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甫:「隱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

吳洪甫:“隱姓埋名”37年的一等功臣

新華社記者劉濟美

他是國家的一等功臣,我軍歷史上3次擊落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兩次就有他的參與。

退役後,他保守國家秘密,“隱姓埋名”37年。

他就是77歲的吳洪甫,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革命軍人本色。

幹驚天動地事

1959年12月,18歲的吳洪甫成為中國空軍地空導彈二營一名標圖員。

參加這支部隊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吳洪甫剛一進軍營,保衛幹事就對他宣佈紀律:工作性質、駐地不得對任何人講,包括父母妻兒……

作為一名標圖員,吳洪甫負責導彈發射定位工作,他頭腦靈活、訓練刻苦,很快就成為了技術標兵,獲得一級技術能手的稱號。

1962年9月9日,敵一架U—2型高空偵察機竄到江西省鄱陽湖上空,不久進入了吳洪甫所在二營火力範圍。

吳洪甫迅速把它的航跡標在標圖板上並傳給指揮部。隨著時任營長嶽振華一聲令下,三枚導彈直衝雲霄,敵機被成功擊落。整個二營沸騰了。

1963年11月,吳洪甫和戰友們再次用精準測算的數據引導成功擊落敵第二架U-2型高空偵察機,因為戰績突出,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吳洪甫個人一等功。

1964年7月23日是吳洪甫終身難忘的日子,他和戰友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那張毛主席與二營官兵的合影也成為吳洪甫最珍貴的東西,在家裡遭遇洪災時,他首先搶救的就是這張合影。

做“隱姓埋名”人

1965年2月,吳洪甫退役了。臨行前,保密幹事對他宣佈紀律: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洩露軍事機密。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吳洪甫回到邢臺市廣宗縣槐窩村老家後,就把立功證書壓箱底兒,扛起鋤頭重新做農民。就連家人問起來,他也只是含糊地說:“在部隊我就是個伙伕……”

37年間,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國家的一等功臣,即使在遭遇家庭變故,生活舉步維艱時,他也守口如瓶,從未提起當年的戰鬥經歷,更沒有向政府提過任何要求。在吳洪甫看來,當兵打仗與工人做工、農民種糧都是一樣的。

“老吳滿腦子都是精忠報國,對村裡的工作,他總是帶頭響應。”廣宗縣民政局幹部宋惠曼說,上世紀90年代初,村集體計劃流轉村裡閒置土地搞特色種植,因為不瞭解土地流轉政策,村民們大都持觀望態度,誰也不籤合同,吳洪甫就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挨個給大夥兒做思想工作。

永葆革命本色

當年,吳洪甫7歲的兒子被同學誤傷左眼,同學家長送來僅有的200元錢和幾十斤糧票,吳洪甫體諒對方的難處,他勸媳婦說:“咱受過部隊的教育,不能難為人家。”兒子出院前,他握著兒子的小手,內心充滿愧疚,由於治療不徹底,孩子的左眼失明瞭。

“老吳能委屈自己,委屈親人,卻見不得別人作難。”槐窩村老支書楊洪文說,“吳洪甫保持了革命軍人的本色,前半生他是英雄,後半生更是英雄。”

2002年6月,吳洪甫在雜誌上看到嶽振華講述擊落U-2型高空偵察機的戰鬥經過,才知道這不再是國家機密了。他拿出了立功證書,家人和村民才知道,這個身邊的老人竟是國家的一等功臣。

2004年,當地民政部門查閱檔案,在核實情況後專門為吳洪甫申請辦理了優撫待遇,當地黨委政府和各級民政部門也多次給予關心幫助。2008年,在得知吳洪甫的老伴患兩側股骨頭壞死時,省慈善總會協調省優撫醫院專門為她免費治療。

2011年7月,吳洪甫被廣宗縣文明辦評為“廣宗好人”;2012年8月,他被邢臺市文明辦評為“邢臺好人”。如今,77歲的吳洪甫時常用當年的作戰經歷教育年輕人,要立志報效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