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雷軍曾在公開信中談到,“厚道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儘管小米上市首日破發,但隨後上漲截至目前已高出發行價。可見其在爭議聲中,用自己的努力贏來了運氣。一個月的靜默期後,摩根士丹利、瑞信等外資機構紛紛給出的唱多信號,則是市場對其商業模式的認可。

8月22日,小米交出上市後首份成績單,表現強勁,Q2營收達452.36億元,同比增長68.3%,環比增長31.5%,而以2018年上半年計,其營收達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以高於市場預期的表現再次成為行業焦點。小米能否以九重真龍之身一掃質疑,不妨從小米的三大核心業務手機、IoT、互聯網業務深入分析。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一、 手機業務:一騎絕塵

在小米生態圍繞流量精心設計的商業模式中,手機扮演著重要的入口價值,其在國內市場花開遍地的同時,這顆披著橙色的種子還被成功地播撒到海外。

Q2季度,小米海外收入大漲,手機增速全球第一,平均售價穩定增長。

連續三年維持兩位數增速之後,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在85.4%的滲透率的節點上,正無限接近增長天花板。就在2017年國內首度出現負增長下,國內各大手機廠商早已加速海外佈局。

小米作為其中的佼佼者,Q2季度成績不俗。小米該季度海外收入達164億元,同比增長151.7%,佔比達36.3%。其中在印度市場取得按出貨量計市場份額和增速雙料第一;在印尼輕取增速冠軍、出貨量亞軍;其西歐出貨量同比暴增2700%,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躋身市場前五。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受此推動,小米手機整體出貨量和平均售價均有不俗表現。2018年Q2,小米出貨量達3200萬部,同比增長43.9%,以305.01億元收入同比大漲58.7%。這也得益於小米8系列、MIX2S等旗艦機的強勁銷量,手機平均售價同比增長超過25%,在高端機型市場上表現優異。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由此看來,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過5%的承諾並沒有限制小米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其在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的競爭中都不落下風,而高端機銷量的上漲,也意味著小米手機的用戶質量提升,其互聯網服務變現能力也會相應增強。

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正成為全球智能機的結構性增長點,釋放出新需求,為小米帶來增量空間。

以印度為例,2017年,其智能機市場增長14%,達到1.22億部,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手機市場。而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13.2億的印度人口中,約有6.5億人使用手機,大約三分之二的印度手機用戶(約合4.3億人)計劃在2018年升級其手機。這意味著在4G通訊普及和經濟增長的助推下,其智能手機市場仍將迎來巨大增長空間。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與國內市場相比,印度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圖片來源:經公開數據整理)

同時,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與中國有天然相近的地緣文化,且同為發展中國家,在相對有限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印度人均GDP為1931美元),其消費行為仍以性價比驅動為主。這對於有經驗的中國廠商而言可謂輕車熟路,2017年便合力拿下海外53%的市場份額。

小米從國內鍛造的獨特優勢,也恰好匹配當下崛起中的印度市場。

高性價比是這家擁有8年曆史的公司的最顯著的標籤。從早年的“為發燒而生”到“小米的硬件綜合利潤將永遠不超過5%”,這一基因也十分適合看重物有所值的印度用戶,從騰飛之作紅米Note 3,到紅米5A以330萬臺的銷量佔據了整個印度手機市場9%的份額,足見小米對印度市場吃的很透。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印度前五大手機市場份額(數據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同時,小米所熟練的互聯網營銷手段和流量玩法也與印度市場行情一拍即合。眾所周知,小米是典型的互聯網營銷品牌,其在印度也承襲國內玩法,與印度電商平臺Flipkart上線閃購,並上線米社區、小米商城,迎合了83%傾向網購印度人的消費習慣,而MI.com也成為印度第四大電商平臺。

雷軍也對印度市場寄予厚望,IPO募資的40%將用於全球擴張,印度市場可謂重頭戲。

雷軍曾公開信中在提到:“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儘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佔比過半。”事實上,今年來,小米也的確在印度市場大刀闊斧地邁進。

在本土化供應鏈上,除了在印度投建三家手機工廠、與富士康合資建廠外,近期小米再次宣佈,其全球零部件供應商合力泰將入駐印度,在零部件上每年將貢獻5000萬件產能。如此大規模的密集投入,小米對印度市場的重視程度顯而易見。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第二季度小米印度銷量第一

在渠道拓展和產品佈局上,其引入印度工業巨頭塔塔集團名譽主席投資,掃清經濟、政治上的阻礙,加速推進本地化運營;而在產品線上,其也籌劃新中高端品牌POCO,實現群體的全面覆蓋。

二、IoT+AI雙驅動:並駕齊驅

據艾瑞諮詢預測,2022年,中國消費級IoT硬件銷售額將超3000 億美元。早在2013年,小米在BAT江湖外佈局龐大的IoT生態鏈,可謂獨具慧眼,一馬當先自然能夠跑馬圈地。

以小米手機為入口,定義極致性價比,再逐步形成IoT生態體系,打造生態型競爭壁壘。

可口可樂創始人艾薩·坎德勒曾言:即使可口可樂公司把所有的家底都賠光,單憑“可口可樂”這個牌子足以東山再起,形象地說明品牌認知的價值和壁壘。小米自7年前第一款手機面世以來,“小米”在用戶心智中幾乎與“高性價比”化為等號,這一無形資產降低了用戶對其生態產品的心理接受門檻。

而以此來看,小米龐大的IoT生態體系本質上也形成了具備良性循環的生態壁壘。小米用戶經歷由手機到手環、淨化器等產品後,用戶行為數據已經沉澱在平臺之上,為了保證體驗的一致性,其下一款產品也更傾向選擇小米。據財報顯示,近170萬名小米用戶擁有五臺以上小米IoT設備,環比增長19%。如此正向的市場表現,可見龐大的生態體系已提升用戶的生命週期價值與活躍度,助其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

上線小米IoT開發者平臺,為AI找到用武之處,實現長週期的深度佈局。

消費級IoT產品涉及智能家居、穿戴式設備、汽車、智能保健及其他智能硬件,行業變革絕非一己之力能及。為了推動國內IoT市場快速起量,小米推出IoT開發者平臺,以自研+生態鏈協作的方式,不僅降低了行業的技術進入門檻,還能吸引供應商持續豐富產品線,拓展生態鏈,外延從硬件邁入生活消費品,有效覆蓋用戶各類生活場景。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與此同時,小米還實現AI+IoT的雙輪驅動。今年6月,其宣佈開源自主研發的移動端深度學習框架Mobile AI Compute Engine (MACE),為國內AI產業賦能。而其智能音箱業務藉助語音交互技術,在IoT生態中扮演著中樞作用。據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人,累計喚醒次數超過50億次,僅7月喚醒次數就超過了10億次。小米AI的爆發式增長,結合小米全球領先的IoT平臺,將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目前,小米已投資、孵化210家生態鏈公司,自有及生態鏈智能產品多達500+款,截至Q2其連接設備超過1.15億臺(不含手機、筆記本電腦),環比增長15%,全球市場份額超過1.9%,領先亞馬遜與蘋果。而從近期推出的空調來看,其邊界仍在拓展,也將成為小米增長的新動能。另一個值得欣喜的是,Q2小米智能電視的全球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50%,躍居中國市場第一,IoT及生活消費品收入達103.79億元,同比增長104.3%。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正如雷軍所言,小米建成了全球領先的消費級IoT物聯網平臺,能夠為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用戶、流量、數據,同時人工智能又能為小米的產品和互聯網服務全面賦能。

三、互聯網業務:躍馬揚鞭

互聯網業務是小米三大業務版圖中毛利率最高,也最值得期待的。這次Q2財報,小米也給出了新的驚喜。

受益於手機與IoT生態的繁榮,其使用場景多元化,用戶數據持續積累所產生的複利效應,將有助於小米互聯網廣告業務增長。

小米以低毛利的硬件產品,搶佔用戶心智,獲取流量,驅動MIUI系統月活躍用戶穩步提升,在累計激活設備數超過3億臺的體量上,與廣告、雲服務、影視音、金融、互娛等核心板塊無縫銜接,為平臺積累了大量用戶數據,在獲得精準的用戶畫像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其互聯網廣告業務變現。

在Q2中,互聯網收入大漲,業務收入結構更趨優化,規模效應開始呈現。該季度MIUI月活用戶達到2.07億人,同比增長41.7%;互聯網收入為39.58億元,同比大漲63.6%,同時季度APRU達19.1元,同比增長15.4%。以此觀之,小米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硬件是載體,軟件是靈魂,小米作為互聯網新物種,其互聯網思維還需要在原生APP的體驗中驗證和兌現,進而佐證小米的市場認知。

在手機業務佔據七成營收下,外界對小米的互聯網屬性質疑頗多。而根據本次財報的最新數據,2018年二季度,小米手機業務佔總收入的百分比由71.5%下降至67.4%;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和互聯網服務收入合計,所佔百分比由27.9提升至31.7%。結合前文小米的互聯網收入業務的收入結構的優化,更進一步證實其互聯網公司的企業定位。

然而,從創始團隊的基因以及商業模式的搭建,小米又的確是一家深具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在小米的8年曆史中,“用戶+流量+提效”這些互聯網思維貫穿始終。也正是以用戶為中心、流量經營、迭代增效的成熟打法,實現對消費品產業降維打擊,成就了7年千億營收的商業傳奇。皓哥始終認為,不應單純把小米定義為硬件公司或互聯網公司,它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物種,而他的想象空間就像工業革命時代,汽車與馬車的對決。短期看,小米有質疑。長期看,小米有未來,也必將劃時代。

在貢獻了近4成毛利潤的互聯網業務中,如果小米能在廣告收入之外,充分挖掘硬件所帶來的流量和數據價值,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激活擁有38個月活超過1,000萬及18個月活超過5,000萬的原生APP,服務好1.9億的平臺用戶成為增長新引擎,質疑之聲也將不攻自破。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小米以“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為一體,其以互聯網思維改變了原有的遊戲規則,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其市場價值有待充分釋放。

目前,國內人口紅利消退,企業原本依靠低成本的運營方式難以為繼,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正成為發展的新引擎。小米作為全新的商業模式的開創者,集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硬件、互聯網等新經濟核心元素於一體,將隨著經濟新週期發展穩健增長。

對於小米的發展前景,摩根士丹利也在研報中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小米產品及效率是集團成功要素,透過具競爭力價格產品提升市場份額,受惠集團“硬體+互聯網+新零售”的“鐵三角”商業模式,預期2017-2020年非國際會計準則盈利年複合增長率達61%。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四、結語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任何公司一旦長成龐然大物都容易引來爭議,試問,微軟、Space X、谷歌……誰一路走來沒有爭議?但爭議不會阻止前進。

如今,小米作為新模式的探路者,已在“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的鐵人三項形成協同效應,如今展現出爆發式增長效應的”IoT+AI”的雙能模式充分體現了小米在技術創新上的重視和成效,也為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在其展現的無限前景面前,以灰度的視角觀之,才能獲益良多。

都說小米要熄火,新財季營收同比增長68.3%,怎麼做到的?

撰文 | 錢皓,陳國國亦有貢獻

排版 | 千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