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爲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一開始我們是聽著一個個選手們在比賽,但隨著大家慢慢找到自我在舞臺上的位置,我們越來越多看到舞臺上出現了新的歌手、表演者,甚至有可能會出藝術家。”

這個週末,《明日之子》第二季迎來四強廠牌爭奪戰的關鍵時刻,面對舞臺上迅速成長起來的選手,總導演何炅發出瞭如上感嘆。距離最強廠牌的誕生僅剩下兩週時間,從素人到偶像的蛻變也逐漸成型:田燚、鄧典、蔡維澤與斯外戈四位個性十足的少年,都在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誰會是真正的未來偶像?比起去年《明日之子》後半程毛不易一馬當先的狀況,今年第二季的賽況更為焦灼,單場的最強廠牌多次易主。

網娛觀察(ID:wldygc2016)一路追下來,覺得最有意思的其實不止是激烈的競爭,而是選手們通過10期節目收穫的成長,這很像是年輕人初入職場時經歷的重重考驗:面對前輩、對手、隊友的“衝撞”,該怎麼辦?

最強廠牌孵化進行時:

突破自我成為關鍵詞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比較明顯的一個變化是進入直播階段後,增加了更多選手組合演唱的環節。

有網友開玩笑說要是萌CP的小夥伴,估計已經歷了各種排列組合:從團隊組隊到跨賽道合作,從與火箭少女101對唱到由出自不同選秀節目的“師姐”們幫唱,“衝撞”這個形容似乎無處不在:與對手、隊友和自己碰撞的過程,其實也在幫助選手們完成由素人到偶像的蛻變。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偶像需要具備哪些素養?顏值、才華以及個性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面對壓力和困境,學會敬業拼搏、與他人合作,不斷激發潛能等同樣重要。

《明日之子》第二季中,星推官李宇春曾感慨“當你不斷成長的時候,你會真切的感受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此從第5期開始,節目組有意識地讓文兆傑、蔡維澤、鄧典這些充滿個性的選手,與前輩歌手、剛出道師姐以及彼此有更多交流。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衝破孤島是痛苦的磨合過程,但也激發這些少年不斷去進步。

比如本週五的四強廠牌爭奪戰,曾軼可、袁婭維、周潔瓊、孟美岐和徐佳瑩五位師姐空降幫唱,還沒見面前,與斯外戈通話的孟美岐瞭解到他希望儘快提升唱歌能力,便很快傳授了一些自己練歌的技巧。

而面對鄧典難以處理好表演情緒的疑惑,周潔瓊建議他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內心表達而不是演唱細節上。

有了他人的幫助與提點,幾期節目看下來能夠感受到選手們明顯的成長與變化。

一向被認為是“酷仔”的蔡維澤曾經覺得自己不善言辭,只通過寫信表達對幫唱選手的感激;但在四強爭奪戰中,觀眾看到了一個更願意交流和開放自我的蔡維澤:無論是為前女友寫下的《流離的時間與流離的你》,還是改編幅度很大的經典老歌《流年》,都唱進了人們心裡。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選手的成長性,也成為《明日之子》第二季重要的晉級評判標準。這期節目中頗為有趣的兩個點評來自星推官華晨宇,他認為經歷過兩季比賽歷練的張洢豪一直在變化曲風,為觀眾帶來更新鮮的音樂,但需要找到“真正靈魂深處的旋律”;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蔡維澤,個人風格非常強烈,華晨宇給出的建議是保持自我的同時,可以嘗試突破。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看起來像是矛盾的,但其實都在告訴選手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比如田燚,本期他的一首極具爆發力的《性別》,讓華晨宇感嘆“這首歌超出了演唱的範疇,情緒大於一切”。

與最初的內向羞於表達相比,田燚在舞臺魅力方面的進步令人驚豔,也讓他在四強廠牌爭奪戰中毫無懸念地獲得了最強廠牌。

比賽即將進入收官尾聲,選手們並沒有放緩突破自我的腳步:鄧典去練習拳擊,斯外戈挑戰了蹦極,田燚勇敢學會擁抱每一個人,並袒露自己的內心.....這些真情流露的瞬間令人有些眼熱,這一刻人們會忘卻這是一檔帶有競爭性質的真人秀節目,它更像是一場記錄青春成長的社會實驗。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選秀14年:從大眾偶像崇拜到個性表達

現在的年輕觀眾,肯定已經不會記得早在2003年,湖南電視臺娛樂頻道曾舉辦男性歌唱比賽,最早的名字叫“湖南大眾歌會·情歌王子選拔賽”,後來改名為“超級男聲”,也就是2007年快樂男聲的雛形。

那年春天,快男13強勇闖總決賽的大幕拉開。這批如今已經成為知名歌手、演員甚至綜藝節目導師的偶像們,當初是從全國10萬名報名者、6大唱區的20場預賽中挑選出來的佼佼者。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終脫穎而出的選手成為大眾矚目的明星偶像。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如果算上04年的超女,選秀節目在中國已經發展了14年,從快男開始的男生選拔則剛好完成了10年偶像養成。一些基本的理念比如全民選秀,同步直播,大眾參與決策與傳統評委話語權的交替仍在延續,而10年間賽制和選拔模式、養成理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明顯的是對於偶像標準的判斷,曾經的超女總導演,如今《明日之子2》的監製馬昊深有體會:“04、05年那個時候都是80後(參加選秀),那一代的父母在當時計劃經濟的時代下成長,他們的孩子基本上是非常尊崇主流價值觀,那個時代基本上是大眾的聲音。”

儘管經歷了李宇春、曾軼可到華晨宇的橫空出世,但他們在當時仍屬於鳳毛麟角,甚至特立獨行的存在。“如今這個年代可為00後的父母是70年代的人,70後本身是在壓抑中長大的,所以他給孩子一個釋然的空間,00後的小孩很自由,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可以彰顯自己的個性。”

從尋找大眾喜愛的“pop singer”,到搜索具備未來潛力的“the coming one”,如今偶像養成節目最重要是有沒有獨特的選手:《明日之子》上一季的冠軍毛不易,是笑嘻嘻唱著《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出現的,有些溫吞的宅男形象似乎怎麼看都與人們過往印象中的偶像不符。

這一季更是“怪咖”頻現,酷酷的卻愛吃甜甜圈的蔡維澤寫出清醒冷冽的詞曲,夏天穿高領毛衣的鄧典唱出自己的style,沒人能想到從小鎮走出的斯外戈是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網紅。

無論從外表還是表演,從審美或者價值觀,《明日之子》似乎在背離傳統選秀追逐流行的節奏,而是試圖探索或定義流行本身。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獨特是否等同於小眾?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副總經理、《明日之子》第二季監製邱越否認了這樣的觀念。“怪”並不是標準,而是試圖為這些獨特的年輕人找到與他們同頻的共鳴。

在她看來,像蔡維澤這樣不苟言笑的“酷仔”看似小眾,但卻具有代表性:來自大城市的“三好學生”,在遵從父母與尋找自我之間爭取平衡,在獨立音樂與大眾審美之間嘗試走通。

“這個過程是逐漸打破自己走出自己的過程,其實很多年輕人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他期待被大家看見,他要的並不是小眾,”邱越認為。

《明日之子》:

一場以偶像為名的成長實驗

一檔成功的網綜不止是贏在播放量,其社會意義和價值觀的引領同樣重要。

據瞭解,《明日之子》的觀看用戶中24歲以下的佔到65%。總結經驗時邱越認為,這個品牌最大的特點是如實反映當下年輕人的狀態,“什麼是流行,誰能代表流行”,這是一個不斷探索與思辨的過程。

“每一年選出的人都是當下最有共鳴的群體,比如毛不易跟2017年的流行詞’佛系’有很強的聯繫,說明這一代年輕人有時候不那麼急功近利,面臨困擾時用自嘲的方式解構。這種創意反映到他的音樂作品上,得到非常多人的認可,所以他能夠奪冠。”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而新一季的選手似乎個性更強,同時每個人看起來內心都有點迷茫,曾有媒體寫道,“這是一個怪小孩的舞臺”。而節目的價值在於,《明日之子》的舞臺是一個出口,讓這些年輕人在比賽的成長中從自我懷疑,到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正如更廣闊的年輕群體畢業後走向社會各個工作崗位。

《明日之子》第二季播出後,在第五期達到一個討論度高點,這期節目正是選手們進入團戰“衝撞”的開始,相當於是進入了現實的職場。是追求社會普遍意義的成功,還是尋找精神世界的共鳴?沒有人有篤定的答案,但探索已經展開。

第五期節目中,蔡維澤跟曾育茗合作後寫了一封信給他。他發現原來曾經自己心裡那個愛哭的討厭鬼,其實有很多有才華也很可愛的地方。通過更多的溝通交流,每個人都在學會拋掉偏見,用不同的眼光去嘗試理解他人和這個世界,這不止是偶像,而是每個年輕人都會有的成長足跡。選手們獲得的經驗對於屏幕外的觀眾而言,具有同樣的啟發。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某種意義上,《明日之子》從十幾萬名選手中挑出的十幾位少年,更像是年輕人探索世界的一份社會樣本。觀眾通過觀察他們在比賽中的變化,似乎能夠窺見這個時代一個群體的成長:從十八九歲的迷茫中走出,在磨鍊與碰撞中學會與世界、與他人和自我相處,這其中並沒有太多說教或雞湯,卻依然能發現滿滿的正能量:

18歲就揹負家庭重擔的斯外戈,在網絡世界裡用自己的快樂感染著上百萬人;在學校並不合群、只敢在黑暗中唱歌的田燚已經可以霸氣地用表演鎮住全場;習慣了一個人創作的許含光,在節目裡與張洢豪合作出兩人都滿意的《黑鳥》......

這些經歷獨特而又似曾相識。《明日之子》第二季目前播放量已經突破41億,也恰恰說明這並非是一檔尋找小眾的真人秀,或者說在00後眼中,小眾與大眾只是概念界定的不同,就像原本形容另類的“特立獨行”,似乎成為了具有這個時代烙印的某種共性。

《明日之子2》四強誕生:一場以偶像為名的社會成長實驗

這也許就是《明日之子》的意義:引導更多年輕人在不斷的成長與探索中,真正找到自己在舞臺,甚至是在整個社會中的位置。

“包括我們構建九大廠牌,為不同的孩子設置了不同的可能性,也是希望通過不同年輕的廠牌跟用戶產生更多深度共鳴,”馬昊表示。“通過團隊之間的合作對抗,我們想把整個年輕的青春史濃縮到三個月的夏天,不修飾真實的迷茫,也不掩飾哪怕一點點光亮,而是把這個過程展現給大家。”

“也許依然會迷茫,但找不到也沒關係,人生很長,”她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