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三定時分,以幾大副部級職務為主的保險高層調整不斷,退休、轉崗、空降……

8月31日,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調任社保基金任副理事長;9月5日,華潤集團總經理羅熹空降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接任王濱任黨委書記、董事長;而王濱另有任用。

9月7日,“另有任用”之意終於落定——王濱接棒楊明生任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楊明生到期退休,為2018年的保險人事大調整大名單再添實錘。

伴隨國壽一把手的落定,這一波保險業高層人事大調整進入尾聲。市場順勢聚焦,換帥、換將之後的各大險企之戰略調整——等待著新官三把火。

1

楊明生六載國壽歲月:

綜合金融成型,艱難守住壽險老大之位

2012年,中組部一紙調令,原保監會副主席楊明生空降國壽集團任黨委書記、總裁,亦是國壽集團升格副部後的第一任董事長。自此,國壽進入楊明生時代。

不同於其他空降而來的大佬,楊明生是當前保險行業唯一大行一把手出身的保險集團董事長。

這位有著27年銀行工作經驗的國壽一把手,官至農行行長,且在2007年進入保監會任副主席,擁有豐富的金融和監管從業經驗。

國壽的6年,正是中國保險市場變化最大的6年,亦是國壽倍感壓力的6年。

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無論是江湖地位還是總資產、利潤、人力、品牌等諸多軟硬實力,國壽曾常年位居保險行業第一。遺憾的是,近年來,保費增速、淨利潤、市場份額接連遭遇競爭對手或超越或蠶食,讓國壽一度陷入窘迫之地。

這一點,從國壽之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後來的“長期保持市場領先地位”的口號即可窺出。這也明確點出了,市場老大的地位不能丟。

現實遠比理想殘酷。一方面是主要競爭對手個險、中心城市的爭奪;另一方面是保險“野蠻生長”時代,傳統保險公司退去主角光環,所謂“黑馬”式險企佔據眼球。此時的市場排名大調整,壽險老六家市場份額面臨縮減威脅。

期間,國壽還要消耗大量躉繳產品帶來的結構調整,直至2018年上半年放在政策硬著陸中砍掉大部分銀保躉繳,但也換來更多五年期以下產品過渡。

這樣直接導致了2018年開門紅業績衝擊,讓國壽一度被競爭對手趕超。丟失“一哥”之位的國壽,大施激勵政策,終在3月奪回“市場第一”的位置。

9月7日,楊明生到期退休。22%的市場份額,壽險市場第一的寶座,是楊明生給國壽的答卷。

回顧過去六年,國壽集團的最大動作當屬可比肩競爭對手收購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廣發行。

時間上,相比競爭對手錯後6年之久,直至2016年後方以超過230億元的代價坐實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之位,持股超4成。隨後國壽也提出“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業務板塊的混業策略,綜合金融真正成型。

保險方面有壽險、財險、養老險、海外業務;銀行方面是廣發銀行;資產管理板塊則包括國壽資管、國壽投資控股、國壽安保基金等;此外,還包括國壽電子商務,職業學院等業務板塊。

奈何,走過銀行的黃金年代,更多的市場主體開始競逐金融科技的賽道。

2

國壽子公司領導班子調整拉開帷幕

這一次國壽的人事調整,是涉及集團班子和各重要子公司一把手的系統性調整。

除王濱接棒楊明生任國壽集團董事長外,之前國壽已進行過一波人事調整。其中,涉及多個子公司的一把手或者主要負責人。

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今日保》統計顯示,自2017年,從國壽集團到國壽財險、國壽養老、國壽電商,已進行了5次高層人員調整。

其中,最受關注的為2017年中旬,原農行監事長袁長清空降國壽總裁一事。這又是一位農行出身的大員。至此,國壽董事長、總裁皆為銀行出身。

面對競爭對手的綜合金融帝國+金融科技生態佈局,國壽綜合金融之路剛剛開始。下一步,如何在大環境的調整、新技術的出現的背景中,實現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的戰略協同考驗著新班子。

另一個重要人事調整,即主業也是國壽集團的根本——國壽股份一把手林岱仁已屆退休年齡。和主要競爭對手如火如荼競爭之際,這注定為市場矚目之調整。

這一年,國壽還向同業輸送了一位高管——國壽集團副總裁王思東空降中國太平任總裁。

此次調整過後,60歲的王濱+57歲的袁長清將成為國壽新的領導班子一二把手,及55歲的國壽財險總裁趙立軍、47歲的國壽資管總裁王軍輝、52歲的國壽電商總裁章海峰等更為年輕的子公司一把手的人事格局。

人事調整過後,多是戰略之調整。

3

國壽的挑戰:

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首當其衝者,當屬主業壽險領域的競爭。

縱然保住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但淨利潤及個險方面已被主要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尤其是最核心的個險渠道和中心城市,雖採取一系列或務實或激進的舉措,力促營銷隊伍壯大以及業務結構轉型,也出現一定效果。但與競爭對手的關係從遙遙領先,到貼身肉搏,本身就已經說明中國人壽已經步入了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

早年過大的躉繳保費埋下的隱患也在此時引爆,600多億的躉繳成為其轉型發展、規模力壓對手的路障。一次性砍掉的後果就是需要有足夠的續期來補,這就是大量5年期以下產品的出現的原因。

林岱仁2018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直言,

“上半年砍掉512億躉繳,保費增長4%,雖高於行業增速,但也低於其他幾家上市險企。如若沒有減掉這些躉繳,上半年總保費增速可達19%。”

顯而易見,躉繳的存在確實阻礙了國壽的轉型進程,同時也拖累了保費的增速。這是內部壓力,也是國壽不得不面對的轉型。

從保費規模到市場份額,要說國壽的壓力,不僅在於外部,更是在於其內部結構調整。

2018年,一場政策性調整拐點到來,轉型發展成為各家險企發展主旋律,國壽自然不例外。

另一重要子公司——財險公司,出生伊始備受關注。

那個要進軍財險第一軍團的夢想,伴隨國壽財險多年。曾經以200多萬代理人隊伍、8.5萬團險營銷員、5萬個銀保網點、20多萬客戶經理、近2萬的營業網點等換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之際,更是以6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躋身國內第四大財險公司之位,大有趕超財險老三太保產險之勢。

然而,伴隨國內財險市場寡頭壟斷的加劇,即便昔日老三也遠不若老大、老二般風光。更何況是與老三相差幾百億保費的老四,則更為嚴峻。

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2017年國壽財險甚至一度出現保費負增長,市場份額同比2016年縮水0.17個百分點。利潤保險方面更是如此,保費增速甚至低於大地財險、陽光產險。

王濱的國壽時代:做壽險的大哥,還是行業的大哥?

事實上,這並非國壽一家之痛。馬太效應明顯的保險江湖中,互聯網巨頭虎視保險等內外部環境皆變的情況下,各大保險巨頭均走在科技、模式創新的軍備之路上。

其中典型,又是國壽的老對手平安,綜合金融之外,金融科技領域的佈局動作頻頻。10年500億的投資,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平安醫保科技、陸金所等系列獨角獸的出現,正在成為傳統金融巨頭對抗BAT級巨頭的資本。

保險主業承壓,綜合金融的戰略協同,以及如何快速跟進新科技時代不僅考驗著國壽的新班子,也決定著國壽未來的江湖地位。

4

王濱的國壽時代:大象起舞乎?

大型商業銀行出身的王濱,6六年的太平生涯可謂成功——將一家中型保險集團帶入世界500強,成為可比肩巨頭的大型保險集團公司。

其中的經典戰役當屬“三年再造”的成功,從總資產、保費、淨利潤等硬指標方面實現翻番,甚至可以說是過去五年唯一實現彎道超車的保險公司。

世界500強排名前50、3.6萬億元的總資產、年營收8000億元的國壽,顯然是更大的舞臺,擁有著更多的版圖,但也面對更為強勁的競爭對手和高層期待。

主營保險業務方面,壽險“一哥”的突圍破局、財險板塊的做大做強、綜合金融的協同、跨界而來的金融科技……皆是挑戰,亦是機遇。

聯想太平接班國壽的傳統,從王憲章到楊超,再到今日的王濱,似乎每一位太平人均空降國壽關鍵時刻。

王憲章的改制,破利差損“三地上市”;楊超時代奠定了國壽資本市場巨無霸的江湖地位,入股南方電網、廣東發展銀行、中信證券,參與工、農、建、中四大行IPO戰略配售……

這一次,國壽的突破點在哪裡,會否再度出現類似“三年再造”的大動作?

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和變化的大環境,這事關未來,事關戰略,更事關江湖地位。

或許深度參與國家治理體系是個不錯的方向,也符合國家對之的期待。這方面,“國”字頭企業更具優勢。總對總的合作,也是之一大優勢。

試想當前中國保險行業正處在監管重塑、保險姓保、迴歸本源的轉型關鍵期,上層建築已經提供了深度參與國家治理體系的機遇。

稅延、稅優政策的出現,既是上層建築對保險的期待,也符合主流保險演進方向。同時,深度參與類大養老、大健康等國家治理體系,也將為行業提供一次徹底轉型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