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情感:童年時期所經歷的,究竟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多大的影響?

許多人一生中也許經過多次的戀愛,包括別人給你介紹對象,而且按照世俗的標準是很不錯的對象,但你就是不滿意,冥冥之中感覺對方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也許你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就是無法產生共鳴。但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大街上、在朋友或同學的聚會中、在工作交往中,你突然對你面前的異性一見鍾情,雖然只是冥冥之中的一種感覺。大多數人就是靠自己的直覺,沒有過多的算計與衡量,一見鍾情地選擇自己的戀愛對象。

是什麼促使我們產生這樣的直覺?臨床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成年後所認為的一見鍾情,或許是出於對某種特定人群的熟悉。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童年時建立的情感模型的反射。也就是說,一個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一個男人會娶什麼樣的老婆,他們戀愛也好,結婚也罷,他們將來如何撫育子女,都跟他們的童年息息相關,在觀察和學習父母雙方的相處模式中建立情感模型的雛體,塑造自

己的愛人形象。

比翼情感:童年時期所經歷的,究竟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多大的影響?

譬如性感殺手陳寶蓮,自幼單親導致童年缺少父愛的她,遇上了會包容她的壞脾氣,會為她的事業著想,哪怕她無知闖禍,也會為她收拾殘局,給她一種父親對女兒般的關懷的男人,儘管這個男人大她33歲,風流成性,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愛上了他,甚至自殺。

記得我以前喜歡過一個男孩子,他特別平庸無奇,但我就是被他身上的“責任感”深深迷住了。那時他不喜歡寫作業,我就總是提前寫好,拿給他抄,他喜歡喝奶茶,我就總跑去商店買各種的奶茶,泡好送到他們教室。儘管他總是用好朋友的名義,拒絕我的好,但我仍舊樂此不疲。終於在我快要放棄他的時候,他說,想要和我在一起,還變得對我特別好......可我發現,那所謂強烈的“責任感”太不靠譜了,始終還是以分開收尾。

也許是童年裡,讓我對具有擔當,責任心重的男生好感倍增,但漸漸我也明白,其實無論是感情還是生活,想要付出和全力以赴的那一刻,就努力放手去做就好了,想要的太多隻會讓自己變得太累,甚至錯失那些想要的東西。

比翼情感:童年時期所經歷的,究竟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多大的影響?

我有一個朋友,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父母關係不好,後來父母離婚了,父親從此缺席。面對感情的時候,她總是覺得自卑,總是懷疑自己到病態的地步,渴望一段愛情,卻又害怕愛情的到來。因為成長環境,心理原因,會特別容易感覺自卑,難以肯定自己的長處,更不敢付出自己最珍貴的,以防止自己不被傷害。

心理學上講,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親密關係、婚姻感情的模式,往往都是和童年時與父母關係模式相似,是一種心理經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有各的不幸。但所有不幸福的家庭裡,都似乎有同樣的一種魔力。這種魔力是一種傷害,它像一根鋼針一樣,將會貫穿子女的一生,總是會影響他們做出一個又一個的舉動。可是不從“泥沼”裡爬出,丟掉心理的枷鎖,怎麼能享受好戀愛啊?

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缺陷,時間能讓我們淡忘曾經痛苦,卻無法改變這些經歷在我們人格中投下的陰影,唯有選擇正視並療愈過去,我們才能踏上重建內心的旅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從成年期開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長任務,其實還肩負著另一個巨大使命:去補完童年缺失的品質,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