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總結

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於力的知識我們要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單位、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圖。還要運用實驗儀器進行力的測量:主要儀器——測力計,使用方法——看、調、測、讀、記。

常見考法

中考對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兩種方式出現,一是綜合性不高的選擇題,側重基礎知識的考查;一是力的示意圖的畫法。而對於力的測量主要是在實驗探究中出現。

誤區提醒

1、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2、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3、詳析力的圖示: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典型例題】

例析:

如圖1,彈簧所受重力不計,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懸掛一個小球,處於靜止狀態,下列幾種說法中屬於相互平衡的力是( )

A. 天花板對彈簧的拉力和彈簧對天花板的拉力

B. 球對彈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C. 彈簧對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 球對彈簧的拉力和彈簧對球的拉力

解析:

此題從幾個方面考查學生的知識:(1)相互平衡的兩個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2)考查了學生是否會進行受力分析。在題目中,出現了三個物體:天花板、彈簧和小球,要會分析哪個力作用在哪個物體上。A. 天花板對彈簧的拉力,作用在彈簧上,而彈簧對天花板的拉力作用在天花板上,這兩個力分別作用於兩個物體,所以不是一對平衡力。A選項不正確。

B. 球對彈簧的拉力,作用在彈簧上,而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球上,儘管這一對力方向相反,但由於是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所以這一對力也不是平衡力。

C. 彈簧對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如圖2,且滿足二力平衡條件,C選項正確。

D. 通過受力分析可知,這一對拉力分別作用在球和彈簧上,所以這一對力也不是平衡力。

答案:C

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知識點總結

本知識的難度較大,難以理解。學習合力時要把握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非加即減)。同時在學習二力平衡時也要把握概念、理解條件(一、等、反、一)、熟悉用點。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比較:

相同點: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點: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相互作用力在不同物體上是相同性質的力。

常見考法

中考對本知識的考查,主要以兩種方式出現,一是綜合性不高的選擇題,側重於基礎知識的考查;一是綜合性較高的計算題。需要加深理解的有:合力概念、二力平衡條件與浮力、簡單機械考點相結合,常出難題。

誤區提醒

應用二力平衡條件求相關力,應先明確物體是否處於平衡狀態,如果不是處於平衡狀態,就不能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解。如果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無論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這幾個力的合力一定為0,由此可求出相關的未知力。

【典型例題】

例析1: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合力為400N,若其中一個的大小為300N,則另一個力的大小為( )

A. 一定是100N B. 一定是700N

C. 可能是700N D. 決不可能是0N

解析:

本題中,合力F=400N,分力F1=300N,求另一分力F2。因F1、F2在同一直線上,且合力F大於F1,所以F1、F2有可能方向相反,也可能方向相同,應考慮兩種情況:(1)方向相反時F2為700N;(2)方向相同時F2為100N。

答案: C、D

例析2:

某同學用400N豎直向上的力提質量為50kg、始終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物體所受合力為______。接著這個同學改用100N水平向右的力去拉這個物體,物體以0.5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為______,方向為 ______,物體受到的合力為______。

解析:

物體受到的重力G = mg = 50 kg × 9.8N/kg = 490N。某同學所用提力400N,小於重力,不能提起,物體處於靜止。根據力的平衡概念,物體受到三個力(重力、拉力、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合力為零。當用100N水平力去拉這個物體,物體以0.5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在運動方向上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拉力和摩擦力。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知兩個力大小相等,即摩擦力為100N,方向跟拉力相反。即水平向左,由於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受到的合力為零。

答案:0;100N;水平向左;0。

常見的力

知識點總結

重力、摩擦力、彈力是我們常見的力,對於不同的力有著不同的要求:

1、重力:要掌握重力的施力物體,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以及重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摩擦力:要掌握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的影響因素。

3、彈力:要掌握彈力的概念。彈力的大小、方向。彈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常見考法

中考試題對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兩種方式出現,一是綜合性不高的選擇題,側重基礎知識的考查;一是綜合性較高的填空題。主要考查對上述幾個常見的力的理解程度。

誤區提醒

1、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

(1)“有利”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變滾動為滑動。 (2)“有害”摩擦:減小摩擦的方法:減少粗糙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變滑動為滾動;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1)接觸面粗糙;

(2)兩個物體互相接觸且相互間有擠壓;

(3)物體間有相對運動

【典型例題】

例析:

如圖所示、豎直向上拋出的小球重12N,請在圖中作出小球所受重力的圖示。

解析:

這道題考查了學生是否會作力的圖示,另外,題目給出了一個干擾條件,小球向上運動,此時有的同學就認為小球受的力的方向也應該向上,從而忽略了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解:球受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且力的大小是所給標度的4倍。

運動和力

知識點總結

牛頓因一顆蘋果而有了成就,還是一顆蘋果因為牛頓而出名了?二者結合成就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常見考法

本知識主要考查對於慣性的理解,慣性定律的應用,題目的形式為選擇、填空等。內容考查的難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慣性定律即可。

誤區提醒

1、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2、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即不管物體受不受力、受平衡力還是非平衡力),物體受非平衡力時,慣性表現為“阻礙”運動狀態的變化;慣性定律成立是有條件的。

3、物體不受力,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典型例題】

例析:

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是靜止的。

B. 慣性定律描述了物體不受力時具有慣性,物體受力後,它的慣性就減小或消失了。

C. 把鐵錘的錘柄在地上碰幾下,錘頭便套緊了,這是利用了錘柄的慣性。

D. 公共汽車剎車時車上的人站不穩,這是由於人具有慣性的原因。

解析:

A. 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力時做勻速直線運動。B. 物體慣性大小與受力無關,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C. 錘頭套緊不是利用錘柄的慣性,而是利用錘頭具有慣性。D. 汽車上的人原來是與車一起運動的,剎車時,人由於慣性保持原來運動狀態,所以站不穩。

答案:ABC

速度和平均速度

知識點總結

速度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一個詞彙,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經典的概念: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路程的多少;他的常見單位的換算關係是。而在實際研究時,速度可以分為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勻速直線運動亦是如此。

常見考法

本知識的考查形式多變,選擇、填空、計算等題型中考均有所見,考查的知識點不外乎以上幾點,在學習時一定要理解概念,把握關鍵!

誤區提醒

1、平均速度必須指出是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路程S和時間t之間有嚴格的對應關係。

2、平均速度的公式:

【典型例題】

例析:列車從甲地到乙地,先以54 km/h的速度行駛了2.5 h,然後停車0.5 h,再以72km/h的速度行駛1 h,到達終點,求列車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析:整個路程的平均速度,必須用全部路程除以整個運動過程所用的時間,其中包括中間停止運動的時間。全程的速度不要誤認為是各段路程速度的平均值,而要根據平均速度的意義來計算。

答案:

機械運動

知識點總結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哲學中的一句話卻反映了物理學的機械運動理論。物理學裡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而物體運動與靜止的判斷卻依靠參照物選擇,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要掌握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確定研究對象、確定參照物並假定參照物不動、析研究對象相對於參照物有無位置的變化。

常見考法

本知識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物體的運動狀態的判斷,理解參照物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誤區提醒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典型例題】

例析: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輛汽車,甲車上的人看到乙車勻速向南運動,丙車上的人看到甲車勻速向北運動、乙車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樹勻速向南運動,這三車中相對地面可能靜止的是( )

A. 只有甲車 B. 只有乙車

C. 只有丙車 D. 甲車和丙車

解析:對於多個物體運動狀態的判定是有一定難度的。解題的技巧是,先選定地面(或地面上不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判定出其中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後再判定其它物體的運動狀態,並加以比較,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1)乙車上的人以乙車為參照物看到路旁的樹向南運動,而實際上,樹相對於地面是靜止的,可判斷乙車是向北行駛的。

(2)甲車上的人以甲車為參照物看到乙車勻速向南運動,則可判定甲車也在向北行駛,且甲車比乙車運動得快。故A、B、D選項是錯誤的。

(3)丙車上的人以丙車為參照物看到甲車向北運動,而甲車相對於地面也向北運動,則兩次判斷的參照物丙車和地面可能保持靜止,符合題目要求。

答案:C

長度的測量

知識點總結

學習長度的測量是為了我們進一步的學習物理,在學習長度的測量時,要知道長度的常用單位以及她們之間的換算:

而且要掌握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需要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測量數據的誤差分析。同時要掌握幾種特殊的測量長度的方法:累積法(積短為長測量,再除以段數)、替代法(以輪代尺)、輔助工具法(測硬幣直徑的方法)。

常見考法

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長度的換算以及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以探究題的形式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實驗的誤差分析。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刻度尺來理解長度的測量。

誤區提醒

1、長度單位的換算要準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確理解。

【典型例題】

例析:

使用刻度尺時,下列做法中錯誤的是( )

A. 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

B. 零刻度線已磨損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C. 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D. 尺子刻度線與被測長度線緊貼放置

解析:

正確使用刻度尺,應做到“五會”:

(1)會認:對刻度尺必須有以下三點了解後才能使用

① 零刻線的位置:如零刻線磨損,可選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測量起點。

② 量程:又稱測量範圍,即刻度尺一次能測量的最大長度。如被測長度超過量程,可重複使用刻度尺或換用其它大量程的測量工具。

③ 分度值:又稱最小刻度。刻度尺上兩條相鄰刻線間的距離。其值應包含數字和單位兩部分。

(2)會放:使用時應將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緊貼被測物。

(3)會看:讀數時視線應經過被測物體末端與尺相交的位置並與尺面垂直。

(4)會讀:根據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值,並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會記:記錄測量數據,應記錄準確數字,估讀數字和所記錄數據的單位。

答案:B。

因為篇幅問題,今日分享就到這裡,需要完整資料或者您家孩子學習有問題,需要資料,學習方法,想了解更多技巧以及學霸經驗的,那麼,都可以找我

方式1、關注我的頭條號,發送私信51,立即免費領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