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清代銅幣一組賞析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各地鑄造比較統一。由廣東伊始,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奏準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許仿鑄。爾後,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世存量較少,備受後世喜愛。

大清銅幣”銅圓鼎盛時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皖;18、東;19、寧。其中,吉字最少;川、湘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餘皆多見。

這一時期銅元的顯著特點,正面均鈐有漢文“大清銅幣”字樣,左右邊緣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文字, 後期去掉“戶部”, 僅留干支紀年文字, 上緣列滿文“大清銅幣”, 下緣列紀值文字; 背面為統一蟠龍, 又稱“部頒龍”或“大清龍”, 上緣前期為“光緒年造”、後期為“宣統年造”字樣,下緣為英文“TAI—CIIING—TI—KUO COPPER COIN”, 漢譯為“大清帝國銅幣”。戶部所鑄銅元正面中央無文字,各省所鑄銅元正面中央鑄一陰文單省名,也有個別為陽文以示區別。幣值分為當制錢二十文、十文、五文和二文四種。此階段新疆地區鑄行“宣統元寶”銅元,西藏地區曾鑄行“宣統寶藏”銅元,僅此兩例。無其他版本大清銅幣。

目前就有這樣一組大清銅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此組銅幣正面中心均為“大清銅幣”字樣,下方幣值為當制錢二十文,鑄造年份不同,一枚為己酉,另一枚為丁未,背後均為蟠龍圖,圖案精美,龍鱗清晰,下方均有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兩枚錢幣背後上方鑄造朝代也不同,一枚己酉的是宣統年造,另外一枚丁未是光緒年造。此組錢幣均保存較為完好,圖案文字較為清晰,包漿渾厚,鏽色自然。

虎拍藝術網:清代銅幣一組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