了之後,家長群會越來越有規則。

 經過多方採訪及與眾班主任商討,建議家長們千萬不要做以下類型的家長

別做微信群裡那個招人煩的家長!


1、討好刷屏型

1)老師一發話,馬上回應:您辛苦了,保重身體”。

老師佈置的作業、公佈的消息,看到即可,不需要回復,為了防止沒必要刷屏,收到”兩字都無需回覆。

2)你說好我跟一句,你說不好我也踩一下,一條信息幾十人回覆同樣內容,很快一條重要的信息就這樣被淹沒”了。

群外私聊,切不可肆意刷屏。

3)晚上10點之後還在家長群裡發消息。

晚上儘量不要在群裡聊得太晚,以免影響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師直接聯繫。

2、炫富顯擺型

1)炫耀孩子的成績。

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默默傷害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及家長的心。

2)曬各種旅遊的照片。

類似這種私人的照片,在朋友圈曬曬也就可以了,發班級群只會引起大家反感。

3)時不時把小孩得到的小貼畫、完成的作業、寫得工工整整的字貼上來,驕傲地請大家點贊,其實是希望老師給予關注。

即使家長不到處曬,一個孩子的優秀鋒芒也是遮擋不住的。低調的才子”才女”才是最令人佩服的,也最令老師喜愛。

3、過度關注型

1)每日不停的在班群中詢問老師孩子的情況,生怕孩子在學校出現新狀況”。

家長如此不相信孩子,孩子又如何樹立信息?又如何能長大?

2)一個孩子,三代人都要加入班級群。

孩子成長的壓力就是這樣形成的!家長越是這樣,孩子成長的就會越累。

4、發佈無關信息型

1)集贊、投票、賣東西……統統發進班級群。

你希望別人指著你的孩子說:就是他媽媽,經常在班級群發賣東西的信息!”所以,請給孩子留點面子!

5、群裡爭吵型

1)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小爭執,家長護子心切,在群裡開戰。

你都如此衝動,又如何教育孩子不爭吵、不打架、冷靜地對待一切呢?請記住,你的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性格。

2)與老師開戰(這種情況很少,但確實也存在,例如,責備老師偏心)

越是這種時候越應該與老師私下溝通。另外,家長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選擇信任老師,這點很重要。

當然,如果有老師看到這篇文章,那真是太好了!為了家長微信群更規範,也為了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更高效,在此,也為老師準備了幾點小小的建議:

別做微信群裡那個招人煩的家長!


1)在班級群中不點名批評孩子、公佈成績、排名等信息,這隻會傷害孩子自尊心,同時也會讓家長感到不舒服。

2)不要每次只發布優等生或表現優異的學生的照片,儘量讓所有家長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出現在班級群中。

3)不管是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成績差的,都多表揚、少批評,儘可能多地去發現孩子的優點。

4)絕不轉發不經考證的信息,千萬不要造成家長不必要的擔心。

5)如果個別學生有問題可單獨與家長溝通,普遍問題可以在班群中與家長交流。

6)試著在每一條通知後加上不用回覆”幾個字或類似的話語,可以避免大量不必要信息的騷擾。

7)做班級群中的引導者,對於一些不適合發在班級群裡的內容,要學會婉言提醒。

有了這份“班群守則”,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每天被大量冗餘的信息所打擾,再也不用被這樣一個小小的班級群所綁架了。

互聯網時代,班級群的確是加強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但是如今這“變了味”的溝通平臺,怎樣才能回到正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還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家長們也應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把握分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