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 文 | 宋鴻兵

大家好,從本期核心課程開始,我們將開啟一個新的系列——《亞里士多德邏輯學》。在這個系列中,我們會講解亞里士多德的全部六卷邏輯學著作。

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大的篇幅和精力來專門講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呢?要理解這一點需要知道演繹邏輯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演繹邏輯是西方文明最精髓的精神之源,它孕育了民主思想,激發了科學精神,奠定了法治傳統。在中世紀的至暗時刻,亞里士多德的演繹邏輯學被重新發現,與羅馬法的研究熱潮相呼應,催生了意大利的城邦共和國,由此掀起了商業革命與文藝復興,之後的理性主義、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相繼崛起,可以說邏輯學引導了西方所有重要的思想大潮。

徹底消化和吸收演繹邏輯的精華,並實踐於中國社會,這是東方文藝復興的先決條件。由於演繹邏輯在我們的學習和研究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這個系列我們可以稱之為是深入理解其他課程內容的基礎,是每個人都應該熟練掌握的。

本期課程我們首先講解亞里士多德六卷邏輯學的開篇——《範疇學》。

《範疇學》是思維領域中開天闢地的重大突破。

雖然亞里士多德並不是第一個試圖對知識進行分類的哲學家,但卻是將邏輯學建立在嚴密知識分類之上的奠基人。

亞里士多德認為,知識必須依賴語言才能存在,分析語言正是構建知識的基礎。

那麼如何對語言描述的一切進行分類呢?他總結了十大範疇:實體、數量、關係、性質、活動、遭受、時間、地點、姿態、狀況。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不過這十大範疇的重要性並不一致,我認為有三類是最重要的:實體、性質、關係

我在課程中首先會講到如何對實體進行分類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接著我會把亞里士多德龐雜的例子歸納總結,說明如何對性質分類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然後我會講解如何對關係分類。告訴你你亞里士多德沒有明確指出的如何對比的隱含前提。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我還會談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大分流,至少起源於兩千年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時代。希臘人高度重視語法和修辭,竭盡全力來進行精確表達;中國文化則不太信賴語言,主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依賴形象思維,強調意境、想象和感受。比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如果是亞里士多德,他會怎麼回答公孫龍呢?

我們可以感受到東西方對知識分類的不同敏感程度,這直接影響了東西方文化發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最後,我會講解邏輯推理的關鍵部分——命題,它是知識分類與定義的產物,分為四大類。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總結一下,在我看來,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帶來了生產效率的顯著突破,而知識的分類與定義則引發了思維效率的重大革命,其直接效果就是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命題,這些新的知識原材料經過三段論的千錘百煉,才能最終建立起雄偉壯麗的知識體系大廈!

宋鴻兵:徹底消化吸收演繹邏輯,是中國偉大復興的前提

本文整理自鴻學院核心課程《亞里士多德邏輯學1-範疇學》,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收看本期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