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這裡是老張的行攝之旅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對於湘子橋,老張第一次瞭解是在某電視臺一期歷史探索類節目中看到的,節目以這座古橋作為專題詳細介紹了湘子橋的前世今生,看完那期節目後,老張被它獨特的建築形式和承載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一定要親自去看看這座美麗的古橋。湘子橋位於廣東潮州,和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北京的盧溝橋以及河北的趙州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潮州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老張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對南方的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尤其是古建築,特別是和歷史名人有關聯的古蹟,總想抽出時間去探索一下。騎上摩托車出發,從廣西到廣東潮州,騎行一千公里,只為親眼目睹、親手撫摸夢裡的湘子橋。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湘子橋,又叫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的韓江之上,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地區的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州守曾汪倡議,造舟為梁,以八十六隻船架設浮橋,並在中流砌一個長寬均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橋,取名“康濟橋”。南宋淳熙元年夏天(1174年),韓江大洪水,浮樑被洪水所毀,州守常偉出錢,居民捐款,修理浮橋,船隻增至一百零六隻。修橋後尚有餘錢,便在西岸創建傑閣一座,正對江對岸的韓山,起名為仰韓閣,閣下砌石為臺基,以防禦洪水的衝擊。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後歷代均有修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對橋進行規模空前的重修,全面加固23個橋墩,墩上加梁,木石間用,樑上鋪厚板,板上再鋪磚,並用灰勾縫以防火。為使行人免遭日曬雨淋,還在橋上建起126間亭屋,亭屋間建造了12座樓閣(也稱“樓臺”)。江心急流處,仍用24艘船隻連接為浮橋,浮橋用3根鐵索固定,每根鐵索重4000斤,橋修好後,更名為“廣濟橋”,寓意為“廣濟百粵之民”。明嘉靖九年(1530年),州守丘其仁減去浮橋用船六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初建以來,共歷時359年。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臺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1958年,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臺)橋墩二座,架以鋼樑,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後留用,在舊石樑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米,擴為七米,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杆及燈柱。使東西橋合二為一,汽車可從橋上通過。

2003年10月起,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於2007年6月建成,9月20日,廣濟橋正式對遊客開放。

世界獨一無二的建築藝術品,中國四大古橋之——湘子橋傳奇!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構成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子橋以獨特的“湘橋春漲”位列“潮州八景”之首。傳奇還在繼續,只待人們靜靜欣賞。

​感謝您關注行者老張,一起欣賞大美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