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ET》,怎能不看《AI》

之前瑞士的“小龍蝦保護法”讓很多吃瓜群眾嘖嘖稱奇,但這不是第一次西方讓我們感到吃驚的地方了,歸根到底,他們保護的是任何動物與人類一樣的免於痛苦的權力(雖然最後還是要被吃),而這也讓我們好奇,人與動物的界限在哪裡?或者更進一步,人與機器人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AI》。

機器人和真實人類的界限一直在模糊,至少這個議題在科幻電影裡面一直被討論。說實話,如果動植物由於食物鏈的規則被我們食用,那樣機器人則是成為了人類的工具,而被我們利用,而如果工具有了自我意識,我們還能不能坦然自若的使用他們呢?而如果機器人是一個小男孩,出於愛的需要被製造出來,一生追求母愛而不得呢?這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給我們帶來的難題。

《人工智能》講述了一對父母為了彌補瀕死兒子帶來的缺失感,買來了一個兒童機器人(以下簡稱大衛),大衛的作用就是成為一個孩子來接納愛,並且給家庭帶來歡樂。

看過《ET》,怎能不看《AI》

母親在“激活”大衛

但是隨著“親生兒子”病情康復……最終,“母親”拋棄他於野外。

不過聽說過《匹諾曹》故事的大衛始終相信,母親拋棄他是因為他不是真正的小孩,他希望“藍仙女”出現,像改變匹諾曹一樣,把他也變成人類孩子,於是他開始了征程……

彼時外界對待機器人的氛圍並不輕鬆,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廢棄和不合法的機器人被視為窮人的洩憤對象,被“馬戲團”老闆購買來供顧客“花樣處死”他們。比如經典的鑽火圈,迫擊炮,鎖鏈逃脫(只是他們無法逃脫)

看過《ET》,怎能不看《AI》

然而在面對高聲求救的大衛的時候,顧客們還是寧願相信他是人類孩子而不是機器人,最終把沙包砸向老闆。

看過《ET》,怎能不看《AI》

大衛遇到過一個妓男(裘德洛飾演),他拯救大衛也被大衛拯救,他死前告訴大衛:“告訴女孩們我存在過,曾經存在。”

看過《ET》,怎能不看《AI》

I AM , I WAS

他也遇到過造物主,他是以自己過世兒子為形象製造大衛的……但一切的一切還是無法改變大衛尋找藍仙女的願望,歸根到底,他的本質也只是一個渴望母愛的孩子……

最終大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實現了夢想,溫馨又令人心碎。

為了表達電影中“機器人亦是人”的主題,導演設定了機器人也會有痛感,也會有感情和族群等屬性,而回到我們的開頭,瑞士之所以頒佈一系列動物法案的原因,引用一位知乎網友的話,“所有一切保護生命的舉動歸根到底保護的是人心的脆弱和敏感,只有將它們提上議程,這世界上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給別的生命帶來巨大且不必要的痛苦,進而在生活中保持自我警戒和自省的心,竭盡所能不傷害別人。當你已經開始考慮金魚的安全感時,根本不會在電梯裡抽菸了吧?當你要求給豚鼠社交生活,應該不會把孩子反鎖在家吧?......”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總是讓人潸然落淚,而他的另一部致兒童的電影《ET》的流行度大大高於這一部,或許是因為這部電影時長2個多小時,主題比較偏離主流文化;或許是因為電影的部分情節比較古怪驚悚;或許是因為電影處理有些用力不均,我只能看到導演處處點題而處處受制的感覺,既沒有黑客帝國那樣酣暢淋漓的逼格也沒有兒童片的滿屏童真。

我更願意說這是一部在黑暗中固執尋找愛的故事,即使愛早已消失,但至少,愛在大衛心裡,一直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