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正在北京衛視和騰訊視頻播出的《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下簡稱《那些年》),原名《夢想年華大三線》。改了名字以後,聽上去年輕了很多。但其實核心內容不變,仍然是講火箭人的故事。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這部劇和北京衛視的氣質是吻合的。在諸多兄弟臺紛紛把“青春化”寫進slogan和年度計劃的時候,北京臺保持了對電視劇傳統觀眾的溫情和尊重。雖然也會通過聯播的形式追逐熱門大劇,但一到獨播劇的選擇時,就會在抗戰劇、諜戰劇、共和國往事劇中擇優錄取。像往年播出的《金水橋邊》《情滿四合院》,今年播出的《決勝》《面具》《合夥人》,都是此類劇目。

這些中國電視劇人駕輕就熟的題材和類型,劇作和製作的質量是有基本保障的。在主要由古裝宮廷劇和玄幻劇組成的暑期檔下半場中,《那些年》以厚重的底色、飽滿的激情和生動的戲劇,牢牢地鎖定了傳統觀眾,並向年輕群體不斷進擊。

(1)與“精緻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在製作人鐵佛和導演韓曉軍的訪談中,“熱血”是高頻詞。這是他們的共識,也是這部劇的強悍氣質。

其實“熱血”二字只是籠統的概括,不足以描述劇中人面對事業的全部表現。在向晴(練練)身上,熱血表現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在陸若文(蘇青)身上,熱血表現為許身航天事業,理想高於愛情。在張利軍(楊爍)身上,熱血表現為心胸似海,總是創造性地為集體補上最短的那塊板子。在馬朝陽(荊浩)身上,熱血表現為只認公理良知,不搞一團和氣。在高佔武(任程偉)身上,熱血表現為原則問題上絕不退讓。在葉萱(孔琳)身上,熱血表現為難捨軍裝還是要脫掉軍裝…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他們看上去有些“傻”,但幸福指數又很高。他們的物質條件相當困苦,但精神世界無比充實。他們的晚景並不光鮮亮麗,但在專業和事業上的成就進入了歷史的書寫。

這是很難評價的一代人。他們在自己的年代活得生猛而真實,豪言壯語發自肺腑,犧牲奉獻蔚然成風。反倒是因為多年以後抽離了當年的語境,今天的人要表達對他們的仰望和崇敬,容易顯得語言空洞,面目可憎。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那些年》做了一件事:迴歸歷史現場。嚴格說起來,所有的模仿都是拙劣的,所有的還原都是徒勞的。但是當編劇們都是親歷者和過來人,導演和製作人懷著同樣的敬意,聚攏起一幫一看劇本就說片酬好商量的演員時,這個事就有了正確的種子,仿真的可能,以及感染觀眾的內在力量。

一個新生的政權治下,朝氣蓬勃和眾志成城是主體風貌。移山填海的心志很高,社會動員的成本很小。更何況這是橫向關及國際戰略,縱向惠及子孫後代的大事,這是“兩彈一星”核心技術的研發現場。說離開大城市就離開大城市,說組建“敢死隊”就組建“敢死隊”。一個人如此這般,那是他個人覺悟高。一群人都有同樣的信念,那它就是時代的主流價值觀。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那些年》在年代形制上悄悄下了功夫。說“悄悄”,是因為劇中並沒有太過激烈的標語和表情,並沒有紅歌遍地、運動頻發,甚至連時間座標都有意無意地模糊了。它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換不同制式的軍裝和工裝,只是不著痕跡地配置不同年代的陳設,只是讓車間像車間,閨房像閨房。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它沒有做舊那個時代的色調,而是輸出了與人們激情同頻的紅光亮影像。它也沒有刻意讓演員去學黑白資料片中的動作形體,而是讓演員在找到人物的內在後自由地釋放。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是的,成為靈魂的對話者和演繹者最重要。編劇和導演是在用鍵盤和鏡頭與先賢對話,而演員則是直接進入父輩的精神世界馳騁。

楊爍還是我們熟悉的唸白方式,但連起來看,他就是那個騎著跨子在廠裡“八路總接應”的張利軍。練練用極端反差的一冷一熱表演方式,把性格迥異但同樣深明大義的兩姐妹演活了。蘇青脫下“爾晴”壞女人的旗裝,化身為冷若冰霜又內心脆弱的高工陸若文。荊浩演的馬朝陽就是個鳳凰男,刻苦起來不要命,猥瑣起來氣死人。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張利軍和陸若文有情人不成眷屬,隱含著時代的苦痛。張利軍和向晴的關係在成婚前畫上了休止符,又是一曲無奈的離歌。陸若文和梁玉強(夏凡)的結合,更是時代的悲劇。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看得出來,《那些年》的主要演員是入戲的,他們相信人物,也就取信了觀眾。

(2)與時代的百轉千回攜手同行

以身許國是真的,內耗爭鬥也是真的。光寫一面,不寫另一面,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符合現實主義的基本定律。

《那些年》不是報喜不報憂的寫法,不是空洞的口號和無原則的溢美,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高頭講章。新中國的歷史,就是由前三十年的百轉千回和後四十年的改革不輟組成的。兩彈一星的功勳,就是在一往無前的推進和重重阻遏的纏繞中建立的。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所以,《那些年》中有喬部長、孫司令、高廠長、劉師傅和雙生雙旦的年輕人,也有梁玉強和賀書記這樣的打橫炮、開倒車和謀私利的人。

那是一個風雨如磐的時代,雖然我們無法從電視劇中完整捋出歷次運動的背景和主張,甚至有些前因後果和當面對撞也淡化了,但我們仍然能感覺到嚴寒政治空氣對生產的干擾,造反派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衝擊,兩彈一星研製計劃的遲滯,負重前行者的勇氣和毅力。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梁玉強與師父斷交

不正常的社會環境是壞人壞事冒頭的土壤和空氣,而人性的缺陷是惡之花的種子。梁玉強的本色是貪婪,貪戀美色,貪戀名利,貪戀官位,開始是小心翼翼的暗取,後來變成明火執仗的豪奪。賀書記的目的是奪權,他們先奪了基層的權力,再讓火箭發射遭遇挫敗,最後以此為籌碼奪更高的權力。這兩個人攪風攪雨,是《那些年》中社會視角最宏闊、人性審視最犀利和矛盾衝突最帶勁的段落。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這部劇大致是以雙生雙旦的情感糾葛為主線,但又絕不是單純的情感劇。開篇美蔣特務的破壞是不成氣候的。中段內部壞人的殺傷力是巨大的。然後就是十年動亂結束,兵工廠轉民用,“人民內部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青春之歌高亢雄壯,自有一股不可名狀的豪情。中年時代隱忍前行,自有一股家國柱石的厚重。唯有晚景風雲流變,默默地進入了歷史的暗場,緘口不言。《那些年》將一代人的青年和中年留影於熒屏之上。而作為它的互文之作,同樣執念於三線故事的電影導演王小帥,執導了《青紅》《我11》《闖入者》等一系列影片,可為參看。

一句話概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背道而馳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那些年》以一根繪聲繪色的史筆,回到了大三線的車間班組、宿舍食堂、隧道倉庫、研究機構、發射基地,寫下了風流人物,審視了宵小之輩,記錄了波瀾壯闊,譜成了時代離歌。

這是2018年暑期檔的末端。只剩下不多的幾集了,抓緊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