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國紫光話語權再進一步 與高通激搶低價晶片市場

赵伟国紫光话语权再进一步 与高通激抢低价芯片市场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道

一場股份轉讓,讓在芯片領域投入重金的紫光集團將發生實際控制人變更。

9月4日晚間,紫光系三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紫光國微(002049.SZ)、紫光學大(000526.SZ)及港股上市的紫光控股(00365.HK)均宣佈,清華控股將分別向蘇州高鐵新城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高鐵新城)和海南聯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海南聯合)轉讓其所持有的紫光集團30%和6%的股權。同時,清華控股與高鐵新城、海南聯合三方簽署《共同控制協議》,對紫光集團實施共同控制。

與此同時,這意味著紫光集團目前持股49%的二股東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將成為其最大股東。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則持有北京健坤70%的股份。趙偉國上任以來,連續推動紫光集團在芯片領域的多起重金併購,被媒體稱為芯片併購狂人。他成為紫光集團的大股東,發生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又會對紫光集團的芯片佈局產生什麼影響?

趙偉國成單一最大股東

清華控股的股份變動讓趙偉國在紫光集團的話語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趙偉國2004年創辦的健坤集團在2009年入股紫光集團,持有其49%的股權。在股份變動後,清華控股的持股比例將從51%降至15%,成為紫光集團的第三大股東,北京健坤持有的股份則保持不變。

公開資料顯示,趙偉國於2009年擔任紫光集團總經理,2013年出任紫光集團董事長。目前還為紫光集團法人代表。

而在兩家新股東中,高鐵新城的主營業務為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和管理業務。而海南聯合的主營業務則包括承接、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積壓房地產和債權等。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新股東均是資產管理公司角色,更看重投資的保值增值,不會太多參與到紫光集團的實際運營。

需要提及的是,趙偉國在紫光系的動向今年一直引人關注。

今年4月,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同時宣佈,趙偉國因工作太忙辭去兩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職位。外界一度認為其將離開紫光。但趙偉國隨後在朋友圈解釋稱,確實因為太忙,而上市公司程序性工作太多。他同時稱紫光股份只是紫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其崗位在紫光集團。今年8月初,趙偉國還辭去了清華控股董事一職。

通信專家康釗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紫光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發生在高校要去行政化、去企業化的改革大背景下。他同時認為,紫光作為清華大學的校企,很難包住紫光目前的業務格局。而趙偉國本人長期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去掌控紫光,風險也會比較大。

9月6日,紫光系三家A股上市公司中,紫光學大依然處於停牌當中。而其餘兩家股價則由前一天的雙雙下降超過5%轉為微增。此外紫光控股微降1.8%。

併購狂人一路走來

紫光已經成為我國芯片領域的標杆企業。

2018年8月,趙偉國曾在重慶首屆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透露,紫光集團2017年在芯雲業務上的營收達到了600億元,其中集成電路業務的營收為200億元,網絡、計算業務的營收400億元。他當時預計2018年紫光集團的營收會超過800億元。

紫光通過大規模併購迅速擴大芯片業務規模。

2013年12月,紫光集團收購了國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位的通信基帶芯片設計企業展訊通信公司,又在2014年7月完成了對國內排名第二的通信芯片設計企業銳迪科微電子公司的併購。這兩樁併購讓紫光快速進入到芯片領域當中。

事實上,自2013年起擔任紫光集團董事長後,趙偉國因帶領紫光陸續進行大規模併購,被稱為“併購狂人”。有媒體統計顯示,2013年至今,紫光系斥資近千億元投資超過16家企業。

通過頻繁的併購,紫光集團建立起從“從芯到雲”的泛IT產業鏈。據記者瞭解,其中紫光股份是“雲產業”的重要平臺,而在“芯產業”上則包括紫光展銳、紫光國微以及長江存儲這三家核心企業。其中,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正在武漢建設國內最大的存儲芯片基地,項目投資高達240億美元。2018年4月,趙偉國還稱,未來10年紫光要投資1000億美元到芯片製造領域,並稱目前已“準備了五年的彈藥”。

但康釗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紫光參與併購的資金並不完全是自己擔負的貸款,各地政府以及一些基金的出資佔到大部分,“紫光會把實體工廠放在當地,給當地帶來很大的回報。”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長江存儲的240億美元投資就是紫光集團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投資。今年2月,紫光集團還和重慶市政府、華芯投資共同發起設立註冊資本達千億元的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高通的威脅?

紫光重金佈局的芯片領域備受外界關注。

我國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市場,但長期以來,我國集成電路嚴重依賴進口,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的產品需求達到1.40萬億元,但國內自給率僅為38.7%。其中,存儲芯片完全不能自給。

趙偉國在上述8月的發言中稱,紫光在2017年總共提供了34億枚芯片,其中手機芯片從數量上看已是全球第三。此外紫光每年還生產六七億套的智能卡,在這個領域份額第一。他同時透露,紫光會在今年底量產32層64G的存儲器,在明年會量產64層128G的存儲器,並同步研發128層256G的存儲器。

但除了全球芯片格局日益穩固外,高通等芯片廠商也在馬不停蹄地對中低端芯片市場加緊佈局。

2017年5月26日,高通與建廣資產、大唐電信等投資方共同出資成立了瓴盛科技,主營針對在中國設計和銷售的、面向大眾市場的智能手機芯片組的設計、封裝、測試、客戶支持和銷售等業務。今年5月4日,瓴盛科技獲得了中國商務部的審批,正式開展業務。

趙偉國在上述8月的會議發言中公開向高通喊話稱:“我們的芯片針對50到100美元的手機,高通成立的瓴盛專門做100美元的手機。”趙偉國說,外國公司應該更有遠見,給中國企業一口飯吃。他還在發言中稱,紫光集團去年和今年的研發投入都在200億元左右。“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咬緊牙關往前挪。”

康釗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國內芯片產業與國外的英特爾、高通、三星等芯片巨頭還有差距,需要追趕很長時間。但芯片是國家核心產業,許多領域採用的芯片十分敏感,需要有紫光這樣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再難再苦也要追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