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一石激起千層浪。2018年2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阿里雲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宣佈達成合作,三方將對阿里雲的人工智能(AI)項目——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以期全面實現人工智能養豬。自此,AI養豬成為中國農牧行業的一大熱門話題。

彼時還沒有關於AI養豬的更多技術細節,不過業內大多記住了兩個數據:根據前期的理論驗證,ET大腦可讓每頭母豬每年多產3頭仔豬,且仔豬死淘率降低3%左右。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特驅與阿里雲簽署AI合作協議

這不能不說是非常誘人的前景。正如特驅集團董事長王德根所指出的,以目前全國母豬存欄量4200萬頭、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PSY)平均18頭計算,如果通過智慧養殖將PSY提升到發達國家平均具備的26頭水平,中國將可節約1350萬頭母豬,意味著節約1000萬噸糧食——相當於一個省的產量,並可減少7500萬噸排放,以及減少30萬畝圈舍建設土地面積。

從養殖戶增收來看,按照400元/頭的邊際貢獻,以現有母豬存欄量將增加1344億元;按3000萬頭母豬存欄量來算,也將增加約1200億元。站在大農業角度,通過AI聯接養殖、種植、終端等鏈條,更是將帶來上萬億元的收益。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黃聖彪對此有著高度評價:特驅的AI養豬,將AI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把原來的生產關係打破,不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是產業和社會的變革,代表了現代化農業的創新範式。

以此為初步基礎,阿里雲在6月7日正式發佈了涵蓋種植和養殖的“ET農業大腦”,這也是其繼交通、工業、航空等領域之後,將產業AI推進到了農業領域。其中養殖部分第一階段的成果開始在特驅集團一個有著5000頭母豬存欄的豬場裡試應用。項目將逐步形成一套系統性、可操作性、綜合成本更低的AI養豬模式,並最終複製推廣到廣大養殖戶。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阿里雲在上海雲棲大會上發佈ET農業大腦

合作緣起:為什麼是特驅?

據阿里雲ET農業大腦負責人鄭斌透露,特驅集團最初找到阿里雲,是希望將自己的一些信息化項目“上雲”,但經過調研之後,阿里雲方面發現,養豬過程中需要的人力太多,需要發現的問題也很多,而有些過程可以用計算機來替代。2017年11月,阿里雲團隊到訪特驅;今年2月,特驅高層訪問阿里巴巴,雙方即簽下了AI合作協議。

記者瞭解到,事實上,阿里雲在AI應用方面與國內主要的養豬企業均有過接洽或調研,甚至在特驅之前便與一些企業在某些應用領域開展了合作。不過阿里雲同特驅的合作是目前最為廣泛和深入的,雙方投入的資金高達上億元。為何是特驅“重倉”介入AI?這或要從該公司及其當家人的背景說起。

生於1971年、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王德根憑藉優異的飼料經銷成績,在1999年加入華西希望集團,成為後者歷史上最年輕的子公司總經理,也是希望歷史上的“經銷商總經理第一人”。

2005年6月,為探索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機制,以推動企業更快更好發展,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賦予以王德根為核心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無比信任,在集團內部創立了“管理特區”——特驅集團,並於2013年9月,將整個華西希望集團的管理權授予王德根等人,開闢了一條中國民營企業交接班的新路徑。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王德根

特驅集團以高於行業平均增幅數倍的發展速度創造了業界神話——憑藉2000萬元啟動資金,從貴州一個租來的“5畝地工廠”起步,現已實現年銷售收入超160億元,下屬企業超150家的涵蓋農牧和教育兩大板塊的國際化企業。德康集團則是特驅內部以類似方式孵化出的養殖食品事業部,現已成為西南本土養殖規模最大的農牧企業。

按照發展規劃,2020年,特驅集團年飼料銷量將力爭突破1000萬噸,年生豬養殖將突破1000萬頭,年家禽養殖將突破2.5億隻,並全面打造健康安全食品。如目標得以實現,這一體量將使其進入全國農牧企業的第一梯隊。

創新的企業機制,加之當家人“工科”的教育背景,或是特驅能與阿里迅速走到一起的部分原因。正如王德根所言,過去10多年時間裡,特驅集團在信息化建設上一直是重點投入,而良好的數據化基礎,不僅為業務高速增長提供了系統的保障,也為此次合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就在雙方簽訂協議一兩天後,互聯網上即開始流傳典型的淘寶“刷牆體”,諸如“智能養豬搞得好,漂亮媳婦娶得早”、“豬仔產量節節高,智能養豬步步穩”等。據接近特驅集團的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廣告都是阿里團隊在雙方確定合作實驗的豬場外牆上刷的,“他們的團隊執行力和品牌傳播意識著實令人欽佩。”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智能養豬的刷牆廣告

AI場景:技術如何落地?

據鄭斌介紹,智慧養殖的技術路線為:首先通過硬件和豬ID唯一化方案獲取數量、體重、溫度等基礎數據,再通過AI應用實現全鏈路數據的智能連接,進而挖掘分析並解決死淘、疾控、PSY/FCR(飼料轉化率)等行業痛點,最終實現單體增收的綜合效率。未來,則有望開拓無人養豬或高度自動化的養豬新模式。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阿里雲ET農業大腦負責人鄭斌

互聯網企業的技術應用多講究“場景”。阿里雲和特驅雙方基於實際的生產需要,目前共確定了11個智慧養殖的落地場景,或謂關鍵業務點,即母豬管理、智能配種、死淘監控、精準飼餵、行為分析、體溫監測、疾病防治、智能環控、產能預測、PSY優化和市場分析。

舉例來說,基於圖像和語音技術,可無人工干預監控被母豬壓到、喝不到奶等哺乳仔豬死淘事件,實時分析豬隻進食、運動、體溫等特徵,定期形成豬隻的健康檔案,必要時指導豬場及時採取疾控措施。同時,可量化分析養豬過程中影響PSY的因素,如譜系、胎次、哺乳、飼餵等,形成基於PSY的分析決策,切實提高養殖效能。

而通過豬ID全鏈路追溯,可追蹤豬發情、配種、妊娠、產仔、轉舍、銷售、屠宰、死亡以及保險等全生命週期,亦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所有這些應用的基礎都是原始數據的採集。從雙方合作開始,阿里雲的工程師團隊即進駐到特驅位於四川自貢的一處豬場,對數百頭豬的圖像和聲音信息進行採集,並不斷予以調整優化和算法分析。阿里雲大數據業務架構師張盛即是現場服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張盛稱,阿里雲的雲計算技術本身已很成熟,實際應用上遇到的問題主要就是如何工程化,因為算法只是完整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它會受到設備和工程條件的限制。此外,從全產業鏈角度來看,各個環節需要互相打通。阿里雖說建立起了很大的一個生態,但只靠自己來做還是會有困難,需要更多跨行業、跨環節的協作。

他告訴記者,目前11個應用場景中的4個已開發成熟,有望今年9月在特驅的養殖場進行復制,並於年底前後向廣大養殖戶開放推廣。隨著其餘技術開發完成,根據理論驗證,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憑藉AI技術可將養殖戶的PSY推升到25頭的水平,規模企業則可達到28頭。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ET農業大腦的實時監控

由於養豬行業自身亦在不斷完善營養、健康和設施等方面的投入與管理,這也意味著最終的PSY或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張盛強調,阿里雲乃至阿里巴巴作為互聯網技術公司,本身不會如一些市場傳言所稱的直接介入養豬生產。其與合作方特驅集團也已達成一致,未來相關AI技術平臺將向全行業開放,冀能提高整個行業尤其普通養殖戶的生產水平。而正因為考慮到普通養殖戶,他們需要嚴格控制技術本身的成本。張盛稱,他們的目標是AI技術下出欄商品豬的成本僅增加1元/頭。

四川正狐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亦稱,他們正與阿里雲團隊一道在物色性價比儘可能高的圖像和聲音採集設備,並希望未來藉助批量優勢將成本更有效地降下來。正狐智慧是特驅集團今年4月專門成立的AI養豬項目公司,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為特驅集團首席信息官(CIO)張海峰。張勇則先後在新希望和特驅從事過ERP系統管理工作。

擴大的“朋友圈”

如很多的互聯網企業一樣,特驅集團亦不乏平臺思維。2018年4月中旬,也就是與阿里雲的合作開始兩個多月後,特驅組織召開了智慧養殖產業生態圈籌備會。5月17日,生態圈在重慶合川正式宣告成立,成為中國首個智慧養殖產業資源整合服務平臺。AI養豬的“朋友圈”得以迅速擴大。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智慧養殖產業生態圈成立

正式成立的生態圈由40餘家企業共同發起,除特驅、阿里雲和德康外,主任單位還包括勃林格殷格翰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帝斯曼、諾偉司、建明工業、中牧股份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成為副主任單位或委員單位。

生態圈成立會上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指導委員會成員及秘書處成員。其中指導委員會主任由華西希望集團總裁、特驅集團董事長、德康集團董事長王德根擔任,聯席主任包括阿里雲西南大區總經理陳斌和勃林格殷格翰動物保健大中華區負責人郎世峰(Stephan Lange),常務副主任為特驅集團副董事長唐健源。生態圈秘書長則由德康集團董事長助理、總裁辦主任曾民出任。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智慧養殖產業生態圈正式啟動

根據該生態圈管理辦法,其宗旨包括為養殖產業鏈各環節提供信息共享、技術推廣、資源對接的大舞臺,用市場需求驅動生態圈成員企業產品的升級和服務的創新,最終為養殖戶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產品和服務。王德根表示,未來還將整合生態圈內外各類優質資源,為企業及養戶構建涵蓋養殖、金融、貿易、健康食品、社會服務等的綜合服務平臺。

分析人士指出,或因為生產型企業的傳統路徑依賴,目前生態圈成員還多集中在營養、動保等方面的企業上,未來則需更多直接支持AI技術推廣的設備、設施供應商的參與。

隨著時間的推進,生態圈的業務也正逐步落地。據常務副主任唐健源稱,生態圈未來的目標是服務2億頭豬和40億隻家禽,打造一個萬億級的綜合服務平臺。生態圈將通過特驅旗下的業務落地平臺公司與成員單位及圈外企業及個人開展廣泛的合作,包括產品經營、有限合夥、聯合研發等多種形式。“生態圈是一個鬆散聯盟,不干涉各公司各自經營,而是尋找結合點,取長補短,提高競爭力。”他指出。

王德根表示,特驅和阿里相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們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能有封閉思維,做閉環系統是另外一條路子,但是用平臺型思維,大家一起把智慧養殖的事業做大,一起分享更有前途。”他說,“阿里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智慧養殖產業論壇

更多的參與者

就在特驅與阿里雲合作前後,中國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AI養豬參與者,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由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作為聯合創始人的廣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3月,影子科技的“豬臉識別”系統舉行了商業化首發儀式。據介紹,影子“豬臉識別”融合了圖像識別、算法分析、機器學習等高科技處理技術,應用場景廣泛,其中包括豬場豬隻身份識別、育種管理、豬場生產管理、豬群健康管理、智能體重測定、母豬精準飼餵、母豬膘情控制、食品安全追溯等。其將開創AI 養豬新模式,助力養豬行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養殖成本。

陳瑤生對此有過闡釋:影響養豬效率、成本的關鍵在於基因、營養、疾病、環控、管理五大核心要素,且五大要素彼此關聯、互相影響。而傳統養豬模式很難在線,缺乏數據和智能計算,從而導致每個要素是孤立的、分散的。應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來打通五大要素之間的數據連接,精準定位關係,智能化養豬勢在必行。

今年7月,影子科技進一步推出了豬臉識別2.0、生豬選種與選配兩大拳頭智能產品。該公司表示,豬臉識別2.0已經從單體識別提升到群體識別的技術精度,識別門檻更低、速度更快、準確率更高,其未來可望通過開發者平臺將這種AI養豬的新模式共享給有開發能力的行業合作伙伴。

「深度」智能養豬怎麼搞?

陳瑤生主持影子科技產品發佈會

不同於阿里雲的年輕工程師團隊,影子科技的核心團隊多從海外引進,幾位聯合創始人的平均硅谷從業均在20年以上。其中首席執行官何京翔曾任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上海)總經理,並在英特爾美國的多個產品部門供職。

而除了專門創立的產業AI公司,傳統企業內部亦在積極擁抱這項新技術。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在北京接受媒體採訪時即表示,公司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向工業化養豬的跨越,下一步,“毫無疑問要向智能化養豬邁進”。

據瞭解,牧原股份今年積極探索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養豬生產中的應用,打造了全新的智能養殖管理平臺,可全天實時監控豬舍的溫度、溼度、氨氣等指標,確保豬隻健康生長,實現智能化養豬,在提高公司生產成績的同時有效降低公司成本。

就連新進入的“攪局者”瞄準的也是AI養豬。地產巨頭碧桂園今年5月發佈的一則招聘啟事顯示,該公司正在招聘養豬專家,並擬在海外各大名校招募農業與智能製造方向的博士。“碧桂園此次大力招募農業與智能製造人才,正是準備進軍現代農業、機器人、智能製造等高科技領域。”該集團稱。

可以預見,中國的AI養豬市場即將迎來百花齊放。與此同時,一場“血雨腥風”的競爭或就在前方不遠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