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日本書道聯盟理事長豐道春海曾在中日交流活動中揮毫寫大字,當時還年輕的青山杉雨在一旁做助手。 via. 澎湃新聞

繼1958年5月日本書道聯盟理事長豐道春海團長率領日本書道家代表團14人(主要成員有松井如流、松丸東魚、青山杉雨、金子鷗亭、村上三島等)第一次訪華之後,1961年4月,漢學家、日本書道家西川寧團長率第2次日本書道家代表團7人(主要成員有梅舒適、手島右卿、松井如流、宇野雪村等)訪華,1962年5月篆刻家山田正平團長率第3次日本書道家代表團4人(主要成員有今井凌雪等) 訪華。

面對日本書道家連續三次來華交流,在當時“無國交”、“沒書協”的年代,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楚圖南根據1961年10月與“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簽署的“關於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聲明”的約定,選派了第1次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回訪日本。團長是革命家、收藏家江蘇省委宣傳部的負責人陶白,副團長則是書畫家潘天壽,團員有王個簃

顧廷龍。陪同是中國對外友協日本處長郭勞為,翻譯是崔泰山。代表團的核心人物潘天壽、王個簃、顧廷龍都是海派書畫大家。國家第一次選派的書法家代表團,實質上是解放後海派領袖人物的第一次東漸交流。這也意味著因不幸的戰爭及戰後敵對關係而造成的中斷的兩國書畫界交流真正重新開始。

——摘自郭同慶《翰墨因緣古,天涯交誼深》

顧廷龍筆下的中國書法家首訪東瀛

行 前 的 功 課

1963年11月15日,顧廷龍飛抵北京待命。19日,亞非司司長林林向代表團介紹日本文化學術界情況。次日上午,全團成員赴對外文委,聽一位周秘書長指示:“一、介紹日本政局概況;二、與(日本)書道家接觸的要求;三、注意事項”。下午,這位秘書長親陪代表團前往故宮博物院,由院長吳仲超親自接待,觀看十四件唐宋書法真跡,包括李白《上陽臺帖》等,旨在讓這幾位書法家作專業準備。中日當時沒有建交,須轉經香港直飛,故代表團一行在21日飛抵廣州。這次出訪,顯然貫徹周恩來的民間外交政策,故而備受重視。次日,顧廷龍與潘天壽、王個簃專門商議在日“書寫內容”,團長陶白約談團員,隨團對外友協日本處處長郭勞為設想了專業分工,顧廷龍專談書法與碑帖。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唐 · 李白 上陽臺帖

紙本 28.5×38.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3日,代表團抵港。次日,顧老準備查閱有關書法材料,徵得團長同意,電話聯繫香港“左派”報人陳凡,借得《藝林》備覽。居港這幾天,所談多與書道有關,顧老日記也頗有“寫字”、“大家寫字”的記錄。26日,顧廷龍與陶白“談沈文及略論明、清書家優缺點,渠對沈文責唐太宗抑獻崇羲為論據不足”,顧也“有同感”。這裡的“沈”指沈尹默,兩個月前,他剛發表《二王書法管窺》,認為在王羲之、獻之之間,“李世民過分地揚父抑子”。27日,顧廷龍晨起“寫字”,他這幾天“間作六朝體,潘、王二老以為不惡。昨亦曾作一紙,陶公亦甚賞之”。

首 站 東 京 行

27日夜間,代表團飛抵東京羽田機場(郭文誤作“成田機場”,但《訪日遊記》次日以日文轉錄《每日新聞》報道,標題明確作“一行六人が二十七日夜羽田著のBOAC機來日しむ”),日方以書法家西川寧為首數十人到機場歡迎,在機場休息室舉行歡迎儀式,“男女書法家鹹集”,“女書法家獻花”,西川寧與手島右卿相繼講話,陶白致答辭。28日,代表團拜訪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島健藏。中島談及,韓國與中國臺灣得知日本書家香川峰雲訪華,也各發出邀請,都為其所拒;但大阪、京都有曾去臺灣的書家,“今已後悔,仍擬請彼等參加招待”,徵詢中方意見,陶白表態請中島顧問決定。晚上,豐道春海舉辦私宴歡迎代表團,前首相片山哲夫婦與西川、手島等作陪。席間,片山告知,將書道列入這次特別展,乃其“爭取之力”,他借用毛澤東名言說,

“書法應該繼續東風壓倒西風”,表達了對華友善的姿態。據顧老說,豐道“對中國有真誠的友好,出筆墨屬題字,餘即寫‘促膝談心’四字”,還在《訪日遊記》裡特地過錄了豐道的事蹟。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中國書法代表團首次訪日,受到日本方的熱烈歡迎。右第一位、第二位執花者為王個簃先生、潘天壽先生,左第二位執花者為顧廷龍先生。via. 書叢老蠹魚的博客

29日,代表團參觀日本美術特別展,顧廷龍頗有觀感:

日畫近來有大變動,大都趨於油畫,已脫日畫傳統。間存傳統者數幀,而此數幀與我國畫極相似。書道有名家部分,有新作家部分。據介紹者青山杉雨(《遊記》皆作杉兩,似手民之誤)先生雲,因日本寫慣平假名,所以寫草書的人多,這是條件關係。寫篆、隸的人少,寫正字的人亦不多。兩部分中各有寫經一幅,均得唐人三昧。刻章大均方寸,體摹缶廬(按即吳昌碩),有一方較工細。書法以學王鐸為多,篆隸從草法,不事工整一路,以放縱取勝。獨豐道書圓潤勁遒,當推正宗,有一聯八尺草書,氣魄甚大,頗得右軍筆意。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顧廷龍 篆書 促膝談心

午餐閒談時,日本書家表示:“漢字要保留,不能全部以簡字代替,所以這次陳列品中均為漢詩漢字”。下午,代表團訪問東京國立博物館,首先參觀了館藏中國碑誌拓本,鑑賞了《李超志》、《高湛志》、《張猛龍碑》、《嵩高靈廟碑》與《馬鳴寺碑》等,繼而觀賞書畫,有《唐日僧台州行牒》、顏輝的《寒山拾得模本》、梁楷的《太白行吟圖》、石恪的《二祖調心圖》、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卷》與李迪的花卉扇面。最後看雕刻,除日本的,還有中國雲岡石佛頭。顧廷龍感慨記道:“陳列品中得自我國者實不少”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宋 梁楷 太白行吟圖 81.1×30.5cm via. 東京國立博物館

30日,上午參觀大倉集古館,顧廷龍見陳列有一件秦朝大漆器,“難得,疑出自長沙”。下午,代表團訪問日中友協,“座談並題字”。12月1日,午後訪問書道博物館,原系明治大正時著名西畫家中村不折舊居,他對中國六朝書法傾倒之至,1936年貢獻出平生收藏的萬餘件中國古文物,創立了這座博物館。主持者出示了館藏珍品,讓代表團觀覽,有《顏真卿告身》、蔡襄《謝賜御書詩》與數種宋拓孤本。博物館留給顧老的印象是“屋小較黑,陳列稍擠”。

向晚,代表團赴西川寧私宴,西川全家都到過大陸,對中國極友好。他收藏以趙之謙書畫為多,主賓共賞了趙之謙與鄧石如的書畫,以及趙之謙與吳昌碩的印章,可惜“均經火燒”,或是戰爭的遺患。2日午間,應松丸東魚之邀,王個簃與顧廷龍前往欣賞他收藏的吳昌碩印譜。松丸家曾有吳昌碩書畫九十餘件,“後被火,剩八十餘件”。當晚是日本接待方酒會,到會者一百七十餘人,著名工藝品老店玉川堂主人贈送代表團自制筆四包。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張猛龍碑拓本》 via. 東京國立博故館

關 西 行 腳 處

12月3日,代表團上午從東京飛抵大阪,開始關西之行。4日,王個簃、顧廷龍與郭勞為由香川陪同,赴宮本竹徑傢俬宴,主人出示了日本書家的複製品。5日,代表團上午參觀南住吉小學寫字課,有寫鋼筆硬筆字的,也有寫毛筆字的,還有寫整張毛邊紙的大字。顧老看到,一個七歲女學生寫一篆書“樂”字很有力。書法教員介紹了自己編的教學提綱。而後到校長室休息與題字。午後再到附近中學觀看中學生寫大字。晚上,參加日本書藝院的懇親會,村上三島致歡迎辭。王個簃談了參觀日本美術展感想;潘天壽回答關於使用硬筆與毛筆情況的提問,陶白做了補充;作為團長,他還提出了漢字如何發展與繼承的問題。

6日,代表團赴奈良,遊覽國立博物館與東大寺等名勝。晚上,潘天壽、王個簃赴今井凌雪家的私宴,顧廷龍與陶白則到杉岡華村家做客。杉岡收有漢字學生五十人,女弟子百餘人,他自言:“書道初亦作漢字,後即寫片假名”。席終,主人拿出紙筆請來客題字。7日,上午,代表團到奈良市立一條高中參觀書法課。課上,教師教初三學生對書法作品如何鑑賞,如何裝潢,如何鈐印等,並“取各生作業加以評論”。課後,學生與代表團成員座談。團長陶白回答瞭如何安排臨摹與創作的提問。

學生問:墨製成各種形式,是否為美觀?顧廷龍作答:“是的。我國自明以來,墨不僅是用,而且收藏,有墨譜。制墨有流派,有風格,藏家與店鋪有所不同。”

下午,顧廷龍由今井凌雪等作陪參觀天理圖書館,館長富永氏請他在簽名冊上題記;主管中文書籍的今子氏讀過顧老的《明代版畫圖錄》,“致仰慕之意”。8日,代表團上午參觀當地筆廠筆管刻字等加工環節,又先後觀看手工制墨與機器制墨。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西周晚期 楚公鍾 流落於日本

圖片出自《周原出土青銅器》第十卷

via. 何石篆刻的博客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楚公鍾銘文

圖片出自《周原出土青銅器》第十卷

via. 何石篆刻的博客

9日,代表團遊覽京都名勝清水寺,團長陶白等寫字相贈,顧廷龍則作篆字,八十九歲的長老大西良慶也當場揮毫。10日,參觀泉屋博古(當即日刊所說“住友古銅館”),兩層樓都陳列中國青銅器,著名的楚公鍾與驫鍾皆在其中。

顧老記雲:“我昔日常臨寫之金文拓本,今原器多在此。”語氣之間不無感慨。

11日,上午訪問水田慶泉,自書畫收藏家的父親死後他家道漸衰,藏品變賣不少,這年因其畫入選日本美術展,收入才略豐。他展示了陳洪綬的《米顛拜石圖》、王季重與陳繼儒的書法、李方膺的冊頁。分手前,顧老為其題字留念,但私下認為,其所藏“石濤軸不真,陳獨漉硯贈漁洋者佳”。下午,參觀京都國立博物館,館方特地展示了豐坊的《謙齋記卷》、空海的《寫題名錄》、張即之書《金剛經》與宋拓《十七帖》,羅振玉舊藏的《智永千字文》與唐寫本《毛詩》等。顧老說,珍品太多,“時已傍晚,未及詳記,繞室一週而出”。

匆匆趕赴京都滋賀書道同人的歡迎晚宴,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與平岡武夫出席作陪,宴會上半場,吉川陪陶白團長座,平岡陪顧廷龍座,酒過半巡,“兩人換座相陪”。席間有人問,中國現對明清人書法是否重視,顧老答雲:“既重宋元人書,亦重明清人書”。

東 海 道 歸 來

13日,代表團結束關西之行,沿著日本舊稱東海道的路向,乘電車折返東京,途中繼續訪問活動。當天,首站到達名古屋。下午,參觀德川美術館,多是德川幕府所藏文物。晚間,中京書道聯盟宴請代表團,參加者133人,規模可觀。席間,“交談熱烈,共望邦交早日恢復”。有一位姓榊原的書家攜來一冊《淳化閣帖》請顧老鑑定,還送他一包東西,“歸啟視之,則為其自寫冊頁,系片假名”。14日,代表團參觀渡玉毛織株式會社(郭文作“參觀名古屋陶瓷工廠”,與《訪日遊記》不符),顧老為之題字。下午回寓所後,又“作字三幀”。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清 · 禹之鼎 城南雅集圖 50.5×126cm

via. 東京國立博物館

15日,代表團乘電車從名古屋到箱根旅遊。次日,顧廷龍在蘆之湖旅館觀看潘天壽與王個簃作畫。17日,代表團改乘汽車,途經鎌倉,順道赴殿村藍田的午宴,顧廷龍為其留題“名區攬勝逢良友”的書跡。 而後,代表團在杉村陪同下,到企業家兼收藏家高島菊次郎家觀賞字畫。高島目疾住院,由其夫人與公子出面接待。主人出示的書畫藏品頗多,有王時敏與王石谷的長卷,王鑑與吳歷的卷軸,徐渭的書畫,石濤的《詩書冊》,朱熹、張栻與鮮于樞等墨跡,宋高宗敕書,定武本《蘭亭序》及趙孟頫十三跋殘本,禹之鼎的《城南雅集圖》(《遊記》原作空框)繪王士禎等八人,後有翁方綱長跋題記,顧廷龍或贊為“均佳”,或評為“甚精”。而對蔡襄《謝御賜書名錶》,顧老判雲:“羅振玉跋謂與《三希堂》所刻不同,此贗品也,真跡在故宮。”他還認為,高島藏《智永千字文》比京都博物館那本好。藏品中有董其昌晚年名作《項子京墓誌銘》,杉村請教此銘為何不見其文集,顧廷龍答:“實則《容臺集》有兩個本子,一足本中載之。”當晚,返回東京,顧老對王時敏長卷有翁方綱題字生疑,以為長跋之後,“題一窮款,本身亦可疑”,但王個簃卻認定不偽,“翁題亦真”,顧老表示“俟回滬後考之”。

18日,上午,潘天壽與王個簃作畫,顧廷龍寫字,應與在日酬酢有關。下午,代表團由西川、手島等陪同,訪問德川時代名門之後細川護立家,護立以收藏銅器、瓷器著稱,主人出示了數件漢器、兩軸字卷、一件敦煌卷子與十餘方昌化雞血石。晚間,潘天壽、王個簃與顧廷龍訪隨鷗社,社址應即金子鷗亭私宅。他們觀看了鷗亭教授二十來個學生書法,據說各地來向他學書者達六百人。顧老記其教法:“每生以所臨字呈閱,老師即席批改,逐一改閱,臨歐、褚、顏、柳皆有之,一般均寫大字,並有一二人作六尺屏四幅者,有一人臨甲骨文。”

合影留念後,主人出所藏日本近現代書作觀覽。他在播放來華所攝彩照時說:“現實寫生無過於照相,固而西洋產生抽象派,不知有線條之美;現在始覺線條之美,書法中就已有此。”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翰墨因緣古,天涯交誼深。會心友琴瑟,杯酒莫辭斟。豐道先生兩正 壽者”。潘天壽撰並書。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潘天壽在日本豐道春海家中觀看豐道春海先生揮毫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 王個簃 行書

“文字締因緣,上下二千載。老樹聳駢枝,新花放異彩。豐道先生兩正 個簃”。

19日,代表團上午再訪國立博物館,參觀特別展中定為國寶的十二件書法珍品,都是唐代名卷。下午出席中日書家交流的“揮毫會”,豐道海春首作冊頁,大家隨意揮毫,顧老也寫了一幅。晚間,日本書道聯盟主辦宴會,到場書法篆刻家達百餘人,席間向三位日本書家授獎。

20日,代表團上午參觀五島美術館的茶道陳列,展品中有宋元時代中國僧人為日本僧人所作字。中午,赴青山杉雨傢俬宴,他家有小窯,能當場燒碟子、小杯等,主人拿出各種陶胚,讓來客在其上自作書畫,顧老也寫了幾件,然後入窯燒製,片刻即成。

21日上午,顧老在杉村陪同下訪問東洋文庫,而日刊所記“參觀根津美術館”,應是潘天壽、王個簃等團員。代表團下午出席了松丸主辦的吳昌碩紀念會,據日刊說,這是吳昌碩逝世三十七週年的紀念活動。22日,代表團赴飯島春敬私宴,開席前,主客一起觀賞了主人所藏書畫與名硯,其中有《廣倉硯譜》收錄的謝文節硯。

23日,這是訪日最後一天。下午,顧廷龍寫字,他有感於香川峰雲全程陪同,“甚熱情,因賦一絕贈之”,所書或即這首絕句。晚餐由代表團舉行告別酒會,據顧老評價,團長陶白致辭,“極親切,有內容,皆訪問感想。最好是末了念一首《六一詞》,又改了幾句,適合目前情況”。隨後日方代表豐道海春與西川寧講話。席間有日本女書家與顧老幹杯,而日本“青年書家書家說想望中國,願與中國青年會面”。次日,代表團經港回國。

應該說,這次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無論書法領域的雙向交流,還是兩國人民的民間外交,都堪稱成果豐碩。關於前者,直到33年後,顧廷龍猶憶當年之行:“餘於一九六三年冬以中國訪日書法代表團團員前往以書會友,於東京、大阪、奈良、京都、名古屋、橫濱等地,得與日本書法名家相交流,獲觀他們出版書法法帖甚多,餘甚羨之。

這年,我國也終於出版了《中國書法全集》,顧老“快幸無似”,他也為這一集大成工程能遠超前人(包括東鄰), 提供了上圖所藏的吳寬舊本《十七帖》。他在撰文《歡呼中國書法全集之問世》時說:“訪日時在東京博物館獲見姜宸英舊藏宋拓《十七帖》,此帖向有珂羅版流傳,見到真跡,頗幸奇遇,但略有神氣不足之感。歸而出藏本閱之,則姜藏不如也。時適《藝苑掇英》創刊,餘力促影印。今《全集》即採用此本,實獲我心,喜何如之!”

五十五年前,中國書法家首訪日本

虞雲國

1948年生,浙江慈溪人。宋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和理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術帶頭人,著名文史學者。曾赴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