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週五,韋物主義抽時間去看了《我不是藥神》。有朋友說看哭了好幾次,而我看完影片後,感覺的是背脊陣陣涼意。

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我不是藥王》改編自真實的“陸勇事件”。

34歲那年,江蘇無錫人陸勇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吃了兩年瑞士公司抗癌藥格列衛,花費56.4萬元。最後沒有錢了,當時陸勇還想活著,他改用印度仿製藥,價格只要1/20。和電影結尾一樣,“陸勇事件”已經得到妥善解決,前段時間陸勇表示,“每個月藥費已經只要300元”。

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我不是藥王》主角原型陸勇

電影探討“用錢換命”的殘酷命題,並非虛幻的都市傳說,而正發生在我們身邊。

從華爾街到中國互聯網,很多公司參與其間。就算“陸勇事件”已經得到妥善解決,然而我們仍然生活在“以錢換命”的真實世界牢籠中。

類似格列衛,在美國也有多起類似案例,最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馬丁·史克雷利(Martin Shkreli)。

馬丁·史克雷利家庭貧寒,父母是清潔工,他卻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17歲就獲得華爾街實習,之後成長為一個的年輕的對沖基金經理,賺了大把的鈔票後自己成立了投資公司,典型的“美國夢”。

然而就是這個華爾街青年才俊,產生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暴富點子。

2015年,他創立的“圖靈製藥”以5500萬美元的價格,買斷了一種叫達拉匹林(Daraprim)藥物的生產權。這種治療弓形蟲病的藥物,主要用於幫助艾滋和癌症病人抵抗寄生蟲的感染。

這種藥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研製成功並上市,是一種常見藥,其生產權幾經倒手,甚至一年就轉手了兩次。

而馬丁這哥們收購達拉匹林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價,瘋狂的提價,提70倍的價。達拉匹林原本每粒 13.5美元的價格一夜之間飆升到750美元,而這個有著六十多年曆史的“老藥”的成本不過1美元。

馬丁的行為,為他的公司帶來了暴利,同時讓許多吃不起藥的艾滋病和癌症患者面臨死亡風險。

馬丁被各界瘋狂DISS,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凱稱馬丁是“全美國最恨的人”。希拉里公開施壓,讓馬丁降價,而巴菲特也說他永遠不會買馬丁公司的股票,而如果哪個基金經理買入,就把他“拉黑”。

然而,自負的馬丁覺得他在商業上沒錯。

史克雷利:你把阿斯頓跑車以自行車的價格出售,我們買過來以豐田車的價格出售,有錯嗎?

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史克雷利

他身著連帽運動衫出席福布斯論壇,面對質問,他回答:

“你把阿斯頓跑車以自行車的價格出售,我們買過來以豐田車的價格出售,有錯嗎?如果可以的話,我本來可以將藥價提更高…我的首要職責便是儘可能多地賺取利潤,股東希望我能將利潤最大化。沒有人願意挑明,沒有人對此感到自豪。”

“但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有著資本體系和規則,我的投資者希望我能將利益最大化,而非最小化。利潤不能增長50%,70%,而是要增長100%,這就是我們在商業課上被教的內容。”

在全世界,仍然有許多把“壟斷”、“純粹追求高利潤”這些“在商言商”思維模式套用在醫療上,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在中國,最著名的恐怕就屬百度醫療搜索了。

2016年,一位名叫魏則西的21歲青年,因為通過百度搜索,去到了一家不具備治療能力的醫院,最終耽誤治療時間而死亡。而之後,百度還把“血友病貼吧”的運營權,賣給了一家資質受到質疑的民營醫院,許多病友因此上當受騙。

我認識一位在醫療領域的創業者,他說現在民營醫院,仍舊把大量的錢投給了百度。“就像電商、旅行的導流一樣,醫院也有其獲客成本,看不同的病吧,主流價格應該每個病人4000元到幾萬元不等”。

當這些醫院花費高額的成本,把病人引入自己的醫院,他們自然要賺至少4000元,甚至幾萬元,以維持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利潤。

作為一個商業觀察者,韋物主義當然明白,藥企有巨大的研發成本,互聯網企業也有巨大的運營和研發支出,美國很多醫藥公司,每年研發投入超過10億美元。

反對《我不是藥神》把藥企當作純粹壞人的業內人說,“第一顆藥能生產出來,背後可能有數十億美金研發費用”,藥不是奶茶和巧克力,定價不能只看單純的生產成本。

然而,如果是利用商業上的技巧,在醫療領域,不受限制的追求高利潤的行為呢?

格列衛為例,上市的第二年就收回了所有研發成本,但是,格列衛仍然維持多年高價格,連美國、歐洲這些高收入國家的人也承受不起。最後,100 多位科學家發表聯名信指責藥價過高,其中甚至包括為研發格列衛做出過巨大貢獻的Brian Druker博士。

而馬丁·史克雷利,也在用商業手段追求著瘋狂的暴利。在此前,百度依靠醫療搜索,每年賺取數百億,利潤高達60%~80%。

我不同意影片中張長林說的,被社交網絡刷屏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這並非窮病,而是缺乏相應的機制去監督擺了。(反應現實的《我不是藥王》,以及美國類似的電影《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以及媒體關注,都是一種監督機制。)

這就好像,你中毒了,三天不吃某種藥必死無疑,而這個世界上僅存的一顆藥,本來藥店還剩一顆,也不貴,但被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先買走了,他就要你付出你90%的財產,才能給你藥,這個時候無論你是億萬富豪,還是收入幾十萬的中產,你都得付出這個代價。這真的和窮不窮沒關係。

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雖然,“陸勇事件”最後得到了妥善解決,格列衛價格大幅降低,慢性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十年間從35%到了85%;張揚的馬丁被美國政府就以“金融欺詐”的名目送進了監獄;百度也因為魏則西,遭受了譴責和罰款。但是,我們仍然生產在“錢就是命”的社會牢籠裡。那些當我們生病,就要以“合理合法”漏洞,收割我們大量財產的罪惡之手,仍然掐著我們的咽喉。

人命有價,從馬丁·史克雷利到百度

當我們沉迷於網路綜藝,抖音等流行“文化蜜糖”裡,是否有更多人關注,我們這個社會仍然滿目瘡痍。希望《我不是藥王》票房大火,不只是一時風潮,而是一個好的開端,讓我們關注到問題,並思索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