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過剩問題,或許只有物聯網能解決

奢侈品牌商為了維持高級品牌形象,避免降價或打折出售,往往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話可能用在這裡太勉強了,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像英國奢侈品牌巴寶莉將去年一年未售出的價值280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47億元的庫存衣物、飾品等採取焚燒處理,巴寶莉至今已經銷燬了近8億元的產品,從中不難看出近幾年巴寶莉的情況也並不樂觀。受到奢侈品市場寒冬的影響,焚燬產品的奢侈品品牌不止巴寶莉一家,還有LV。維多利亞的秘密等則將退換產品進行裁剪處理。瑞士奢侈品公司厲峰集團則是將手錶回購,拆卸完貴重配件後也進行銷燬處理。

物質過剩問題,或許只有物聯網能解決

奢侈品牌商銷燬庫存之舉也實屬無奈,奢侈品之所以被高消費人群接受,不僅是該品牌的歷史底蘊,貴重的原材料和手工程度較高的生產水平賦予了產品貴族氣息,同樣高昂的價格更為擁有者與普通消費者之間劃清了界限,滿足了產品購買者的精神和物質需求。而當奢侈品出現大量庫存,需要處理時,如果採取低價處理的方式的話,根據奢侈品需求價格的獨特關係,隨著價格的下降,需求非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因為一些需求者看中的就是高昂價格所帶來的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一些奢侈品牌為了保證自身產品的珍貴性,滿足品牌擁護者的精神需求,寧可將庫存銷燬。

那麼這種物質過剩問題能否在物聯網時代被解決呢?

針對於剩菜剩飯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已經得到解決了,人們發明了冰箱,這樣保持物品處在一個低溫的環境中會腐敗的很慢。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人類發明的智能冰箱。可以實時監控冰箱裡的物體基能,把數據上傳給商家,這樣商家就可以直接根據冰箱反饋給商家的後臺數據而對客戶進行補給或者提醒,物品和商家直接對話的這種模式在物聯網中有一個專業的名詞C2M,也就是“顧客對工廠”。

我們再說通俗一點就是工廠根據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私人訂製。

用大數據系統替代手工打版,紅領集團創造的 " 酷特智能C2M商業模式 "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該平臺上積累了紅領集團西服版式形狀、尺寸及人體各項尺寸之間的數據庫,消費者可以自由輸入自己的體型數據和個性化需求,支持全球客戶DIY自主設計;由客戶自主決定工藝、款式、價格、交期、服務方式,自己設計藍圖,可滿足 99.9% 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並且七個工作日即可交付成品西服。

我們都知道奢侈品商往往會推出一些限量款,滿足一些消費者的個性追求,為品牌的價值“保鮮”。若是LV、巴寶莉這類奢侈品牌商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建立數據庫,就可以做出一些預測,這樣企業就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喜好來生產更加貼近消費者的一些產品,降低庫存。本身奢侈品牌就不是為滿足大眾消費口味的。大數據分析,能夠更好的讓奢侈品消費者張揚個性化,精準服務消費者也有利於維持企業價值定位。

基於大數據平臺的“個人定製化”的商業模式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卻很難落地實施,這是因為工廠面臨著訂單的分散性,不連續性,分佈不均,還有差異性等問題,還有的商品由於私人訂製化過程繁瑣從而導致交貨週期長的問題,還有每個人採集到的數據類型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中小型大眾化的企業中比較普遍。甚至目前有些傳統企業的生產線還是很落後的,經受不住這種私人訂製“少量訂單”的折騰,但是像奢侈品行業可以率先落地,奢侈品類的一件產品最少幾萬,甚至幾十萬,並且廠家更加註重的是顧客的購物體驗和需求,另外奢侈品消費者沒有價格的擔憂,他們更在乎的是“限量”、“個性”的追求,所以他們相較而言也不在乎顧客的消費時間拉長。

因此,相對於去焚燬每年鉅額的商品,不如結合物聯網,打造一條“個性化定製”的生產線,這樣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工廠每年貨物囤積的問題,而且也能更加匹配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更精準的服務顧客,尤其是奢侈品,焚燒絕不是最優的方案。

為降低“庫存”,傳統設備廠商就已經有企業利用物聯網解決了,港機產品備件管理一直以來都是困擾碼頭用戶的“頭號”難題,通常碼頭用戶為了保證設備完好和維修及時,會儲備大量備件並適時往備件倉庫加貨,形成了備件庫存堆積、折損成本高、場地佔用、耗費人力等行業“頑疾”。振華重工將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的885項備件進行分類管理,以“Terminexus”平臺為核心為碼頭提供港機設備備件服務,真正實現碼頭備件“零庫存”。

所以說,物質過剩問題,或許只有物聯網能解決。

物質過剩問題,或許只有物聯網能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