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學」到底是個啥?

“形而上學”到底是個啥?

小時候”形而上學“這個詞,是出現在報紙上,黨老是教育人們,不要”形而上學“,所以一直認為這不是啥好詞。

後來還看到過一個笑話:

“有個小孩叫‘形而’,揹著書包去上學,小孩看問題當然直接又簡單,所以 ‘形而上學’就是指看問題簡單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

只能說,教育真的是對成熟文化的一種選編。基本上,在中國大陸你不是很主動地去探索一下,你所受到的教育,會讓這樣的解釋跟隨你一輩子。

1

這兩年我看過一些哲學書,也做了一些筆記,零零星星地記錄總結了有關形而上學的意思,現在分享一下:

形而上學的中文譯名取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而如此精妙的翻譯,作者是個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形而上學最初指的就是對世界實在本性,或者說那種最根本的東西的追問和探求。不準確地說,可以理解為各種抽象的大追問。

形而上學又被稱為第一哲學。

在哲學史上,形而上學探討的主題,常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被解決。

  • 在古希臘時期,形而上學的主題是宇宙與世界的本質,更確切的說,是想要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是什麼。
  • 到了中世紀,這時候,哲學家最熱衷探討的形而上學的主題就是上帝,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 到了文藝復興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讓人們的認識從地心說變成了日心說,然後牛頓提出了力學三大運動定律,使人們意識到世界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則,萬事萬物似乎都依循著物理定律而有規律的運行。這個時候,形而上學討論的就是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決定,究竟是出於我們的意志,還是早就被物理定律決定好了?

對於形而上學,哲學家們分成了兩派:

  • 其中一派哲學家認為,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獲得任何真理(這個真理也就是指實在),原因在於形而上學問題的答案,超越了人類的能力,我們無法理解。
  • 另一派哲學家認為,形而上學問題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只是一連串通過適當的文法和詞語包裝出來的句子,看起來好像真有這麼一回事,實際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就很玄妙了——一個人如果啥都不想,認為除了吃飯睡覺排洩生殖以外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意義,這也竟然和很多絞盡腦汁的哲學家們千思萬慮以後得出的結論相同——要麼是超出能力範圍無法理解,要麼是人造問題毫無意義。

他的起點就是那些睿智人的終點,你說思考這些有個屌用?

2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有一個小故事,這也是很多人找到的藉口:

在一個風和日麗中午,一個富翁到海邊散心,看到一個漁夫悠閒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好奇地走過去,於是並有了下面的一段參對話。

富翁:”你沒有出海打魚嗎?”

漁夫:”已經打回來了。”

富翁:”為什麼不乘天氣好多打一些呢?”

漁夫:”多打一些幹什麼,吃不了也浪費。”

富翁:”多打一些你可以去賣錢呀。”

漁夫:”賣了錢幹什麼?”

富翁:”賣了錢你可買大船啊。”

漁夫:”買大船幹什麼?”

富翁:”買了大船你可以打更多的魚。”

漁夫:”打更多的魚乾什麼?”

富翁:”打更多的魚你可以賣更多的錢。”

漁夫:”有更多的錢又幹什麼?”

富翁:”有了更的錢你可以買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魚。”

漁夫:”買更大的船,打更多的魚乾什麼?”

富翁:”你買了更大的船,打了更多的魚,就可以賣更多的錢。有了更多的錢,你就可以蓋漂亮的房子。”

漁夫:”我出海打魚,蓋漂亮的房子幹什麼?”

富翁:”有了很多很多的錢,你就不用出海打魚了。”

漁夫:”那我做什麼?”

富翁:”到時候你什麼也不用做了,可以天天可曬太陽享清福了。”

漁夫:”我現在不是已經在曬太陽,享清福了嗎?”

富翁:”。。。。。。”

所有的人的終點,終究是一死,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一定要探索未知不惜拿生命去冒險?為什麼又有些人能夠那麼地心安理得地殺時間瞎混混終日只求一飽呢?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最近”韭菜“這個詞非常地火,那麼如何才能不人云亦云,被人收割呢?

肯定有人認為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但是,給你海量的資訊,你能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東西嗎?真相是:大概率不可能。

人的差異在於洞見程度的不同。

而洞見程度決定於思考深度,資訊的豐富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只有學會哲學思考,對事物保持質疑的態度,不要輕易相信所接收到的信息,才有可能去偽存真,沙裡淘金。

(圖源: 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