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束縛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大量精華,亟待發揚,但也有一些思想束縛了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麼,是哪些思想呢?

傳統文化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束縛

一是強調守成。儒家主張“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第七章·述而],這就是李光耀說過的意思:“漢語通過名言警句和4000年來的文章塑造人的思維,這些文章說每一件值得說的事情都已經被說過了,而且之前的作者說得更好”。讓我們的學生只顧及傳承傳統文化,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而不專注於加入自己的思想。在大學期間必須化大量時間掌握基礎知識,不打下廣泛而堅實的基礎,就不可能有未來的發展。但是,守成思想導致人們無意創新,至多就是模仿他人。英國媒體認為:孔子的這句話似乎對中國創新落後給出了一種文化上的解釋[《經濟學人》週刊網站2016年7月9日,“走出聖人的陰影”]。

傳統文化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束縛

二是鼓勵順從。這和中國古代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有關。南開歷史系劉澤華教授說這一思想從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之後墨子強調“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墨子》第十二章·尚同(中)],到南宋,朱熹也說“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君臣父子,定位不易”。這種三千多年來形成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思想破壞了平等的討論、教學、鳴放過程。

在這種思想佔統治地位時,領導、權威一句話,就定乾坤,這種情況下,就難以湧現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思想,青年才俊必被埋沒。過分尊重權力的思想傾向又必然導致“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就無法出現德謨克利特的信仰:“寧肯找到一個因果的解釋, 不願意獲得一個波斯王位”。他若也奉行學而優則仕,怎麼可能創立原子論?優秀青年做公務員並沒有什麼不好,但難以想象僅因順從而上位的公務員,能在崗位上力排眾議,支持創新。

傳統文化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束縛

三是推崇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庸也),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至高無上的。這種思想使人怕打出頭鳥,不敢超越自我,不敢表達不同意見。多少人謹小慎微,發言時,往往會先自我審查,把尖銳的思想先磨圓了。與之相反,喬布斯提倡的是“Think Different”,異樣思維,注重考慮和別人不一樣的功能,這才使得他們成為業界翹楚。

——資料來自希德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