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Part 1

不想結婚的人,丟臉嗎?

年入50萬的女生,都在和誰談戀愛?這是前段時間很流行的一個話題,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很多達標的女性也來訴說著自己的真實情況。

於是人們發現,她們的對象不是海歸富二代,不是商業精英,更不是政界人士。正確答案是:她們沒空戀愛。

在全國各地的相親角,如果有這樣一類條件的女生出現,那麼長輩最多的感嘆就是:賺那麼多又怎麼樣,還不是一樣沒男人;哎呀,賺這麼多,不是女強人嗎?那我兒子可不能要……

而在男生這邊情況又呈現截然不同的一面,一個男生在相親角出現,那麼關注他的就是工作的穩定性與忙碌度。

通俗地說:當一個男生是公務員的時候,他在長輩眼中就可以輕鬆擊敗一群“996”的人(996,是互聯網企業加班的代名詞,即平時上班時間長、週末也要加班。),至於創業者和白領,在相親角都是被貼上標籤:打工的。

鐵飯碗不必擔心失業,相親市場上公務員、老師、國企火爆到猶如早上8點的城市交通,無他,只因為長輩們愛死了穩定,他們堅信自己一輩子的經驗總結就是:穩定大於一切。

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圖源自網絡

從北京中山公園到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幾乎每月都能上一次頭條,除此以外不斷刷新認知的長輩金句頻出:

月薪1萬是討飯。

女人過了30歲就像郊區房,男人有錢也不會買。

可以輕度殘疾,但屬羊的絕對不行!

哪怕現在已經是2018年,都市的年輕人進可職場遊刃有餘,退可日常塑造精神世界,但就是扭轉不了父母輩們對於婚姻,對於人生選擇的看法。

來自七姑六婆“這麼大年紀還沒對象啊”的週期性問候,“有對象可以一起分擔貸款啊”的經濟關懷,“我下個禮拜結婚,來啊”的對比性壓力,讓婚嫁問題成為父母的緊箍咒,孩子年紀越大,緊箍咒就越緊。

對於這一點最直觀的反映莫過於在大城市相親角,這裡已經不是相親,而是父母們之間以孩子為商品,進行的一場場明碼標價的“交易市場”。

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圖源自網絡

一個女生不管多麼優秀,只要到了年紀沒結婚,在長輩眼中,她就是有缺陷的。似乎缺少了婚姻的加成,女性就不再是健康的一個人。

一個男生,不管多麼胸有大志,心中嚮往一番人生的自由,在長輩眼裡,他都是幼稚不成熟的。對,因為長輩畢竟痴長几十歲的年齡,他們最愛念叨的永遠不就是那句: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們不會害你……

是的,你們不會害我們,可你們不懂我們,因為你們不懂的是這個社會的節奏,這個快到讓我們這群年輕人稍慢一步,都會被丟下的節奏。連我們都有可能被社會落下,更別提你們了。

這場中國式的婚姻焦慮背後,既有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也有傳統觀念的束縛,連家人都如此,更何況外人。如果你想問丟不丟臉,那得看你自己怎麼認為。

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Part 2

優質的單身比失敗的婚姻更舒服

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共同進退的一對,而不是為了拴住各取所需的兩個人。

單身能說明這個人什麼呢?不求上進?幼稚天真?還是性無能?婚姻就一定是證明兩個人的人生圓滿了?它會帶來兩個人幸福的生活?

誰人不向往男耕女織,夫妻舉案齊眉,琴瑟和鳴的生活呢,只是失敗的婚姻,往往比單身更具毀滅性。一場走向失敗、破裂的婚姻,除了讓人收穫身心俱疲以及失去最寶貴的那幾年時光,能留下的就是不堪回首的記憶。

單身不是洪水猛獸,為了長輩眼中的不是單身,而硬湊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可悲。並不是說婚姻一定會失敗,只是硬湊出來的,更容易支離破碎。

對於現在選擇單身的我們來說,那是因為婚姻幾乎不帶來任何現實意義——

不需要它來抗風險、生孩子提升經濟地位,甚至不需要用它來抵禦寂寞。

能夠讓我們考慮婚姻這件事的只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愛情。

所有的女生可能都有這樣一個夢想☟

靠自己的能力,買了一套房,然後將它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上完一天班,回到家踢掉鞋子,四仰八叉地躺在沙發上,冰箱裡放著喜歡的水果蔬菜,週末看場電影讀本書,就算沒有另一半,生活一樣能自足滿意。

因為有經濟能力和取悅自己的能力,對另一半的期待,已不再強烈。

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對中國人來說,30歲似乎是一道坎,好像過了30歲,你沒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就不是正常人;好像30歲之後,你就必須走進婚姻的圍牆,拿著裝有枸杞的保溫杯,早睡早起。

“我愛你”早就已經變成爛大街的違心之語,走走過場罷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婚禮上的那句“我願意”。雙方都是願意與對方執手一生,至於那句“我愛你”,就留到結婚後的日常去體現吧。

何必信奉什麼適婚年齡,何必在意什麼婚姻是人生必經之路

當願婚娶之際,方至適婚之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