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何氏宗祠被譽爲「江北第一祠」,她到底承載了什麼

在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珠巷街124號,有一座坐北朝南,建築面積950平方米的何氏宗祠,她就是著名的黃橋何氏宗祠。她的外表門面並不起眼,不像一些地方的何氏宗祠那樣高大門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但是她被譽為“江北第一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現存房屋50間,俱為明清建築,其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內涵之豐富,在江蘇省內十分罕見。

這座何氏宗祠被譽為“江北第一祠”,她到底承載了什麼

一座宗祠華麗的外表固然能吸人眼球,讓人流連,但宗祠有沒有“料”,還得看其內涵,即看這個家族的文化及其傳承,看這個家族與宗祠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對國家、民族與社會的貢獻。黃橋何氏宗祠之所以被譽為“江北第一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因為她有豐富的內涵和厚重的文化承載。

強哥曾拜謁過黃橋何氏宗祠。今天,強哥就說道說道。

泰興何氏源於北山先生

泰興何氏始遷祖為何宗稷,其父親為一代理學大師何基 (1188-1268年),浙江金華羅店後溪人。何基一生“只戀理學不戀官”,他謝絕任官,安居盤溪村,以讀書講學為平生志向,開北山書院教授門生,治學篤實,並創立了北山學派,後人稱之為“北山先生”。有《大學發揮》、《中庸發揮》、《易繫辭發揮》等著作,多亡佚,僅存《何北山遺集》4卷。何基卒後諡“文定”,從祀金華縣孔廟。

何基生八子,南宋年間,因屢遭兵災,次子何宗稷避居泰興黃橋,耕讀為業,儒學傳家。傳至七世祖何濟時,家族興旺達到頂峰。

何濟是黃橋何氏家族的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何濟(1373-1451年),字伯舟。一生雖無功名官爵,卻被鄉人尊為師範,奉為大賓。他認為一個人獨善其身還不夠,因而制定了《何氏家範條件十則》。泰興黃橋何氏能夠成為一方鼎族,何濟是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角色。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年)時代,何濟因巨資賑災曾受到褒獎,被敕封為“義士”,並建坊旌表。

這座何氏宗祠被譽為“江北第一祠”,她到底承載了什麼

黃橋何氏宗祠。網絡圖片。

人才輩出並非一句套話

我們常聽到某些家族“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的介紹,其實有一些是套話。但如果把“人才輩出”用到泰興黃橋何氏家族身上,一點也不是套話。因為在何濟之後,泰興黃橋何氏家族出了4名進士、10名舉人、32名貢生、300多名秀才;35人獲得“皇封”,其中12人為大夫、騎尉,2人官至三品,入祀縣名宦鄉賢祠。因簪纓接踵,躋身鼎族,鄉人譽之“頭頂何字值千金”,人前人後還說何家出了“三鬥三升菜籽”的官,意即出的官有“三鬥三升菜籽”一樣多。這當然是鄉人誇張。但清朝宰相張玉書對黃橋何氏家族讚譽有加,他給泰興黃橋何氏的題贈是“江左甲族”,可見泰興黃橋何氏非一般。其家族代表人物除何濟外,還有:

何棐(1464-1541年),字輔之,號篤齋。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殿試三甲第93名進士。曾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其人忠義果敢,御賜璽書、白金、紵絲褒獎,並晉升南京太僕寺少卿,誥封中憲大夫。因平生“政績卓著,行誼可範”,敕建四牌坊予以旌表。

何棠(1471-1522年),字愛之,號仲長。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與堂兄何棐為同榜舉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試三甲第77名進士,授禮部祠祭主事。未幾,升任員外郎、郎中。明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即位,何棠加三品俸,誥封中順大夫。正德十五年,何棠任直隸廣平知府。因積勞成疾而辭世。

何南金(1561-1609年),字許卿,號麗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後任福建莆田知縣。何南金為官時間雖然不長,但政績斐然,愛戴百姓形象深入人心。其逝世噩耗傳出時,莆田人街頭巷尾哭聲一片,其遺愛莆田之深可見一斑。

何鏷(1549-1601年),字肆卿,號襟宇。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 舉人,授江西都昌縣教諭。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任江西德興縣知縣。何鏷為官廉潔勤政,深得百姓擁戴。時德興流行民謠:“何侯為令,吏瘦民肥”。當地百姓還製作一塊“吏瘦民肥”的牌匾贈予何鏷。因年代久遠,牌匾原件早已散佚。今懸掛於何氏宗祠內的“吏瘦民肥”牌匾,為當地政府根據史料記載重新制作,旨在教育黨員幹部以此為鏡,時刻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當地政府將黃橋何氏宗祠列為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這座何氏宗祠被譽為“江北第一祠”,她到底承載了什麼

懸掛於祠堂內的何氏家範。網絡圖片。

泰興黃橋何氏宗祠

黃橋何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改建於清初,有“江北第一祠”之譽。整體建築由門廳、門堂、儀門、議事廳(何氏宗祠大廳)、振裔樓等幾個部分組成。其中祠內建築50餘間,其主體建築(大廳)和東廂樓由何棐的府第改建而成,均為明代所建,雖歷經500多年風雨,至今仍巋然屹立。

何氏宗祠除其本身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外,還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祠堂內收集有4塊康熙朝匾額,何氏七世祖於明正統年間制定的《何氏家範條件十則》,清光緒版《何氏家乘》,清線裝書籍若干,清宰相劉墉書法竹刻,景德鎮瓷畫珍品,碑文石刻,紅木傢俱等等。

1940年10月,黃橋爆發了著名的“黃橋戰役”。當時,支前委員會就設在黃橋何氏宗祠。期間,成千上萬的“黃橋燒餅”從黃橋何氏宗祠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新四軍陣地。新四軍贏得了勝利,“黃橋燒餅”也因此揚名。今天,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已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何氏家範值千金

在黃橋當地,鄉人曾有“頭頂何字值千金”的讚譽之詞。強哥以為,並非一個“何”字值千金,而是黃橋的《何氏家範》值千金!

2016年5月17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以《江蘇泰興何氏:人才輩出八百載 仁德家範抵千金》一文,介紹了泰興何氏的代表人物和家範。之後,黃橋何氏家族的《何氏家範》又被清華大學收錄相關教案。專家認為,黃橋《何氏家範》推崇教育、節儉和做好本職工作,為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至今仍值得提倡。

2016年11月,以推進家風建設為主題的“第十七屆世界何氏宗親懇親大會”在武漢召開,江蘇揚州何園與江蘇泰興黃橋何氏應邀到大會專題講解何氏家訓、家範,使與會者受益匪淺。

這座何氏宗祠被譽為“江北第一祠”,她到底承載了什麼

黃橋何氏宗祠內的牌匾。網絡圖片。

黃橋何氏的家族文化

黃橋何氏家族幾百年來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家族文化,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標識。她形成於家族,但不囿於家族;她規範家族成員,卻影響社會大眾。其家族文化有高度、接地氣,不偏隘,為社會所接受,所以至今仍能發揮作用。

總堂號:世家堂。世家,語出《孟子·滕文公》。該總堂號指泰興何氏為世代沿襲的大家族。

家規:即由泰興何氏七世祖何濟所制定的《何氏家範》,載入《泰興何氏家乘》,迄今已500多年。內容是:孝父母、友兄弟、謹夫婦、敘長幼、敦善行、訓讀書、獎行誼、崇節儉、安生理、重塋祭。這十條家範將傳統的忠、信、孝、悌、禮、儀、廉、恥具體化,要求每個族人依範行事,這對該家族後世出現大批人才起了決定性作用。

族聯:詩書世澤,禮樂家聲。

族樹:黃橋何氏家族的族樹為“荷桐”,又名青桐、梧桐。何氏族樹選青桐之寓意就是取其“梧桐邊結籽”,希望住在黃橋周邊的子孫們興旺發達,果實累累。

族祭:黃橋何氏族祭為春秋兩祭,即清明、冬至。

家乘:《泰興何氏家乘》始創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後經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三年(1701年),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嘉慶十七年(1812年),道光五年(1825年)、二十六年(1846年)9次修訂,日臻完善。現存比較完整的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版家乘,計60卷45冊120多萬字。

祖墓:泰興何氏的祖塋遍佈鎮內城郊,且多大塜。2014年戴堡古墓群考古數月出土的不朽乾屍何嵩,雖官位不高,但葬制不低,澆漿墓使數百年棺屍不腐如新,轟動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