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本文為【人文廣德】獨家專欄文章,敬請關注!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安徽省廣德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左傳》:哀公十五年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從此,廣德就見之於史籍。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冬,衙署前鼓角樓建成,而今鼓角樓依然堅實,北宋太平興國9年(公元970年)唐代新建開化寺內建成五層天壽寺寶塔,而今寶塔依舊挺立在廣德縣城的東北角(現正在復修)。這些是我們還可以見得到的歷史遺蹟,但還有多少歷史文物早已丟失和毀滅卻是不得而知。所以搶救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廣德是一個移民縣,據史料記載,大部分移民來源於河南、湖北二省。湖北人大部分居住在南鄉,河南人大部分定居在北面。在言語上都有各自特點。河南人語言粗獷、直率;湖北人語言細膩、柔和。還有一些江蘇、浙江的居民遷居到廣德。當他們定居後,除了發展生產、改善生活之外,在勞動、過年、過節期間,他們還把當地的各種民間文藝形式拿出來自娛自樂,如舞龍燈、舞獅子、旱船、馬燈、打五件。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其中很多文藝形式是需要用歌聲唱出來的。例如他們在勞動中為了減輕疲勞,邊勞作邊唱,這樣就把各自當地的民歌通過不同方式唱了出來。由於各地語言風俗不同,各地的民歌特點也不同,南鄉民歌柔美細膩;北方民歌高亢奔放;江浙民歌優美動聽。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廣德民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小合唱、表演唱、一唱眾和等。在類別上有燈歌、門歌、山歌、田歌、小調等。在內容上各個時期都有不同內容,例如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烈士王金林同志用廣德民歌曲調,編寫了很多革命歌曲,如《團結起來好分田》;解放初期,晏大江的《映山紅》是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歌頌四個現代化的等等。百餘年的南、北鄉的人際交往、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具有廣德特色的較完善的皖南民歌風格。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談起廣德民歌,我們不能忘記廣德縣文化館的老一輩文化幹部。如彭斯福、程勁楓、戴慶榮、黃萬震、劉兆漢、汪秀雲等。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做了大量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但由於人員流動、有的老同志去世,大量的資料已丟失。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目前我還留存了一小部分,如:張光雲唱,彭斯福記譜的《三光榮》;方家貴唱,文化館記譜的《秧草歌》;戴鼎記譜的《才郎哥來玩》;沈春秀唱,文化館記譜的《劉海哥》;方家貴唱,文化館記譜的《一對小秧雀》;劉兆漢記譜的《八段錦》;劉雲秀唱,劉兆漢記譜的《十月思妻》;董翠英唱,劉兆漢記譜的《到春來》;戴鼎記譜的《大米好吃田難種》;彭斯福記譜的《摸姐瓣》;王家德唱,戴鼎記譜的《五更姑嫂看燈》;方家貴唱的《正月拜新年》;遲高中唱,戴鼎記譜的《十把扇子》;唐方彬唱,戴鼎記譜的《十二月小唱》;烈屬王蘭秀唱,彭靳福記譜的《殺他孃的精打光》;王蘭秀唱,彭靳福記譜的《團結起來好分田》;劉兆漢記譜填詞的《繡手巾》;還有《二人恩情似海深》、《喜在眉頭笑在心》。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我在縣文化館工作期間也花了很多時間走訪了很多民間藝人。南鄉以鳳橋西塢馬燈為主。西塢馬燈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載歌載舞,並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很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參加過很多大型文化活動和比賽,受到過很多獎勵和表彰。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談起西塢馬燈,不能不談鳳橋鄉文化站幹部周其才同志。他對西塢馬燈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收集了非常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從起源發展、活動情況、人文、馬燈製作到唱詞(此資料已刊載在《廣德歷史文化》一書中)。他收集的唱詞中無曲譜,我把這一小小的缺失補上了。1976年我採訪了西塢馬燈的傳承人何聲洪、何家發、吳同順等人,記錄了他們的馬燈歌曲如《鮮花調》(一)、《鮮花調》(二)、《採茶》、《十二條手巾》、《探親人》、《勸郎》、《調情》、《鬧五更》共九曲。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四合鄉的民間藝人俞明龍演唱《頌春》和南鄉高湖的張繼寶藝人演唱民歌也都非常有特點。如《花鼓龍東》、《十杯酒》、《姐在園中薅黃瓜》,曾家順的《虞美人》、《唱五更》、《薅麥調》、《十恨》。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後來,年青一代的文化站幹部用廣德民歌填詞的民歌也很有歷史意義。如鄭振記譜填詞的《繡四化》;王循填詞的《我唱山歌黨知音》、《農業要現代化》、《先當勞模後成雙》;楊躍庭填詞的《歌唱新長征》;許善國填詞的《毛主席聽了笑哈哈》;樂嵐填詞的《明日我倆再合作》;還有晏大江唱的《映山紅》(一),還有《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映山紅》(二)、《薅秧歌》、《太陽一出滿地紅》、《五更裡姑嫂參軍》、《鬧五更》、《夫妻窗下把話拉》、《牧歌》、《先當勞模後成雙》、《哥唱山歌妹來和》、《姑嫂看燈》、《採花調》、《繡手巾》、《十條手巾》、《勸郎》、《探親人》、《鬧五更調》、《調情》、《五更調》、《郎有心姐有意》、《一杯酒》、《姐在園中薅黃瓜》、《十恨調》、《唱五更》、《手扶欄杆》等共計70餘首。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廣德民歌的頂峰時期是1954年,由黃萬震、彭斯福收集、整理的廣德民歌《一對小秧雀》,由董昌玲演唱,參加了安徽省第一屆民間歌舞匯演,獲得一致好評,後不久董昌玲調入安徽省文工團工作。1957年又由董昌玲演唱《一對小秧雀》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一等獎並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一對小秧雀》一曲已收入《中國民歌大全》一書中。(作者:王邦榮||節選《淺談廣德民歌》)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作者王邦榮相片

【延伸閱讀】

廣德民歌是先輩們遺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我們這代人,一定要認真地保護它、繼承它、傳承它。

廣德民歌,是廣德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廣德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廣德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廣德民歌在150餘年的傳唱與傳承史中,始終伴隨著民眾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具有較高的民俗學、歷史學、文學和人類學研究價值,廣德民歌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為了讓廣德的故事傳播得更遠、更廣

敬請關注、轉發和評論

再小的一件事也是為家鄉的傳播做貢獻

讓我們一起為咱們的大廣德喝彩吧!

廣德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