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清宮劇里的歷史就是真的?

隨著《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清宮劇再次走入我們的視線。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延禧攻略》宣傳海報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如懿傳》宣傳海報

好看?還是還原歷史?這大概一直都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古裝劇的爭論所在了。

雖然《延禧攻略》已經大結局了,不過今天小編不打算聊劇,還是給大家奉上一篇橘玄雅老師的“清宮劇服飾”的科普文吧~


最近因為一兩部以清代為背景的宮廷戲,清代服飾又成為了熱門話題。對於清代服飾,從數年前,微博上就有不少朋友都進行過科普,我在《清朝穿越指南》中也用了大篇幅講解服飾的問題,不過最近,似乎這些問題都又“回來”了。其中個別人,無視著我們之前的科普,叫囂著“有本事你寫文”,問題是我們真的之前科普過好幾次了,重複科普真的很心累的。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本來說再寫一篇吧,寫了兩行實在是寫不動,只能簡單的說三條:

第一。一定要注意小時代,也就是對流行史的掌握。

比如說兩把頭,現在很多人知道大拉翅是清末出現的,不應該在清中葉的劇裡用了,這是個挺好的現象。但是又吹起來了什麼“小兩把頭”的使用。實際上,兩把頭的發展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情,它的雛形是乾隆朝形成的,而最近很多人吹捧的那種“小兩把頭”,則是嘉慶時期的新流行,在道光、咸豐時期最常見。乾隆朝的“兩把頭”是什麼樣的呢,據說那時候的兩“把”是在兩耳前面的,像兩個小短棍子似的垂在兩耳前面,很像兩個知了似的,所以當時叫“知了頭”。

在嘉慶朝初期,這種“知了頭”一下子從兩耳前面改到了腦後面,類似兩個燕尾似的。後來這兩個燕尾被逐漸拉平,成了新的流行,這才是所謂的“小兩把頭”。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腦後二把頭

第二。一定要注意場合。

比如說鈿子,清宮戲終於知道除了兩把頭大拉翅,旗人還有鈿子這個東西,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了起來。結果鈿子的形狀和戴用的位置都不對,這個我們之前就科普過了,不多說,這裡說一下場合問題。

鈿子和朝服冠不同,她是跨著典禮服飾和日常服飾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典禮的鈿子和日常的鈿子就都是一個樣子。清代鈿子有挑杆、鳳鈿、滿鈿、半鈿之分,其中鳳鈿是專門搭配吉服,在重大吉慶場合,特別是婚禮等場合使用的。某清宮劇裡號稱還原了鳳鈿,我們先不說形狀對不對,戴法對不對,但是它幾乎把鳳鈿當成了日常用的頭飾,這就肯定是不正確的。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鳳鈿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挑杆鈿子

第三。一定要注意身份。

之前看人吹捧,說你看某清宮戲裡多好啊,宮女們都梳兩把頭,都是小兩把頭,多精緻多還原。關於兩把頭和小兩把頭的時代,前面說過了,不再多說,這裡還有一個身份的問題。古人是講求禮儀的,而且這種禮儀,經常要在外表上能進行區分,以區分身份。說白了,就是什麼身份的人梳什麼身份的頭。

這裡我們說的不是品級,而是身份。比如說,我們知道舊社會有一個詞,叫“開臉”。指的是新娘新婚之後,將新娘的髮式拆掉,開始按照已婚婦人的樣式梳頭。這就是因為,姑娘有姑娘的頭,婦人有婦人的頭。在民國以前,兩把頭都是典型的“婦人頭”,宮女作為未出閣的姑娘,是不可能梳這種頭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以個別宮廷戲的言,與之前或同期的個別宮廷戲相比,在服飾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改善。雖然這種進步從總體評價來講都是在“不及格”的範圍內,但是也可以看出整體趨勢的進步,算是“心誠求之,雖不中”吧。

相關推薦

《清朝穿越指南》

你以為清宮劇裡的歷史就是真的?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45.00元

  • 內容簡介

清朝到底是個什麼樣?

作為離今天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可謂是人們最熟悉的朝代——果真如此嗎?氾濫的網絡清穿文、屏幕上層出不窮的清宮劇,它們所打造出來的清朝概念,真的符合歷史真相嗎?

且看本書為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清代人的生活。本書以清代中期社會生活形態為核心(兼及初期和晚期的變化),以首都北京城為代表,以宮廷宗室、中上層貴族、世家生活情態為主要介紹對象,內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怎麼看戶籍、怎麼說話、怎麼稱呼別人、怎麼吃喝玩樂、怎麼買房、怎麼招工、穿什麼衣服、出行坐什麼;宮裡什麼樣,世家怎麼樣,怎麼選秀怎麼出嫁怎麼長守家宅……尤其專注於掃除一直以來民間想象中的概念誤區,從史料出發,以極盡可能的嚴謹態度,用輕鬆活躍的語言,從時尚新鮮的角度,還原一個沒有還珠格格也沒有甄嬛,和珅並不胖四爺也沒那麼多情的真·清朝。

趕緊看吧,不然真穿了怎麼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