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關注我們,每天學習紫砂基礎知識(泥料、壺型、工藝)。

玩壺——將複雜的程式簡化理解

坊間所遇新手,常言紫砂水深....我對其坦言過來人之經驗:新手言水深者皆為“以低價自感撿到大漏者得知真相後”之晦言。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好多朋友,拿起壺的時候,喜歡用蓋子輕敲壺把聽聲音。

站在專業角度來說:這是測試窯燒溫度的高低及檢測是否有裂線的做法。

但發出的聲音的音頻多種多樣,稍有變化在本質上就會體現出很大的區別,新手根本無法輕鬆掌控。

1.如果燒結溫度高而且燒很合理,碰觸的聲音應該是“鏜”聲;

2.如果窯燒溫度過高燒疵了或者添加了部分瓷土或過量的石黃,碰觸聲音應該是“叮”聲;

3.如果窯燒溫度不夠或者是泡養很久之後明顯退火了,碰觸聲音應該是“嗒”聲。

以上的三條,並非絕對準確定義,但是大部分案例會靠的很近。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什麼樣的泥料為之好泥料?

答:承壓係數高(深層礦井)、純淨度高(雜質少)、鋼化係數高(砂性強)、玻化度高(水色好)

能夠滿足這幾條的,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好的泥料了。

並非所有的紫砂泥料都以砂質感強為最佳。

這其中就蘊生了兩種以泥性體現為最“貴”的品種:朱泥和本山綠泥。

這兩種泥料以純泥製作成形難度極大;燒製變形率極高;成品質感卻極佳。

一般提到這兩種泥料中的純淨品,若不做化妝土、不灌漿、不衝漿、不調砂者鮮有大品,即便有燒成,品相也難完好。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當下為提高成品率,對這兩種泥料的製作過程加以改良,其中最大的一個改良手法就是降低窯燒收縮比。

於是,有了摻熟料的衝漿做法(清中期已經開始的工藝);有了調砂做法;也有在本山綠泥中加入部分收縮比較小的紫泥......

而現代對朱泥的做法改良又新增了一項,就是在衝漿製作燒製後,用砂紙將外壁輕度打磨掉一層再燒。這樣的話,外觀水色和手感都會很好,但原本圓顆粒的外觀會被掃平。

這些改良手段多屬能接受的範疇,是時代工藝的進步,只是和傳統工藝已經有少許的違和。

當下需要提出的新手們需要繞開的一道坎——“紫泥衝漿”。這種方式過分投機取巧,可玩度差。用放大鏡看泥料可以邊緣尖銳或磨光,泡養效果變化差,部分做的差的會刮毛刺手。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早前曾經提到過調配和純料的問題,在這裡,不妨將問題更加的簡化:

什麼是純料呢?

答:奶牛身上現擠出來的牛奶。

什麼是調配呢?

答:在牛奶裡放進部分麥片。

什麼是融合呢?

答:在牛奶裡兌進去一些水,充分攪拌。

有很多的朋友,說不懂得看一把壺的細節,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一把壺是否做的很好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會說:

1.請不要看壺的底印,否則一定會誤導你對壺的本質的客觀判斷;

2.拿出你對家電的細節審美,例如電腦的熒光屏、電飯煲、電話機、華為/蘋果/三星手機..........這些你都有的,仔細看這些電器的每一個細節,然後你就明白應該怎麼看壺了。

當你發現一個壺蓋的竹葉貼的非常漂亮的時候,你還會懷疑這把壺做的很差嗎?

當你發現一個壺鈕做的這麼精緻,壺身雲紋貼的這麼認真的時候,你還用擔心這把壺的造型會很糟糕嗎?

審美壺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看壺鈕和外觀細節,當細節都做的很到位了,壺一定差不到哪兒去。

我們看一個清早期的茶葉罐,這個罐子很小,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我會說:素雅、端莊、挺拔又不失穩重。備註一句:古人哪怕做個紫砂的雜項,對“砂”的理解也是大同小異的。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除了老壺,其實就新壺而言,做的好與差其實很好理解,新壺的美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讓新手們唯一理解不了的,卻是行情。也正因為價格問題,讓新手們最希望避開的問題——反倒是品質。於是坊間出現了新手仿年輕陶手三年內創作的新品照樣可以大賣的現象。

當你瞭解了工怎樣做是好的,泥料怎麼樣選才是精的,架子怎麼搭配才是合理的之後。

你是否還是會避開“優質作品合理行情”的問題,轉而去選一些長得比較像的?

作為一個純粹的實用者而言,他們最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雲):

作為一個新手,要是真的遵循了以實用器標準為揀選第一前提。加之對工藝細節的反覆審美后再精挑細選, 那挑選一把心儀的壺,還有那麼難嗎?花不了太多的錢,買一把用宜興本地好料做的還不錯的純手工壺,其實很簡單,真的很簡單......如果還是不明白可以點擊關注評論。

此文獻給剛玩壺的新手和尚未跨過門檻的壺友。願大家少走彎路,多收好壺。

壺不會騙人,人才會騙人!資深高手坦言紫砂水深真相,教你辨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