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軍隊一觸即潰!這場千里之外的戰爭提醒解放軍警惕美軍這狠招

1991年,海灣地區的一場戰爭,讓全世界的軍事專家大跌眼鏡,短短一個月,伊拉克兵敗如山倒。

以往說到這場戰爭,很多人都會拿美軍先進的軍事科技說事,認為正是有了老美的高科技裝備,多國部隊才能長驅直入,勢如破竹。當然,裝備水平肯定是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遠遠不止這些。今天小兵兵就結合海灣戰爭,給大家說說情報與滲透在戰爭中的作用。

百萬軍隊一觸即潰!這場千里之外的戰爭提醒解放軍警惕美軍這狠招

其實在戰爭開始前,伊拉克的各個政府關鍵部門甚至軍方,就已經遭到了敵人的全方位滲透。就連伊拉克最高領導人薩達姆的身邊,都混進了敵人佈下的“釘子”,包括一些政府高參,也就是那些制定國家政策的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國家最高智囊團被敵人滲透,造成的後果會有多嚴重。

當時對伊拉克來說,局勢已經十分兇險,多國部隊已經進駐海灣,戰爭可以說一觸即發。可是,在身邊所謂“高參”的忽悠下,薩達姆形成了一股“迷之自信”,認為自己的軍隊非常強大,是海灣地區的“扛把子”,即使出兵佔領鄰居科威特,老美也絕對不敢插手。

百萬軍隊一觸即潰!這場千里之外的戰爭提醒解放軍警惕美軍這狠招

就這樣,薩達姆很快做出了攻佔科威特的決定。伊拉克軍方高層其實是知道厲害的,但是薩達姆已經勸不住了,所以軍方只好制定了一個相對穩妥的方案,即出動少量非主力部隊向科威特發起進攻,而包括共和國衛隊在內的主力部隊,則留在後方戒備。

進攻科威特這樣一個小國,確實也不需要動用大批精銳,更何況旁邊的多國部隊一直虎視眈眈,所以伊拉克軍方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最優的,進可攻,退可守。然而,薩達姆已經被身邊的“高參”忽悠瘸了,堅持大部隊重拳出擊,展示軍力,嚇阻多國部隊。

然而,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但以老美為首的多國部隊沒被嚇住,伊軍的主力反而因為過於集中,加之沒有海空優勢,面對敵軍的花式轟炸,幾乎被全員吊打。很快,伊軍就只剩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百萬軍隊一觸即潰!這場千里之外的戰爭提醒解放軍警惕美軍這狠招

說到空襲,又是一件讓伊拉克淚奔的事情。本來,面對強大的老美空中力量,伊軍還是很重視防空系統的,專門從歐洲軍事強國購買了一批防空武器和裝備。但是,這批看似威武的裝備,在關鍵時刻的表現卻很“瞎眼”,面對大批的來襲敵機,雷達集體“失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軍在己方的陣地上狂轟濫炸。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可能很多人猜到了答案,這批裝備很早就被敵方特工盯上,然後悄悄動了手腳,以至於雷達系統在關鍵時刻“趴窩”。看似強大的伊拉克軍隊防空系統,就這樣被推向了崩潰。由此可見,對於一場戰爭來說,間諜的破壞力有多大。

在整個海灣戰爭中,擁有百萬之眾的伊拉克地面部隊,也表現得讓人很尷尬。面對多國聯軍,很多伊軍部隊一觸即潰,甚至望風而降,毫無戰鬥力可言。當然,這與美軍高科技裝備所形成的壓倒性優勢有關,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敵方對伊軍的滲透與拉攏。

百萬軍隊一觸即潰!這場千里之外的戰爭提醒解放軍警惕美軍這狠招

戰前,老美就開始向伊拉克軍隊狂扔“美鈔炸彈”,重點目標就是掌握軍隊的軍官,特別是高級軍官。這樣一番的狂轟濫炸之後,大批的伊軍可以說已經是軍心渙散,鬥志全無了。這樣的軍隊上了戰場,失敗恐怕早已註定。即使是少數忠於國家的精銳部隊,比如伊軍共和國衛隊,在如此的戰場態勢下也難以挽回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期間,曾經的精銳共和國衛隊也倒在了“糖衣炮彈”面前。面對敵軍,共和國衛隊除了麥地那師以外紛紛作鳥獸散,一觸即潰。而麥地那師也成為伊軍為數不多的,戰至最後一人的部隊,為戰爭平添了幾分悲壯色彩。

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對於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一支軍隊要有好的武器裝備,但是強大的情報系統,以及反間諜反滲透能力,在戰爭中也同樣重要,這也是海灣戰爭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