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我一朋友阿杜,他父母是果農。以前,阿杜的父母辛苦一年,集中時間下桃,沒有儲存能力,沒有議價能力,只能把桃賣給收桃的販子,今年錦繡黃桃品種,5 斤桃子,販子收桃 18 元,經手批發商、零售商,加上物流成本,層層利潤,賣給消費者是 50 元。可他父母手裡還是那 18 元。

如今,收桃販子升級為電商販子,通過網絡處理訂單,一件代發,賣給消費者是48元的。網絡經銷商負責網上接訂單賺佣金,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而果農手裡還是那 18 元,一分也不多。

這是千千萬萬小農的縮影,農民,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不是勞動了就能豐收,不是豐收了就能賣錢,不是賣錢了就能掙到錢。

我們為此做了一系列的嘗試,創立“鄰商模式”,試圖改變農民的現狀。

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認識老杜是六年前了。老杜是蒙陰岱崮人,大山裡的漢子,靦腆話不多,但說話時嘴角又帶著一絲微笑,一縷陽光的感覺。老杜的兒子阿杜顯然繼承了老爸的這個基因,總有那麼一絲微笑,不時地顯露在嘴角和眼角,藏不住那縷陽光。

六年前的那天,我人生第一次爬上崮頂,當陽光進入我雙眼的一剎那,我明白了老杜和阿杜父子身上那縷陽光的源頭——美麗的岱崮大地。是這裡的一座座山,一條條河,一片片桃林,養育了每一個岱崮人。

阿杜是從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在互聯網行業工作,他帶著美麗岱崮的陽光出來,必然會再把互聯網的陽光帶回大山。我和他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將IT能力、供應鏈能力和運營能力賦予辛勤的勞動人民,讓價值鏈分配的更公平一些,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一些,讓更多的陽光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六年後,我和阿杜又一次回到岱崮,去看了老杜,這次我們約定要做個行動派。現在,阿杜的鄰商小店鋪已經誕生,老杜家的桃子正陸續上架。而我,要為老杜家的桃子代言,因為那縷陽光,才應該是我們的生活態度。

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我們看準的“鄰商”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打造鄰商模式?

如上文所說,我們嘗試給生產者賦能(賦能就是賦予他人能力),賦予 IT 的能力、供應鏈的能力和運營的能力,讓生產者能夠跳過中間商直接把貨供給終端客戶。生產者和消費者建立“鄰”的關係,這就是鄰商。

在鄰商模式下,5 斤錦繡黃桃直接以 46 元賣給消費者,去掉 10 元物流和包裝成本,去掉 1 元服務費,比起以前 18 元的收購價,果農還可以多賺 15元,消費者則省了 4 元,這是價值鏈的新分配。我們打造鄰商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讓價值鏈公平一點,讓最辛苦的農民得到更多收入。

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從智人時代到今天,有一個基本算法問題,一直在我的腦海裡縈繞,就是這個“鄰”,到底是什麼?

鄰代表著近距離的關係,比如,我們住的很近,互相取暖,互幫互助。在東方哲學裡,鄰是血親關係、鄉情關係,是生命本能最底層的邏輯。

如今,我們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重建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鄰又被賦予了新的定義。當你我有共同的愛好,都喜歡籃球,都喜歡美食時,我們就可以跨越物理限制成為“鄰”。這是新的部落時代,這就是社群。

所以,我們的鄰商小店鋪是基於社群關係而生的,它更像是一層“關係”。鄰商的朋友圈模型是自然而然的,朋友會支持你,甚至會幫助你,你的朋友進一步影響他的朋友,這就是鄰商,我們要做的社交電商。

老杜,阿杜和他們家的蜜桃

再說說農村電商。

我們要做的事,是 IT 賦能、供應鏈賦能和運營賦能。IT 賦能是指鄰商小店鋪這個工具。供應鏈賦能則是利用現有的物流業幫助農產品運輸。運營賦能是教農民用社交關係把店鋪運營起來。

這幾年的農產品上行,基本都在做平臺電商。平臺電商是流量模型,比如,今天阿杜去淘寶上開一個店,如果不投入廣告的話,他的店鋪可能一年都達不到一萬瀏覽量,但老杜是自帶流量的,每一個農村家庭都連接著城市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的朋友圈有 100 個願意轉發的朋友,每一個朋友又可以影響到 100 個朋友,一天時間就完成了一萬的進店流量,這在淘寶要做一年。

這一萬個流量是種子,至於這些種子是否能長成,還需要我們的進一步嘗試和驗證。

所以鄰商小店鋪就是這麼一個小的概念,希望通過新技術賦能,讓生活比以前更好一點。不管你身在農村,還是居住城市,無論是面向生活,還是面對工作,鄰商都願意傾聽你的故事。

我願意做一個佈道者,把餘下來的時間,都去宣傳這個鄰商理念,並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楊錕,圖:杜守偉,編輯:崔文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