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傲慢連懟加拿大和歐盟 「大棒」套路要失靈

從對墨、加、歐盟三方的態度觀察,特朗普目前的所謂“妥協”只體現了在中期選舉前迫切需要兌現更多承諾的政治動機。

8月27日,美國白宮宣佈已與墨西哥就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了初步協議。這是特朗普上臺以來首次在重置對外貿易規則維度上實現突破,甚至被認為是其所謂“不破不立”佈局的關鍵一步。但好景不長,隨後幾天很快傳出負面消息:由於特朗普的強硬態度,美加兩國在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問題上再次陷入僵局;而特朗普也以“不足夠好”為由拒絕了歐盟提出的關於汽車“零關稅”的提議。

“進一退二”的尷尬,足以說明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大棒”套路遠非真正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美墨貿易協定因相互妥協而實現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美國與墨西哥就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協議背後具有極強的特殊性。眾所周知,由於在經濟上對北方強鄰極高度依賴,墨西哥在特朗普“貿易大棒”的極限施壓面前選擇餘地原本就頗為侷促。又加之,贏得今年7月大選的候任墨西哥總統對美強硬、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本身持有反對立場。這些因素交互,構成了即將卸任的培尼亞政府為儘快落實自貿協定重談、不惜作出讓步的政經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期選舉整體不利於共和黨的選情驅動下,為了儘快兌現一些承諾,特朗普政府的確也做出了某種妥協。一方面,在汽車組件的生產地分佈比例和生產勞動力最低待遇等問題上,美墨雙方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妥協,從而可能實現在墨西哥生產更多汽車組件並銷售到美國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重置並續約問題上,特朗普政府最終並未堅持五年週期,改為16年週期、但六年審查一次的折中方案;而在爭端解決問題上,墨西哥也最終接受了特朗普政府要求取消相關特設條款的要求。

換言之,美墨的進展因雙方短期內迫切的政治需要而開啟,因雙方不同程度上的相互妥協而實現。

對加拿大歐盟,特朗普拿出“大棒”套路

而當面對加拿大和歐盟之時,特朗普政府卻很快再次傲慢地擺出了極限施壓的架勢。不可否認,美墨達成協議一定會令加拿大感到壓力,但在過去數月來美加之間的“關稅戰爭”已將兩國之間的經貿互動,乃至雙邊關係拋入了相當脆弱的狀態之中。在並不具備美、墨各自國內的政治緊迫感、且雙邊貿易中美方小幅順差的情況下,加拿大勢必要求美國作出讓步,特別是在目前鋼鋁關稅上必須做出調整。

而對特朗普政府而言,美墨協議無疑將被用作向加拿大施壓的有力槓桿,甚至威脅如果加拿大不盡快就範,只能考慮徹底繞開加拿大、拆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也正是這種雙方之間的溫度差,特別是雙方都希望在原本分歧較大的議題上對方先做出妥協的心態,導致了談判再次陷入僵局。不過,畢竟雙方基本上都明確了彼此要價,在很快即將重啟的談判中會否最終實現妥協,可能更多要取決於特朗普政府能否給出必要的臺階。

關於歐盟“汽車零關稅”的提議所遭遇的回絕,再度體現了特朗普不停要價、極限施壓的一貫套路。自七月底,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訪美、並與特朗普達成所謂“零關稅”意向之後,雖然法國等國表達反對,但至少暫且緩和了搖搖欲墜的跨大西洋關係。在開啟實現“零關稅”目標所必需的漫長談判程序之前,歐盟的“汽車零關稅”提議顯然是對特朗普政府針對歐洲汽車加徵25%關稅“懸劍”的試探,但其換來的卻是特朗普的毫無誠意與欲壑難平。在起步之初就互懟如此,所謂“零關稅”應該也只是太理想化的“自我催眠”了。

從對墨、加、歐盟三方的態度觀察,特朗普政府目前的所謂“妥協”只體現了在中期選舉之前迫切需要兌現更多承諾的政治動機。這是一種在盟友體系內部恩威兼施的緩兵之計,當然不是最終徹底解決問題的態度與方案。對於全世界更多國家而言,更需要的是維持公平、正義、自由的正常國際貿易秩序,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地真正化解分歧。從這個維度上看,美國政府顯然仍未走上正確方向。

□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