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四絕之——「皮影」

皮影藝術作為甘肅慶陽傳統民間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多運用於常見的皮影戲表演。然而,它的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於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慶陽皮影雕刻精細,風格古雅,兼收幷蓄,慶陽民間剪紙、石刻、雕塑等藝術手法,創造了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藝術造型和風格。

慶陽四絕之——“皮影”

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牛皮燈影子。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到了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慶陽四絕之——“皮影”

慶陽環縣皮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隴東皮影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中,採取“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華皮影之大成,擷當地道情曲藝之精華”,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民傾訴情感、豐富文化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願、節慶等習俗的綜合性藝術。到了晚清,特別是一代皮影大師解長春的心揣手摹、傳承革新,更是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推向鼎盛。

慶陽四絕之——“皮影”

慶陽四絕之——“皮影”

慶陽皮影的“用武之地”,俗稱“亮子”,用長方形木框,繃上薄綿柔韌的白紙或布製成。慶陽皮影多用於隴東道情的表演,也有用於秦腔、眉戶等西習匕地方劇種表演的。它作為隴東黃土高原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受到了慶陽城鄉人民的鐘愛,也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藝術家的關注。它已成為許多人收藏的藝術珍品。

1987年,環縣道情皮影隊應邀出訪意大利期間,曾巡迴世界名城羅馬、米蘭、威尼斯、佛洛倫薩等13個城市演出,轟動一時,名震域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