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文物故事:武勝段氏家箴《寶箴塞記》


廣安文物故事:武勝段氏家箴《寶箴塞記》

廣安文物故事:武勝段氏家箴《寶箴塞記》

《寶箴塞記》是寶箴塞重要的史實考證資料。

《寶箴塞記》是一塊石刻碑記,石碑刊刻在武勝縣寶箴塞鎮方家溝村寶箴塞西塞正堂神龕之處。該碑長2.5米,寬1.1米,陰刻小楷書。碑文立排右行,共計37列,689字。碑文主要記述了寶箴塞修建的原因、工程概況、名字由來等事宜,是寶箴塞重要的史實考證資料。

《寶箴塞記》是寶箴塞主人段襄臣去世兩年後的1936年,其子段孔門、段仁清請遠方親戚張驥撰寫的。張驥是清末宣統年間的舉人,時任國民政府民政部錄事、四川省省議會議員。而《寶箴塞記》的書寫者,則是前雲南陸軍近衛步兵第一旅一團書記官朱濟民。該碑立於1936年3月上旬。

據資料顯示,張驥在參加科舉考試期間,曾因親人生病而學習過一些醫學常識,又因親人去世選擇墓地而進行過陰陽堪輿術的研究,雖不及專業水準,但亦小有心得,周邊群眾都比較認同他。1935年9月,段孔門的夫人病重,段家人就想到遠房親戚張驥,立馬請他到段家為段夫人看病。經張驥診治後,段夫人的病情有了好轉。因為有傳段夫人生病是因為先人所葬之地不吉,所以段家人又請張驥到先父段襄臣的墓地進行了勘查,欲確定此地風水的吉凶。晚上,段家人便留張驥在寶箴塞內歇息。

第二天,段仁清引導張驥在寶箴塞內遊覽,一邊參觀,一邊介紹其父段襄臣修建寶箴塞的緣由。走到客廳時,段仁清指著橫臥的一塊石頭對張驥說,這塊石頭放置在此很久了,先父段襄臣一直在等待某位才子撰寫一篇塞記,並刻於此石上,用以告知段氏後人和來訪者此塞的來歷,但至今尚未完成。因為佩服張驥的學識,加之段、張兩家的淵源,段家後人便懇請張驥執筆寫記。張驥感念段襄臣修築此塞是做成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感動之餘,便爽快地答應了。

清朝末年,社會秩序更加混亂,各地盜賊猖獗,百姓苦不堪言,因兵禍匪患而受迫致死的不計其數。段襄臣未雨綢繆,為保全族人、躲避匪患,在1911年秋天就選擇在家宅段家大院右邊的山岡上據險築塞。中華民國成立後,四川的局勢依然動盪不安,段襄臣築塞之舉當屬有先見之明。

廣安文物故事:武勝段氏家箴《寶箴塞記》

《寶箴塞記》記載了“塞高越三尋,週二百一十弓”,換算成現代計量,就是高8米,周長350米。經實地測量,寶箴塞高約7米到13米,厚約2米到2.25米,周長342米。該塞分東西兩塞,在中腰處開塞門。塞門上部為半圓拱頂,木門對開,高2.6米,寬1.6米,厚0.15米,選用優質黃荊木製作而成,雖歷經百年滄桑,如今仍然完好無損。全塞開有南北兩道塞門,但南塞門從未開啟,僅起擺設作用,只有北塞門供人出入,增添了寶箴塞據險防守的堅固能力。外面的塞牆有的地方是直的,有的地方是圓弧形,這些形狀完全是修建時根據地形而形成的。塞內的生活設施十分完備,有堂屋、廂房、廚房、糧倉、水井、戲樓、祭祖堂、唸經堂、後花園等,可謂起居、娛樂、倉儲、消防一應俱全。據統計,寶箴塞建築面積7497平方米,8個天井,108個房間,110道門。這完全得益於段襄臣周詳的謀劃和創造性的構思。修建東塞僅歷時一年,不是具有高深建築學才能的人,是很難完成此等規模宏大和結構複雜的建築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割據,民不聊生。

段襄臣考慮到家族的安全以及子孫的繁衍生息,一個東塞很難全部承載,所以在1932年,他又聚集能工巧匠,備齊了石材木料,在東塞西邊的空隙之地進行了修築完善,這部分建築後被稱為“西塞”。段襄臣當時已年逾古稀,還親自到工地進行督造,可見他在這件事情上是何等的嘔心瀝血。

在修建寶箴塞的同時,段襄臣還注重農業生產,在寶箴塞周邊的山地上種植了千餘株橙樹,並挑選周邊低溼的地方新開田土,栽植適宜的果樹和藥材,每年還能以水果、藥材等獲得豐厚的收入。儘管段襄臣已72歲高齡,但他每天出入塞上塞下,親自督促壯勞力挖地、除草、灌溉,一點都不覺得疲勞。正是因為他不斷勞作,呼吸的新鮮空氣也多,所以越老身體越健康。再看看其他修塞保全的人,他們只一味地閉關自守,不去圖謀維持生活的辦法,常常坐吃山空,其結果自然無法與段家相比。

另外,段襄臣還修建了段氏祠堂,除了供奉祖先,還緊密地團結了段氏族人。其間,他不僅每年減少田租以幫助那些貧困的農戶渡過難關,還做了很多的公益事業,在十里八鄉有口皆碑。最難能可貴的是,段襄臣還育有六個賢子,他們不僅孝順,而且每個人都能修身立業、承繼先父之志。比較有名的是次子段孔門和三子段仁清。段孔門曾任武勝縣萬善鄉鄉長、縣參議員,段仁清出任過武勝、遂寧等相鄰五縣團防司令。

東西兩塞由段襄臣艱難建造而成,它增加了保障社會安寧的功效,必將福澤後輩,長留於世。段家子孫世代都將此塞作為家族的寶貴資產,謂之“寶”;並以此作為家族的規誡,謂之“箴”。這就是寶箴塞命名的由來和深義,張驥也是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撰寫的《寶箴塞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碑記的主人公段襄臣(1860-1934),他曾為清末欽定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檢,段氏一族族長。段氏家族當時為武勝縣有名的興旺大族。據傳,段家內族人超過百人,家丁有六七十人之多。家產也十分豐厚,在當時,武勝縣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田地幾乎都歸段家所有。段家田多地廣、人丁興盛、家道殷實,族長段襄臣更有民間“段半縣”的稱謂。

據《武勝縣志》記載:1898年至1930年,武勝縣城幾易其主,楊思炯、鄢孝鴻、王陵基、劉湘、趙恢懿、藍田玉、張俠等軍閥先後侵佔武勝縣城。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段襄臣傾其財力兩次修築寶箴塞,是時局之所趨、理義之所往。當時,寶箴塞並非縣域內單一之塞堡。據統計,截止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有碉、寨657處。而在時間的推移中,其他寨堡大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寶箴塞得以完全保留。1986年,全國第二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寶箴塞列入了普查範圍,被石灰水覆蓋的《寶箴塞記》終被發現,重見天日。

寶箴塞作為集民居、防禦於一身的近現代建築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寶箴塞承襲了傳統的山寨城邑防禦體系的特點和客家建築的傳統風格,融合了四川地區的地域特點而形成的,它以其宏偉的規模而躍居同類建築之首,以綜融同類建築之長而形成多元素的建築特色,可以說寶箴塞是目前川渝地區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著名的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曾稱譽寶箴塞為“全國罕有,蜀中一絕”。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佈寶箴塞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如今,寶箴塞正以它迷人的身姿和豐富的歷史,向世人述說它曾經那段令人難忘的烽煙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