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老子的思想,確實超越俗世,他能夠洞察一切表像,看透事物的本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如果不去樹立、推崇有名氣的人,老百姓就不會去相互比較;如果不刻意抬高一些貨物的價值,老百姓就不會去偷盜;如果不去炫耀一切能夠引起貪心的東西,老百姓的心就不會被迷亂。雖然這篇文章講的是治國之道,但是它揭示的道理跟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何其相似?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比如當下社會為什麼那麼浮躁?為什麼有那麼多職業乞丐、碰瓷、各種託、以醜為美做網紅的?那就是這個社會樹立的價值標準存在問題。古人見面談學問風月,現在的人見面談錢和生意;古人穿衣服合禮,現在人講華貴。這就導致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誰有多少錢。

我的朋友親戚中很多人都會這樣教育我,你其實挺有才,但是沒有錢的話,你說你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人家也不相信,人家也看不起。這就是當下的基本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整個社會包括輿論導向,天天都是報道馬雲、王健林或者范冰冰等等跟錢和名密切相關的事物,讓整個社會都在嚮往要像他們那麼有錢。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人生軌跡,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相同的命運和能力,不具備的人怎麼辦?在浮躁的攀比氛圍中又不願意被人瞧不起,於是就不擇手段,坑蒙拐騙、巧取豪奪、吹牛撒謊甚至異想天開的迷戀彩票、賭博。

美國以前拍過一部電影,叫做《血鑽》,那個女的對做鑽石生意的男的說,因為你們的貪婪造成了非洲的人道災難。那個男的回覆那個女的說,鑽石是什麼?不過一個石頭而已,為什麼現在這麼值錢,都是你們這些婊子非要在婚禮上戴上一顆價值一億美元的鑽石來滿足你們的虛榮,才導致了鑽石那麼貴,也才有了非洲因為鑽石產生的殺戮、人道危機。

美國人雖然才二百多年文明,但是電影拍的確實有深度,在這部《血鑽》中,他們對老子思想的理解遠超我國很多導演。為什麼我們的商業大片拍出來像綜藝節目?因為我們把做電影的錢都付了片酬,肥了小鮮肉,結果就是粗製濫造。為什麼我們的藝術電影也拿不上臺面?看看人家的《血鑽》,再看看我們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就一目瞭然。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所以聖人治國的方式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原文,還是治國的邏輯,但是我們把它落到現實中,就會發現,我們不是越來越富有就越來越快樂,而是越來越富有反而煩惱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那是因為我們的富裕程度和慾望是成正比的。而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也跟慾望是成正比的。這也是有一些非洲有小國的國民因為鑽石、石油都開採完了,陷入了貧瘠,他們反而輕鬆高興了。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人本無罪,懷璧其罪”,手上沒有了讓人惦記的那些財貨之後,也就真正得到了太平,恢復了人生原本平靜的那份本真。比如像在朝鮮這種貧窮落後的國家,在我們這些資本發達的國家的人看來肯定很痛苦,但事實是他們的幸福指數比我們要高。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比較,人的貪婪、慾望來自於哪裡?那就是比較。上一章說的美的相對性就是這個道理,假設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你會覺得有美醜的差別嗎?那個時候只有是跟你不同的,你就會像磁鐵一樣緊緊的吸引在一起,根本不知道還有什麼美醜的差別。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朝鮮這樣的國家就是應了老子的治國道理,因為信息的閉塞,其沒有那麼多的心機,因為整個國家是集體化、日常生活都是國家統一配給,所以不存在操心生活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也就沒有什麼競爭和攀比,由於人民對外界的不瞭解,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和慾望,所以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生活壓力,雖然沒有享有那麼多繁華,但是也少了許多負擔。

其實人自生來,沒有那麼複雜的欲求和比較,原本也就是滿足一下基本需要就很快樂了。最後文明越來越先進,思想越來越複雜,反而開始迷茫生存的意義了。

把酒漫話道德經第三章 內心平常即是幸福之源

老子在本章的智慧裡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成功沒有絕對,追求沒有止境,保持平常心,不貪不欲、不痴不嗔,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