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父情結是怎麼來的?

戀母/戀父情結是怎麼來的?

在當前的醫療水平條件下孩子生理上的問題自有醫生解決,但心理上呢?建議每位家長買本《兒童發展心理學》看看。

兩歲前後的孩子喜歡說“不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第一逆反期”,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過程。有的父母不懂,以為孩子不聽話,打罵孩子,嚴重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但如果是懂心理學的家長會怎樣做?他們會給孩子除了「要或不要」以外的選項,給孩子多重選擇題是而不是是非題,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權,進而願意合作。比如說,如果要洗澡,可以讓他選擇淋浴或是泡澡,而不是問「要不要洗澡澡?」這樣的問題。

戀母/戀父情結是怎麼來的?

心理學能夠預測孩子將來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模式,以父女關係模型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在父女關係的理論模型上,榮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認為父親是女兒的第一個情人和阿尼姆斯意象,不管什麼意象,簡單來說,父親是女兒認識的第一個男性,與這個男性的關係會為她將來的男女關係奠定基調。弗洛伊德認為3-6歲是兒童的性器期,這一階段的兒童會對異性父母產生性興趣。男孩產生戀母情結,女孩產生戀父情結,但他們最終會壓抑自己對異性父母的慾望。雖然壓抑了,但這種情結並沒有消失,例如有些女孩可能會說「我要嫁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