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水體分層現象的成因及危害

第一,水深的水體更容易出現水體分層,為什麼呢?白天表層水體溫度比較高但底層水的溫度比表層水的溫度低好幾度,但是夜晚表層水體熱量不斷向外散發,到黎明表層水溫又比底層水溫低,表層水的密度比底層水稍大形成一定規模的密度流,特別是在氣壓變化頻繁風向多變的晴朗日子比較容易出現“反底”而造成水體分層。

水產養殖水體分層現象的成因及危害

第二,投餵飼料過多的蝦塘水體容易出現分層。飼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投料過多,殘餌不斷積累在底部,經過微生物參與的一系列的生化反應,水體分層造成底部積累較多有毒有害氣體,各氣體分壓大於表層分壓,在天氣突變時容易反底,危害養殖動物。

第三,用活菌製劑過多的水體容易出現分層。活菌製劑不管是液體發酵還是固體發酵,菌種基本上都脫離不了芽孢桿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這些菌作用於有機物的分解必須消耗水體中的氧氣,如果用菌量過大特別是遇上陰雨天,很容易造成水體缺氧,特別是底部缺氧尤為嚴重,在缺氧的環境下蝦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活動量會加大造成底部水體渾濁,嚴重的出現蝦遊塘。

第四,養殖密度大的水體容易出現分層 。同樣地,放養密度過大,投料造成的殘餌積累和糞便排洩物的積累增多,有機物分解耗氧嚴重,水體的汙染遠遠超過池塘的水體的汙染遠遠超過池塘的自淨能力到了養殖的中後期也就是45天左右以後出現水體分層較多往往發病率也是最高的。

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較大的藥物的水體容易出現分層。通常我們使用的消毒藥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例如常規的消毒藥物如甲醛,氯製劑,溴製劑,溴氯製劑分子量比較小的消毒劑刺激性都比較大,而像聚維酮碘、雙鏈季銨鹽及部分的碘製劑分子量都比較大,屬於比較溫和的消毒藥物。由於消毒藥物的刺激性會使得蝦和其他水生生物在短時間內的運動量加大,另外消毒藥物也能抑制菌類的代謝繁殖等,同時藻類特別是偏老化的藻類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在南美白對蝦的消毒藥物的選擇和用量上必須要嚴格控制,使蝦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第六,池塘藻類的種類組成和分佈不同,水體出現分層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通過長期的觀察總結得出以下結論:通常以藍藻為優勢種特別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藍纖維藻的水體特別容易出現水體分層,這與藍藻的生活特性有關。通常起了藍藻為優勢種群的池塘同樣的放養密度下南美白的生長速度都比較慢,且中後期增氧機底下或多或少都有死蝦。

然後我們分析一下水體出現分層可能對南美白對蝦造成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從物理方面考慮,分層的水體溶解氧也會出現分層,表層溶解氧比較高但底層的溶解氧非常缺乏,底部還原性很強,在這種還原性的厭氧環境下厭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速度加快, 而南美白的體質卻不斷下降。對氮循環的影響很大,在還原性厭氧的環境下由於缺乏足夠的氧化還原電位,低價位的氨或銨很難被氧化為高價位的硝酸鹽供藻類利用。

從生物方面考慮,分層的水體藻類多分佈在表層,往往造成喜強光的藻類慢慢佔據優勢,並且藻類組成向單一化轉變,這都不利於養殖環境的穩定。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統計約70%的有害菌都是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在分層水體的生態環境更易滋生。在處理分層水體時要根據不同原因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所謂法無定法,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終歸納起來不外乎“解毒,增氧,調水,適當補充氧化劑,提高機體免疫力”。

(文章來源:威海光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