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詞人的傑作,一開頭便驚艷了世人,美到令人心碎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初權臣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文采出眾,文學成就以詞為最,產生了赫赫有名的“納蘭詞”。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一富於意境的佳作,是其眾多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第一詞人的傑作,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美到令人心碎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秋風悲畫扇: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

薄倖:舊時稱男子負心、薄情。

錦衣郎:指唐明皇。

清代第一詞人的傑作,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美到令人心碎

這是一首廣為傳誦的擬古之作,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此詞看似明白如話,實則用典綿密。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之與人,若始終只如初見時的美好,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像秋天的扇子和人的關係一樣彼此脫離背棄。首句為後文設下伏筆,引人入勝。次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以被棄畫扇做比,表現女子慘遭愛人冷落、拋棄的命運。扇子是夏天用的,等秋天一到,再好的扇子再好也要被捐棄一邊。“悲”字把“秋風”“畫扇”活化了;秋風畫扇,是詩詞當中的一個意象符號,多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以“人生若只如初見”男女初戀時的美好和幸福與“何事秋風悲畫扇”女子被拋棄之後的悲痛和悽慘對比,突出了女子被拋棄之後的哀怨。“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個名句人們傳誦了三百多年,“若只如”透出一種惋惜的語氣,也表達了一種渴求,採取了直抒胸臆的筆法,淺顯易懂,這些都構成了它得以廣為傳誦的基礎。

清代第一詞人的傑作,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美到令人心碎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你這位故人輕易地就變了心,卻反而說我變得太快了。這兩句連用了“故人”,寫負心人變了心卻還要無端指責遭棄的女子首先變了心,男子的絕情與失戀女子的憤恨、委屈,可見一斑。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此句用典,引用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驪山長生殿中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明皇為了穩定軍心,將楊玉環賜死於馬嵬坡。後來馬嵬坡事過,唐明皇入蜀,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裡借用此典抒發了女子雖遭受拋棄,但也不過多怨恨負心人的情緒。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結尾兩句,女子將負心的情人與當年的背棄誓言的唐明皇做比,說負心人連唐明皇都不如,唐明皇至少還曾放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而負心人卻連一句誓言也沒有。進一步突顯負心人的冷漠無情和女子的悲哀,將全詞的感情推向高潮。

這首詞善用典故,清麗婉轉,尤以“人生若只如初見”最具匠心,為歷代傳誦的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