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創客教育課程與分科式教育的相互銜接?

傳統教學下,從初級階段的將知識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等分科式教學模式,再到中級階段的文理分科,再到高級階段的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這種分科模式,在延用百餘年之後,在國際上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已成為當代教育課程的主要模式。

但是很尷尬的是,這與世界本身並不相符。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我們不可能僅用某一基礎學科的某一細分領域知識,解決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問題。

是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一定是多種學科知識的共同應用。我們不禁要回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最初是抱著什麼目的,來學習知識的?學到了知識,我們用來幹嘛?

如果是抱著未來好就業、孩子有出息之類的想法,那就真的只是流於表象了。知識教完了之後是用來幹什麼的——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毫無疑問,知識的教學就沒有達到合格的目的和要求。

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當我們在進行分科教學之後,有必要將學科綜合起來,進行解決問題的過程訓練,創客教育,正好是實現學科整合教育的有效載體。


如何實現創客教育課程與分科式教育的相互銜接?


如何實現創客教育課程與分學科式教育的相互銜接呢?

咱們可以借鑑下面這三種基本課程設計模式。

1、單一學科內的綜合性問題的創客實踐教學模式

校內課本,通常將相關知識點集中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中,我們開展創客教育時,可以在某個階段學習的末尾,設計1個或多個可以包容所學知識、可以統整和綜合應用這些知識的案例,在造物建構的方式下,通過案例中的造物實現目標,反過來讓學生圍繞目標,梳理所學的知識、創設目標的解決思路和方案,然後按照方案進行造物建構。

當然,案例必須具有複雜性和綜合性,通過一個,或數個造物項目表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按照這種創客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知識教學的深化和延展,加強知識的真正掌握,並促進知識創新應用的潛意識發展。

拿物理課程中的動力學知識來舉例,我們可以設計“動力學小車”造物項目,讓學生自己設想,怎樣利用有關的動力學知識,設計方案並完成造物。繼而在造物中實現多種方案、多種思路,甚至完成具有創新性的小車的作品。

這種創客教育模式,比較適合校內學科,對教師的創客要求並不是很高。

2、2個或3個學科的高階造物性課題的創客實踐教學模式 

這種創客教學模式比較複雜,因為涉及到多學科整合教學,需要由數個學科的教師一起協作,創設可以包容數個學科的,當前已學知識的造物目標,時間週期較長。

學生經由這樣的造物過程,可以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嘗試應用在所造物體之中,在反過來驅動知識深度掌握和應用的方式下,甚至可以實現知識的創新性理解和拓展。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已經自然地能夠將多學科知識自然融合,或者體會到知識融合後會怎麼樣,以及體會到解決現實問題究竟會有什麼概念和方法。這樣的過程越多,學生實際上所達成的應用知識的能力越強。


如何實現創客教育課程與分科式教育的相互銜接?


3、隨機多學科知識的創客實踐教學模式 

再次強調開篇所說,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創設與生活中直接相關的某種工程建構物,明確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目標,並提出創新要求,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創客素養。

儘管要求有些硬性,但是多少年來,我們的應試教育,不就是這樣硬性要求過來的,激發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嗎?現在進行素質教育,稍微借鑑罷了,產生好的效果即可。

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在這樣的驅動下,學生要將所學知識,都以造物為中心,知識不夠,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學習,轉化為己用,實現知識的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化。最關鍵的是,現在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掌握變成了問題驅動下的主動學習,知識的學科邊界劃分,和難度層次,能變得更模糊,培養了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習慣,在不斷的創客實踐中,學生的知識學習就變得有目標、有方向、有拓展和有深化,不僅實現單一學科知識的深化,還實現了知識應用的昇華。

上述3種模式實現起來,並非易事,這也是中小學創客教師缺乏的原因之一,深圳的學校通常會與阿童木人工智能展開校企合作,培養創客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訓練和嘗試積累,配以雙師課堂,教師才能掌握其中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為了實現更好的知識包容和造物技能,案例體現知識包集的同時,必須結合使用現代的各種技術,包括電子、機械、光學、工程、計算機、自動控制、編程算法、人工智能等,特別是在較高階的造物中,沒有這些幾乎是不可能的。創客教育要實現與學科的銜接,方法很多,可以不斷嘗試,每種社會性教育方式的變革,不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嗎?時代給了我們這些熱衷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工作者以變革機會,我們要做的,不過是迎難而上罷了!


如何實現創客教育課程與分科式教育的相互銜接?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