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人的「鄉村夢」:養香豬,建民宿,一年營收超1000萬

6年前,在距重慶主城車程1.5小時的山林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村落,那裡缺水沒公路,只有一塊貧瘠的山地與菜地。

因為鄉愁,離家十幾年的王波回到家鄉,開始在那塊生養他的土地做養殖,從養雞到養豬,再養起孔雀與梅花鹿。當養殖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他與兩位合夥人著手打造“農旅”基地,更是在山林裡親手搭建起一棟美式鄉村民宿,一年創造超過1000萬的營收。

三个男人的“乡村梦”:养香猪,建民宿,一年营收超1000万

不捨·鹿山民宿

源於鄉愁,在外遊子回鄉養豬

在江津李市鎮的一片山林中,曾經有一片山地和菜田,後經過三個大男人的雙手,如今變為一個農旅基地,集民宿、農場、田園生活為一體。而打造農場的人叫王波、邱唯果、鄧偉。他們逃離城中的燈紅酒綠,沉浸於山間叢林中,放下都市快節奏的生活,只想尋回幼時農耕記憶,親手設計、建設一棟民宿,讓都市人體會好吃懶住的生活,也帶動鄉鄰增收。

“2012年回到家鄉,之前在北京工作。”7月的一天,當重慶商報記者見到王波時,這個重慶漢子講起家鄉來異常興奮,他說,他從小就在那個小村莊長大,那裡山青、天藍,是個好地方,在外出闖蕩十幾年後,某一瞬間突然想歸巢回鄉,回家鄉再幹一番事業。

與王波一樣,在媒體行業打拼多年的邱唯果,工作十分忙碌,鮮有時間慢下來。但越是快節奏的生活,心中對鄉村田園生活越是渴望,當碰上王波,他從城市搬到鄉村的計劃再次被激活。

於是6年前的那個夏天,他們回到鄉村,在王波的家鄉開始了農場養殖。

“最開始,我們養雞。”王波笑呵呵的告訴記者,因為養雞投入少,當時沒錢,借錢成立了蕙家農業,從此挖井、扛水泥、修雞圈、立圍欄,一時間成為了養了幾千只雞的“大戶人家”。

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幾個月,沒有養殖經驗的他們遭遇失敗,養的雞病死不少,只剩下50多隻。愁悶苦臉的倆人只得再尋出路。

王波說,農業的前景好,可具有投入高、同質化嚴重、回報週期長等特點,要想合理規避風險,得選擇市場上相對較少的品種,正巧當時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現陸軍軍醫大學)尋找香豬研究基地,就和高校合作,開始養殖香豬。

之後,拿著高校提供的20頭巴馬香豬的王波,再次開始了養殖之路。

三个男人的“乡村梦”:养香猪,建民宿,一年营收超1000万

蕙家農業養的小香豬

愁於銷售,破例把香豬帶進商場

第二次的香豬養殖,王波和團隊在專家們的指點,和自己潛心的學習下,做的很成功。一年時間,他們成功養殖出了300多隻巴馬香豬。看著基地裡一群快樂奔跑的小香豬,大家又愁起了銷售。

由於大家對香豬認識不足,大多將巴馬香豬歸為寵物豬一類,導致對其的購買需求十分少。為了把好不容易養大的香豬賣出去,王波只能“劍走偏鋒”,大膽營銷。談起那個決定,他還是有點後怕,“以前做過廣告、媒體等行業,知道品牌化營銷的重要性,如果在大規模生產前,就讓推廣和營銷先行,或有‘一炮而紅’的效果,可真正將農產品帶進繁華的商場還無先例,能不能成,只能自己試試了。”

2014年,他在位於南岸區的協信星光廣場內建了一個300平方米的都市農場,將自家農場的香豬、原雞等都帶到了這個繁華商業中心的農場裡,讓生活在都市裡的人能夠近距離接觸大自然,能餵養小動物。憑藉這次創意營銷,展出期間,蕙家農業就接到了不少關於香豬和原雞的訂單,300多頭香豬更是被一搶而空。

同時,這次“破例”也讓蕙家農業的客戶群激增,嚐到甜頭的王波又在第二年如法炮製,把都市農場建在解放碑王府井百貨和重慶天地,最終僅花了3年時間,便實現了農場盈利。

三个男人的“乡村梦”:养香猪,建民宿,一年营收超1000万

民宿內景

困於資金,親手建出溫馨民宿

隨著銷售不斷擴大,客戶群增多,越來越多的家庭提出來去農場旅遊觀光的要求,王波和團隊又在農場養了孔雀、梅花鹿等動物。

客人來了農場,要吃飯,要住宿、要娛樂,可農場的基礎設施還遠遠跟不上。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波、邱唯果討論後決心發展休閒農業,建民宿,建能讓大家回到童年的“老”民宿。而設計出身的鄧偉也加入他們,三個大男人準備用民宿展現出慢節奏的鄉村生活。

2016年的春季,他們三人在這片農場之上正式開啟了不捨·鹿山民宿之路。

受困於資金不足,不捨·鹿山民宿的民宿全靠他們三人親手打造,設計繪圖鄧偉負責,擺件、後勤則交給王波和邱唯果。

據王波回憶,當時為了讓民宿體現復古的感覺,需要大量的老物件,白天大家都在農場幫忙,一下班就全部跑到老重慶,在老城區、老巷子裡淘寶貝。最後三個大男人在大石壩的居民區拆遷時,不知耗費了多少個夜晚,親手淘到,親手搬回各種物件,再經過鄧偉的重新設計、修復處理,老物件們不僅帶給房間別樣的趣味,也增添了時光的質感和溫度。另外,三個大男人的精心設計,細心佈置,又讓民宿別具溫馨。

記者在民宿內看到,這棟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有18間房的小樓,柱子和梁全是由直徑60釐米的原木搭建,欄杆、走道都是實木,房屋都為實木榫卯,沒用一顆釘。房間裡有許多60年代富有民俗味道的老物件,有充滿厚重感的櫃子,表面凹凸的木板,就連旁邊獨立的木屋酒吧,被丟棄的木窗也經過重新組合掛在外牆上,顯出歷史的痕跡。走在民宿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溫度和時光的回憶。

而在民宿外,還有爭相開屏鬥豔的孔雀,披著白色斑點外套、邁著優雅步伐的梅花鹿,挺著圓鼓鼓的肚皮、靈活地在林間奔跑的巴馬香豬,以及家雞的祖先——原雞。

“現在每年來基地的遊客有近萬人,整個公司一年營收超過千萬,其中農產品銷售佔60%,鄉村旅遊佔40%,還先後在重慶、湖北、甘肅和江西總共投資了5個農業綜合體,並取得不錯的收益。”王波補充道。

三个男人的“乡村梦”:养香猪,建民宿,一年营收超1000万

農旅基地全景

著眼未來,農業旅遊相輔相成

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鄉村出現了多種類型休閒農業,“旅附農型”就是其中之一,該類型是“農業 + 旅遊”融合發展衍生出的休閒農業類型之一,比如,高端有機農業、精品水果等,其共同特徵就是純農業產值較高,順帶附加旅遊業態,作為補充。

而運營不錯的蕙家農業,正是屬於該類型。王波認為農業是根本,可以帶來長期持續的銷售收入,而民宿、旅遊是一個引流方式。“農業是後續農業假日旅遊的根基,民宿是一個配套設施,親子教育能夠讓客戶留下來住。”

他和團隊提倡的是農業+民宿+親子教育,他們把農業稱為產業,民宿是發展亮點,親子教育則是源源不斷吸引人到來的根本,只有把農業生產、民宿、親子教育這三者融合,整個生態鏈才成型。

為此,他們以鄉村文化為載體,通過靜態的設施展示和動態的農業展示滿足兒童的獵奇的心理,吸引親子家庭前來。他向記者介紹,作為香豬養殖基地,我們圍繞香豬、農耕文化做活動。大人們可以品嚐香豬肉,孩子們可以和小豬賽跑,農場裡,孩子們還可以參與24節氣相關的農耕活動。如穀雨時節,舉辦傳統插秧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

此外,他們還注重與當地共生,帶動村民就業,“只有讓更多鄉鄰加入我們,讓他們獲益,才能盤活更多當地閒置資源,將規模擴大,把服務做好,有利於品牌影響力提升,長久的發展。”

支招:鄉村旅遊怎麼才能碰撞出最大價值?

針對目前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的急於求成、無品牌意識等問題。重慶旅館協會民宿分會成員之一、那一山人民宿創始人婁慶深有體會,他表示,很多項目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有時候甚至規劃、策劃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同質化嚴重,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建議鄉村旅遊的項目不求太大,只求精品。他說,鄉村旅遊發展起來,收益很多,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掙錢。釣魚是收益、住宿是收益、餐飲也是收益、賣農產品還是收益,若找到主營收益點在,早期資金往主營收益上投,然後再慢慢一步一步發展,會更長久。

王波則認為,由於鄉村旅遊的開發和研究均處於較低層次,開發時難免人工痕跡過重,影響鄉村旅遊的特色。所以鄉村旅遊不要生產美景,而是規劃美景。“園區景觀投入方面,很多都會耗費大量的資金,力爭打造出最漂亮的景色,可這並不是核心,其實整個農業生產就是一個美景,大家只是沒有發現它。如果從美學的角度去規劃一下,把生產情景展示出來,或許又打造出一個新亮點。”

而在鄉村旅遊的文化培育上,婁慶和王波都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婁慶稱,內在是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要把當地文化、歷史融入進去,不可生搬硬套。“不要虛構‘傳說’為噱頭,要翻看鄉志、縣誌找到歷史源頭,再融入其中,這樣和遊客聊起來有依據,設計有根據,都是切切實實歷史上出現過得東西。”

王波則表示,傳統文化是留住遊客的關鍵,只有豐富的文化活動,才能一改千篇一律的鄉村旅遊形式,讓遊客一邊瞭解歷史文化,一邊體驗傳統技藝,樂於其中。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韋玥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