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披「古裝」,留下文化魂

建築披“古裝”,留下文化魂

培田古民居建築群航拍 葉先鋒 攝

近日,在連城縣四堡鎮霧閣村的大夫第內,四名木匠正忙著刨制木板,修復這棟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古書坊,而在數十米外的另一處古書坊文峰挺秀,十多名工人也正忙著揭瓦維護,讓這棟古建築“舊顏”早日再現。

傳統建築是人類遺產的實物表現,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突出的建築、藝術、人文以及美學的價值。位於閩西客家地區的連城,在保護客家古建築上下了大力氣,不僅傳統建築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居於全省前列,近年來更是掀起一陣修復古建築的熱潮,讓那些蒙塵已久、幾近沒落的客家古建築,再次披上“古裝”,重煥生機。

創新式修復,重展舊時顏

“連城古建築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全縣共有72處182個單體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被列為國保單位的有3處81個單體,另有省級文保單位40個單體,就列入文保單位的建築數量來說,排在全省前列。”說起連城古建築,連城縣文體廣新局局長朱金生難掩自豪感。

據朱金生介紹,連城古建築資源豐富,但卻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方面是這些古建築大都無人居住,此外許多古建築由於產權人眾多、所有權人維修資金難以籌措或是使用價值降低(另建新房)而一度處於失管狀態,一些有一定規模、造型精美且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因年久失修,構件殘損糟朽,甚至有的古建築面臨著倒塌的危險。

轉機從2014年開始,當年9月,國家文物局實施國省保集中連片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在龍巖召開工作現場會,並將連城培田村列為首批實施項目和唯一現場觀摩點。

“2014年以來,連城共爭取4200餘萬元資金用於培田古建築保護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培田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修復工作,整體修復效果已初見成效。”連城縣文物局局長伍玲金說。

資金問題解決,隨後的修復技藝顯得更加重要。伍玲金告訴記者,連城古建築修復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根據傳統形制,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進行修復。為了保證修復效果,連城縣文物局還編印了《連城縣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施工規範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對方案編制、施工管理等都有明確規範要求。”伍玲金說,《細則》規定之細,連材料選擇,具體到不同地面施工、木構件選材及施工等細節均有詳細規定,為的就是保證古建築的修復效果。

村民是古建築的主人,要保證修復古建築工程順利進行,就要充分發揮村民們的“主人翁”作用。在古建築修復過程,連城組織各古建築業主成立理事會,全程參與古建築修復項目活動,讓村民們切實參與到修復中去,形成良性互動,推動修復工作。

去年,連城在古建築安全上探索出了新思路——給文物投保。當地選擇了安全風險係數較高的4座古廊橋和4座古寺廟作為試點,投保一年,保險金額達629萬元,主要是為文物保護單位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因管理不善等人為因素造成損毀後,及時得到修復或重建。

此外,當地還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聘請文物保護員、巡查員,保護古建築安全。

據統計,2014年以來,連城每年安排實施文物保護和文物維修項目均在20個以上,至2018年累計完成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本體維修工程項目50個,在建項目22個,完成維修設計方案項目48個,正在編制維修方案項目15個。

建築披“古裝”,留下文化魂

在培田修復後的古建築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站 李霞 攝

培田古民居,修復新樣本

淡紫優雅的木槿花、鮮紅豔麗的雞冠花、橙黃嬌美的射干花……近日,走進連城宣和鄉培田村,這個有著800年曆史的村子,飛簷翹角的高堂華屋,雕樑畫棟的牌坊門樓,古色古香的書院,在五顏六色、絢麗多姿的藥田花海的輝映下,吸引了八方遊客駐足留影、嘖嘖稱奇。

作為連城首批開始古建築修復的古村落,當地以政府主導和群眾參與相結合,對培田展開全面保護和有序開發,讓這個有著“客家建築瑰寶”美譽的小村莊聲名鵲起。2015年元旦,在央視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中,培田村更是作為首集樣板向全國推出。2017年3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推出《福建連城培田吳氏:興養立教 善行可風》,講述培田古村落的家風家訓故事,在全國範圍內宣傳推廣。

培田這個藏在深山、塵封多年的小山村熠熠生輝地出現在世人面前,離不開吳美熙、吳來星、吳有春等眾多鄉賢的努力。

村裡的29位老人自發成立培田古村落保護開發研究會。他們為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四處奔波,不計報酬,不辭辛苦,查閱縣誌、鄉志,收集散落村民手中的族譜,走訪上百位老人,彙集培田歷史、人文及建築資料,蒐集民間傳說、故事,為推動南山書院及村裡的古民居、古宗祠申報文物保護單位不遺餘力。

與此同時,連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緊緊抓住中央支持老區、蘇區發展的契機,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先後投入2億多元用於培田古民居保護開發,改造提升景區。

連城縣文體廣新局先後委託相關單位編制古村落保護總體規劃和大夫第等重點建築保護維修設計方案,按照“修舊如故”的要求,對古建築開展搶救性保護。同時,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投入不低於當年景區經營性收入的20%。

如今,這個由千米古街、30餘棟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個書院(學堂)、5座庵廟、2座聖賜跨街牌坊構成的7.2萬平方米的美麗莊園,以“民間故宮”和“客家莊園”的姿態再現。

2005年,培田古村落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獲得了“中國最美的歷史文化村鎮”“中國傳統村落”等多項榮譽稱號。

建築披“古裝”,留下文化魂

老木匠馬華樹在精心製作遮風板。黃水林 攝多樣化利用,老房煥新春

在四堡鎮的大夫第內,工匠們正忙著木構件的製作。“現在我做的是屋脊下的遮風板,這些曲線花紋都要用到老手藝,用鑿子和刨子打磨。”63歲的老匠人馬華樹說。

像馬華樹一樣通曉古建築維修建造手藝的老匠人已然不多,隨著現代建築技術的普及,老工匠越來越少。近年來因連城在古建築修復上的大力推動,老手藝正在慢慢迴歸。

“等大夫第修復完成後,這裡將作為四堡雕版印刷術的技藝傳習中心對外開放,充分體現它的文化價值。”連城縣文物局工作現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修復古建築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古建築再現活力,讓這些充滿文化的載體延續它厚重的生命,發揚其脈動的文化因子,成了連城當地的又一個新課題。

探索早已開始。據朱金生介紹,依據各古建築的特點,連城因地制宜,多樣化利用這些古建築,讓它們煥發“第二春”。

培田古民居的例子最為典型,由於古建築成群連片,修復後景觀效果好,現在培田古民居已成為連城的一個標誌性景區。據統計,2017年培田古村落接待遊客15.8萬人次,收入381.5萬元,而今年上半年,培田古村落景區接待遊客11.1萬人次,門票收入247.2萬元,兩項數據均同比增長30%以上。古建築的保護讓培田旅遊收入逐年提升,給培田村民帶來了直接收益。按照約定,門票收入的25%~28%將支付給理事會,再分配給各廳堂和全村群眾,用於村民的醫保補助、養老金、獎助學金和村裡開展民俗文化體育活動等的開支。

將古建築作為文化展覽及傳習中心,則是另一種方式。如:四堡定敷公祠建成四堡雕版印刷陳列館,培田如松堂建成培田歷史文化展陳館,四堡“山光入戶”和大夫第即將建設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館和技藝傳習中心,芷溪澄川公祠將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芷溪花燈的傳習中心,培田繩武樓,建立培田手工藝博物館和傳習中心……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在不改變文物風貌和格局且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當地嘗試將其改造成客棧等經營服務場所。現在,培田紫陽書院已成為當地知名的民宿備受遊客青睞。

在大力保護和有序開發中,歷經歲月打磨和風雨侵蝕的連城客家古建築,那些倖存下來的佈滿滄桑的牌坊、門樓、古民居,彷彿又復活了,它們再次穿上“古裝”,重現風采,同時體內的文化血脈與靈魂,再次脈動起來,為家鄉的人們留下一段鄉愁。

建築披“古裝”,留下文化魂

(本報全媒體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黃水林)

記者手記

保護文化遺產 延續歷史文脈

把一座精美的古建築維修好,保護好,有什麼意義?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這是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所強調的。客家建築是中國建築文化裡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利用好客家古建築就是繼承創新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連城採訪中,記者感受到了當地對於古建築保護的熱切與積極,也正是由於早申請、早修復、早利用,才有瞭如今連城古建築保護較好的現狀。

修復一棟,影響一方,多年的古建築保護對當地人民的影響立竿見影,整體保護意識顯著提高。今年7月,新泉鎮謙吉堂歷經四個月終於完成修復工作,而戶主們原本打算拆除後重建現代化風格祠堂,最終在參觀周邊村莊的傳統建築修復效果後,戶主們改變主意,並主動承擔了20%的修復費用。在今日的連城,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然而,古建築保護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社會保護意識有待繼續提高;古建築修復是件花時間花錢的精細活,囿於修復技術參差不齊、缺乏工匠精神等原因,連城在古建築修復過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破壞;資金主要靠政府,社會力量參與不強等制約了古建築保護工作的推動。如何繼續提升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用活古建築及文化,探索古建築新的保護方式,應是當地未來的重要課題。(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戴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