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罕見的「氣質美女」林徽因靚照


林徽因,女,漢族,福建閩縣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建築貢獻: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蹟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裡,弔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論文著作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