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前言:

上一期,我們推送了《》,介紹了成為操盤手(show runner)的核心素質。但是眾所周知,影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單打獨鬥肯定不行,當美劇操盤手遇上導演,一個是劇集項目的核心與靈魂,一個是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誰是終極boss?這二者究竟又是什麼關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美劇操盤手與導演的“相愛相殺”。

美國編劇成長簡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編劇在美國電視劇行業整體地位的提升,劇集操盤手“show runner”一詞應運而生。劇集操盤手掌控一部美劇的日常運作,身兼製作及編劇雙重責任。

而在此之前,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從最初的概念確認到成片,影視公司控制著一切。大多數的編劇只是與影視公司簽約的“合同工”,被排除在核心創作團隊外,他們甚至都沒有機會向影視公司的高管做項目提案。

第一個給予編劇真正創作自由的是《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劇照

與此同時,觀眾對人物和劇情的期待在不斷提高,為保證劇集的連貫性,一些電視劇開始僱傭全職編劇。編劇掌握了話語權,也漸漸被委以製片重任。當他們最終得以創作自己的劇集時,編劇就獲得了成為監製的機會。

以上是美國編劇的集體成長簡史,可謂相當勵志了。而作為進入電視劇行業的新人編劇,大致會經歷這樣一番由下到上的奮鬥歷程——

  • 自由劇集編劇(Freelance episode writer):還沒有得到全職的工作,暫時以自由編劇的身份參與項目。這個階段也有可能會被要求寫劇本。
  • 入門級全職編劇(Staff writer):與項目簽約,得到入門級的全職工作。
  • 編審(Story editor):從入門級編劇提拔上來的編劇。
  • 高級編審(Executive story editor):更高級別的編劇,邁向聯合制片人的關鍵一步。
  • 聯合制片人(Co-producer):這一級別上的人,有可能是編劇,也有可能是通過製片方向晉升上來的人
  • 顧問製片人(Consulting producer):劇組會聘用已經離組的編劇或製片人擔任顧問
  • 製片人(Producers):編劇/製片人或實際拍攝的負責人
  • 高級製片人(Supervising producer):編劇/製片人
  • 聯合監製(Co-executive producer):編劇/製片人
  • 監製(Executive producer):編劇/製片人,除劇集操盤手外的其他監製
  • 劇集操盤手(Show runner )總監製,通常也是總編劇

摘自《THE TV SHOWRUNNER’S ROADMAP》

從編劇上升到操盤手的層級圖裡貌似掌控了劇集製作的核心職位,但是我們會發現,在劇集項目中,“導演”似乎沒有了容身之地。那麼,在美劇製作過程中,劇集操盤手和導演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鐵打的操盤手,流水的導演

所謂(相對)“鐵打的劇集操盤手,流水的電視劇導演”,我們可以對等為“一位班主任和若干名學科老師”的關係。

體育老師(試播集導演)不用操心小明的英語考試能不能及格,只要作為體育特長生的小明在市運動會先拔頭籌就好。

同理,英語老師(某一集的導演)不在乎小明跑多快,每天都盯著他抄單詞背課文,希望期中考試名次能有所提高。而班主任(劇集操盤手)則需要確保小明德智體全面發展,甚至還要幫他規劃未來。

由此可見,美劇導演的級別是低於劇集操盤手的,而且後者的地位很難撼動。

如果影視公司的領導或強勢的製片人不在片場,那導演肯定是霸氣震懾全場的那位無疑了。電影導演成功的關鍵在於“掌控力”(就算冒著背鍋的風險,也要拼命在大熒幕上體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電視劇導演卻需要在滿足劇集操盤手的要求和期待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創意。如果關係處的好,導演和操盤手可以相親相愛地合作;如果關係搞僵了,導演會被認為是在“挑戰”操盤手的權威。由此看來,兩者的溝通極為關鍵,尤其是在定試播集的基調和感覺的時候,思想必須統一。

曾憑藉NBC《辦公室》(Office)“再見,託比”一集獲得艾美獎最佳導演提名的保羅·費格(Paul Feig)也曾擔任《怪胎與書呆》(Freaks and Geeks)的創劇人和監製。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怪胎與書呆》(Freaks and Geeks)劇照

他認為:“找到優秀的導演固然重要,但劇集操盤手仍然不能丟掉最終決定權。轉行做導演後,我總是提前熟悉一部電視劇的故事和基調。如果操盤手或監製認為我的理解是錯誤的,我會馬上調整,絕不越界。”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劇集操盤手 保羅·費格(Paul Feig)

當然,也有少數電視劇導演聲稱創作是完全自由的,沒有受到劇集操盤手、製片人或編劇的干擾。也有很多操盤手最終選擇自己坐上導演椅——反正每天都要出現在片場,不如自編自導。

把美劇當電影拍,導演也愛小熒屏

雖然電視劇導演要聽命於劇集操盤手,但卻有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轉戰小熒屏。主要有兩個原因:好萊塢電影公司眼裡只有大片!續集!能得小金人的電影!留給導演嘗試新鮮內容的機會和空間越來越少。

獨立電影導演把電視劇作為試驗場,把美劇當電影來拍。從“古裝”到高概念奇幻,從心理驚悚到政治主題,風格各異的電視臺和頻道為導演們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另一原因是,拍電視劇省心省時。通常情況下,電影的實際拍攝至少要六週,而每個項目前期和後期花費的時間還不確定。如果選擇拍電視劇,導演只需要花一週做前期準備,再花一週完成拍攝,其他的事情交由操盤手統一運作即可。

從電影“轉行”拍電視劇,導演應學會“斷舍離”。對於視作品如己出的導演而言,放手是最難的。

憑藉《裂痕》(Damages)試播集獲最佳導演提名的艾倫·考特勒(Allen Coulter)解釋說:“導演要喜愛自己拍的素材才能走心,但你一旦真的愛上了,又得迅速調整你和素材之間的關係——你們之間只有‘一夜情’——昨晚我還深愛著拍過的劇集,但今天我已經不在乎自己到底拍了什麼。只有抱著這樣的態度,你才能承受電視劇行業無情的鞭笞和抽打。”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裂痕》(Damages)海報

當然,導演如果能爭取到更高的頭銜,比如做監製把控樣片、劇本、預覽,就能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但歸根結底,電視劇導演的工作是讓熒屏上最終的呈現既忠於劇本,又優於劇本。

雖然電視劇官網有時都不會列出每集導演的名字,但精彩的劇集一定少不了出色的導演。操盤手需要導演的扶持,導演需要操盤手的成全。只有這樣,創作才能順利,作品才能有愛。

美劇操盤手的“權力遊戲”:被導演既愛又恨著的劇集霸主

①http://fightingbroke.com/directors-switching-to-tv/

②http://www.slate.com/culture/2018/05/solo-a-star-wars-story-reviewed-in-spoiler-filled-detail.html

③http://variety.com/2008/scene/awards/tv-s-showrunners-outrank-directors-1117990670/

④《THE TV SHOWRUNNER’S ROADMAP——21 NAVIGATIONAL TIPS FOR SCREENWRITERS TO CREATE AND SUSTAIN A HIT TV SERIES》作者Neil Landau,編劇、製片人、作家。

設計:溫小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