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文化概述

文化(KULTURE),指人類在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一般特指精神財富。

重慶市開州區文化概述

開州文化是指在今開縣境內所產生的所有文化現象總和。開州文化由開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滋養,由土著巴人“板木盾 蠻 ”人與不斷遷入的各民族人口共同創造和擁有。開縣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的殷商、西周時期。開縣土著人屬百濮系統中的“板木盾 蠻 ”即賨人,是今苗瑤語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

、蠻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創造者。(鄧少琴:《巴蜀史蹟探索·巴史新探》)。 毋水(毋水,小江水系)境地出土“漢歸義賨邑侯”金印,說明毋水流域是古賨人活動的地區。而在這個地區內,古代有不少水、地名都用“彭”字命名。《水經注·江水》載有澎溪水經今開縣、雲陽南注長江。史學界普遍認為,“賨”名起於漢世,“夷人歲入賨錢四十,謂之賨民。”未稱賨前即稱為彭。彭人之名起於善用彭排(或稱彭旁),是一種特殊的木盾,又稱“板木盾 ”,故賨人又稱“板木盾 蠻 ”。

開縣古代文化是巴文化重要的組成部份,開縣是巴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開縣土著文化不斷與外來文化碰撞,主要是外來移民、地方官吏的更替、改朝換代的影響較大,正因為如此,開縣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徵。總體來說,巫、巴、秦、楚文化為根本,秦文化、楚文化不斷滲入,形成一個文化的多面體,也因如此,開州文化個性不夠突出,鮮明。

開縣地處偏隅,有著獨特的人文環境。開縣位於重慶東北部,北依巴山,南近長江,地形南北狹小,由西南向東北迤進,總面積3969平方公里。地貌結構大體是“六山三丘一分壩”,北部地勢高峻,南部丘陵起伏,地勢平緩,由東河、澎溪河、浦裡河三大主要河流形成三大主要槽衝地帶,可謂山河壯麗、物產富饒。這片神奇多姿的土地,夏商時屬梁州,西周時為庸國地,春秋戰國時,曾先後併入巴秦,秦代為朐忍縣的一部分,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主四川時,分朐忍縣的西北部置漢豐縣。這是今開縣始有建置的開端。而後,建置變化頻繁,西晉廢后復置,仍是為漢豐縣。南北朝時,劉宋在開置漢豐、新浦、巴渠三縣,齊梁、西魏沿用,北周在開縣境內置開州設二郡領四縣:萬安郡領永寧縣、萬世縣,周安郡領新浦縣、西流縣。隋朝時先後置開州、萬州,領盛山、萬世、新浦、西流4縣。唐時領開江、萬歲、新浦三縣。五代十國有開江、新浦、萬歲三縣。宋置開江縣、清水縣。元時為開州。明代始為開縣,沿用至今。建置的不斷分合,為文化的融匯交流製造了條件和氛圍。也因為較長時間的分治,造成區域性文化的個性差異。特別在民風民俗和民間文學上存在獨自特色,比如方言,江、東、浦就存在著個體差異,除去外來移民的方言區別外,歷史上對開縣本地域的分合也有一些影響。

開縣雖人文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但人居荒蠻,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歷代君王所注視。“開在秦漢時,其荒僻無論已,即唐代猶為遠州,紀祀為朝臣左遷者居之”(清·李肇奎)。周武王克殷,實得祖先賨人相助;秦昭襄王時,白虎為患,賨人射白虎而秦王嘉之;賨人為歷代始皇始帝所重用,賨人被漢高祖賞識,曾隨劉邦平定三秦而功不可滅;劉備嘗桔贊“漢土豐盛也”而置漢豐;大唐盛世“鄭半朝”代表人物鄭幼儒,欣然把自己的長子鄭敬道下放到開州任刺史;《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之永貞革新代表人物王伾,被憲宗貶為開州司馬;宋太宗流亡後裔趙不

,曾任開州知府,“開州位於巴東,俗鄙陋”,趙到任後,“興學諭教,使民知禮節”,並將監鹽收入讓利於民,“開州之民由此敬之”,趙調夔州,“開州之民數千人遮城門相送”;唐時,有韋處厚、宋申錫兩位宰相到過開州任職;韋處厚在開州任刺史三載,名揚了開州和盛山文化,從而使盛山文化流芳千古,使開州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有了一爿之地,使開州文化呈現出兼容性,留下了多種文化的印跡。

但文化的傳播和沿襲本身具有堅挺性,建置沿革和外來移民對土著文化並沒起到毀滅性的作用,由於交通閉塞,開縣山區居民較多,口頭傳承了一些文化,代代相傳而使一些文化成果保留至今,這是開州文化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從實物文明上看,開縣遭受重大戰爭和重大的自然災害雖多,但文物存留仍較多,歷史上雖無大顯貴,近當代本地的文物保護意識較差,但並不影響遺留文物和價值的多樣性,目前尚需挖掘整理,以使文物出土,再現歷史文明和輝煌。

開縣文化和自然景觀,如以主題分類大致可劃分為九類:

一是歷史文化遺存資源主題,如皇陵城、古巴人墓群遺址、漢豐“九井十八廟”、盛山十二景詩、摩崖題刻、七里潭廊橋、清代壁畫等;

二是民間文化資源主題,如竹枝詞、祭祀巫舞、抬工號子、石頭號子、薅草鑼鼓、打連廂、舞龍燈、車車燈、彩龍船等;

三是旅遊觀光文化主題,如長沙桔海、溫泉溶洞群、雪寶山風景區、花仙峽、天水飛來瀑等;

四是飲食文化主題,如一品香、老親孃、醉再醉、清真牛肉小吃、甕缸餅子、味真包點等;

五是工藝文化主題,如香綢扇、水竹涼蓆、竹製傢俱等;

六是以歷史事件為載體的主題,如劉備嘗桔置漢豐,張獻忠激戰黃陵城,李靖槍挑開州蠻人冉肇則,紅燈罩攻打臨江市等;

七是宗教文化主題,如南雅大佛、大覺寺、威靈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

八是園林建築文化主題,如盛山長廊、文峰塔、劉帥紀念館、盛山千步石磴等;

九是革命文化主題,如劉帥故居、劉帥紀念館、楊柳關紅軍戰場遺址、王潤波烈士紀念碑等;

同時,由於開縣地處三峽腹區,加之清江、浦裡河、澎溪河所形成的三浬,三大槽衝地的富庶,歷史上有較長時間於江、東、浦三地均有縣的建置,開縣方言說“山”為“三”,繼而形成開縣人特殊的“三字”情緣,也形成了以“三”為組合的文化現象:

三大主流文化:盛山文化、帥鄉文化、桔鄉文化;

三大農業文化:桔文化、蠶絲文化、茶文化;

三大革命教育基地:劉伯承故居、劉伯承紀念館、楊柳關;

三大美譽稱謂:舉子之鄉、帥鄉、桔鄉(總體造就了“金開縣”的美譽);

三大特色產品(三絕):龍珠茶、香綢扇、竹涼蓆;

三大歷史名人:李宗羲、劉伯承、王潤波;

三大名山:盛山、大埡口、雪寶山;

三大名寺:大覺寺、南雅大佛、威靈寺;

三大古縣城遺址:清水縣遺址、巴渠縣遺址、新浦縣遺址;

三大摩崖藝術遺蹟:張永熙摩崖題刻、毗盧寺摩崖題刻、佛爺廟摩崖造像;

三大傳世著作:《小桃溪館詩、文鈔》、《牛山詩草》、《古今同姓名大詞典》;

三大歷史碑銘:李宗羲墓誌銘、大覺寺記、盛山靈泉記;

三大歌詠開州的歷史文化名人;韋處厚、杜甫、韓愈;

三大詠和盛山十二景的歷史文化名人:張籍、元稹、白居易;

三大古墓遺址:竹溪東漢巖墓群、餘家壩戰國墓群、皇室嶺漢墓群;

三大歷史古井群:報國寺井、觀音井、漢豐“九”井;

三大特色民俗:溫泉元宵對罵節、正月初九登高節、節慶送桔(吉)。

開州文化總體來說,屬巴文化體系。在巴文化出現之前,巫黛文化為三峽地區上古文化的主要形式,後被巴文化取代或承襲,這也是長江三峽大河文明的主體。從今天來看,開縣所能整理出來的巫文化成果是其它任何地區不及的。在此基礎上,桔文化是出現得最早的文化之一,其出現的時間甚至在巫文化和巴文化之前,桔的珍貴,上古祖先當成祭祀之樹,即神樹,是自然崇拜的一類,如果說開州文化的其它類別都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得突出,那麼桔文化可以說與開縣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同存而輝煌至今。

開縣的井鹽文化在中華大地的文化席上佔有一定份量,在一些典籍中多有記述,有記載的歷史近1400年,如果說桔鄉文化是農業文化,井鹽文化則是工業文化的雛型。

開縣桑蠶和茶葉都曾為貢品,所以桑絲文化和茶文化成為與桔文化相輔相成的農業文化體系,在今後仍發揮作用。

在唐代,由於韋處厚謫貶開州,吟《盛山十二景詩》,而和者甚多,以此影響,形成了尚禮重教的社會風尚,以至發展為後來的“公車上書”,使開州被稱為“舉子之鄉”,清末以來形成的以九龍山文化人群體的九龍山文化成了盛山文化的補充。

盛山文化和桔鄉文化,是開縣稱為“金開縣”的主要原因,“桔鄉”是開縣的名片之一。

移民文化因大移民而形成,最早始於元末明初,但最大的移民活動為兩次“湖廣填四川”,對原有文化造成巨大影響,有的地區由於人口凋零,土著文化幾乎被外來文化所取代,到了當代。三峽庫區移民,10萬開縣移民外遷全國各地。開縣新城便是最大的成果和見證,前幾次移民入內,開縣文化的巴文化與秦漢文化、楚鄂文化、吳越文化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當代移民文化更多地體現在精神道德和民族合作和文化接納上。

開縣人尚武,勇敢善戰,自古有之。開縣土著賨人參與“武王伐紂”,獻策、參與漢高祖“平定三秦”,並“專以射白虎為事”。“巴夷朐忍蠻人,技殺白虎。秦王嘉之……漢興,亦從高祖定秦有功……戶歲出賨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木盾 蠻。”(《華陽國志·巴志》)。“扶嘉:《四川通志》朐忍人。初,嘉母於湯溪側,夢龍而生嘉。長,佔吉凶,巧發奇中。高祖為漢王,與嘉相遇,獻定三秦策。”而扶嘉曾食邑開州。(咸豐《開縣誌》)。開州蠻人與盛唐戰神李靖(神話中的“託塔李天王”)交鋒,唐門武術的流傳,直至當代軍神劉伯承,武文化源遠流傳,成果輝煌。加之唐以後盛山文化的出現,“智”與“勇”相互滲透,至劉伯承時代,開縣武文化已有了質的飛躍,發展和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這就是帥鄉文化,成為了當代文化主流,是開縣的名片之一。

在文明的形成和構成上,帥鄉文化代表著政治文明,盛山文化(舉子文化)代表精神文明,桔鄉文化代表物質文明,這“三種文明”漸進構成了開州文化的“三大主流”,形成了區域性完整的文化體系。

其次,開縣的宗教文化、民間文化、建築文化等也獨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