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西方士兵比解放軍強壯那麼多?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歡迎大家收看第 826期《每日點兵》節目!

最近,有朋友私信我問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電影還是現實中,西方國家的士兵總會給人一種強壯、高大的感覺,而咱們的戰士卻看起來要瘦弱不少呢?這種身材上的差異對作戰有多大影響。

其實這個話題,在網上已經爭論過很長時間了。不少人覺得,中國與西方士兵身材的差異在作戰中對我們不利,不論是格鬥、還是拼刺刀,咱們都佔不到便宜。但反駁的觀點認為,未來作戰是科技的比拼,機械化、信息化的戰爭模式下,哪輪的上雙方士兵拼刺刀,身材差異是可以忽略的。

雖然,這類爭論都有著自己的道理,但小兵兵個人覺得。從人類戰爭發展的角度來看,人的身材的確會對作戰產生影響,但這個影響卻是在逐步減小的。

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戰鬥力的確與其身材有很大關係,因為打仗時,軍隊是需要自己開著“11路”(徒步)前往戰場的,並且,每個人的兵器、糧食、盔甲等負重也要隨身攜帶,而行軍距離也長短不一。因此,這個時代的步兵,往往都需要有著強健的體魄,才能保證在長途行軍之後仍能揮刀殺敵。比如,戰國時期,魏國的重裝步兵魏武卒,其高峰時期能達到20萬之眾,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操(cāo)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其身體的強壯可見一斑。

為什麼西方士兵比解放軍強壯那麼多?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但當戰爭進入火器時代,戰爭樣式的改變讓士兵體型對作戰的影響變得不確定起來。最直觀的例子在於,1775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雖然華盛頓的大陸軍最終擊敗了英軍,贏得了獨立。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當時對陣的英美兩軍士兵中,美軍的平均身高要比英軍高出7公分。然而,身高優勢依然沒能避免民兵被英軍吊打。如果不是法國的介入,恐怕歷史會有另一個走向。

被譏笑只能靠女人(貞德)、矮子(拿破崙)、外國人(外籍兵團)才能打贏的法國。其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士兵的平均身高也的確不出眾,當時的法軍中,一米五幾的個頭比比皆是。反倒是被稱為“科西嘉的矮子”的拿破崙本人,其真實身高卻在1.7米左右。但就是這幫“矮子”卻在當時橫掃了歐洲。

而在近代戰爭中,士兵體型對於作戰的影響可能更多的體現在拼刺、射擊、投彈等單兵作戰能力上了。

為什麼西方士兵比解放軍強壯那麼多?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先說拼刺: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的平均身高在1.55米左右,可裝備的38大蓋加30式刺刀長度卻超過了1.7米,真正做到了人沒槍高。然而,面對這樣的鬼子兵,我們卻往往需要三到四名士兵才能在肉搏戰中幹掉他。原因在於,雖然那時中國士兵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兵高10公分,但體重卻要輕20公斤。可以說,那些年輕卻瘦弱的身軀,才是撐起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樑。

再看射擊: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向南越偽軍大量提供M1加蘭德步槍。但當時南越軍隊卻並不喜歡使用這款二戰名槍。原因倒不是嫌棄美國人給他們二戰老貨,完全是M1用的點30-06步槍彈對於亞洲人的體型來說實在不友好。後坐力常常把射手肩膀撞淤青,甚至有把士兵頂翻在地的記錄,就別提有什麼射擊準度了。

最後說說投彈:在朝鮮戰爭中。長津湖戰役後美陸戰一師曾描述,志願軍的手榴彈扔得不夠遠,往往會被壓制。作為那時志願軍單兵手中為數不多的“重火力”,衝鋒前投擲手榴彈是步兵很主要的進攻方式之一。但由於體力、體型等因素的差異,我們的戰士往往需要在離敵人相對近的距離才能使用手榴彈有效的殺傷目標。但在這之前,衝擊部隊往往會遭受較大的損失。

說了這麼多過往戰爭中體型對作戰的影響,我們聊聊中西方士兵的體型差異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差異對如今的作戰又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西方士兵比解放軍強壯那麼多?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士兵的體型其實與飲食結構、訓練模式都有著很大的關係。對比一下中西方的飲食模式,就不難看出,西方人偏重於對肉類、乳品等高蛋白質的攝入。而東方人的飲食結構則偏向纖維、碳水化合物,對於蛋白質的攝入並不多。這也是為啥從體型上看,西方人普遍要更粗壯的原因之一。

而具體到軍隊中,除去各自的飲食習慣不同外,訓練模式也是很重要的。中國軍隊的訓練偏重於耐力訓練,但對力量訓練就相對較少,或者說沒有刻意去“練塊兒”。但西方軍隊更偏重力量訓練,但耐力卻明顯不足,這都是中西方人種間耐力與力量的不同所決定的。舉個例子,美國陸軍2018年新制定的戰鬥體能測試中,對於2英里長跑(3320米)的時間限制是在20分鐘內完成就行,這個時間,大部分解放軍戰士已經跑完一次五公里武裝越野了,這幅鐵腳板可是我們一直沒有丟掉的真功夫。

並且,一國軍隊士兵的體型也和本國軍隊發展階段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常看到西方特別是美國軍隊中充斥著肌肉男,很大原因在於美軍高度的機械化水平。其班組以步兵戰車或坦克為核心的作戰單元,大多數物資可以放置在車輛上,對於一些重型武器的操作,所需要的更多是強大的爆發力。而我軍目前還處在機械化的快速建設中,在很多時候,步兵戰鬥依舊需要他們攜帶攻堅重武器長途奔襲、衝擊。因此,相對肌肉男,耐力才是我們比較需要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戰士看上去並不健壯、但卻十分乾練的原因。

要是你非讓我說中西方士兵身體差異到底能影響戰爭的哪個方面。那恐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影響了裝備的設計,比如美軍M1主戰坦克,如今都改到SEPV3了,但主炮卻仍採用人工裝彈,這主要是西方人普遍肌肉爆發力較大,完全能勝任這種工作。美軍裝彈手能保證在35秒內將10枚M829A3穿甲彈塞進炮膛,要知道,這種穿甲彈的全重是25公斤。但對於咱們而言,坦克並沒有那麼大的肌肉爆發力,並且125毫米彈藥的重量與分裝藥設計也不適用手動裝填。因此,我們很明智的選擇了自動裝彈機,只是在裝彈機故障時才使用人工應急裝填,當然這速度就比不上“黑叔叔牌人肉裝彈機”了。

當然,不同的軍隊有著不同的模式,中西方士兵的所謂體型差異也不會成為影響現代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相反,科技的進步,在縮小著不同士兵間因體型所帶來的差距。單兵外骨骼、輔助動力系統的出現讓未來戰爭中的戰士擁有更大的能力。單純的體能優勢早已難有大作為,未來的我們,需要強健的體魄,更需要強大的科技。“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文武雙修方為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