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者的月亮與六便士

立夏時節,重慶市永川區青峰鎮牌坊壩村,38歲的返鄉創業帶頭人張正群正在自己的養殖基地裡忙前忙後。創辦養殖合作社之前,張正群的身份是個經營建材生意的個體戶。7年前張正群返鄉創辦養殖場,7年裡,母親、丈夫始終對她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返鄉創業的舉動表示擔憂、不解,甚至是直接反對。如今7年過去,憑著一股子對農村農業的熱愛,現在的她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女性創業致富帶頭人",但與家人在返鄉創業這件事情上,張正群依然沒有獲得家人的支持和認同。為什麼要返鄉創業?張正群的回答質樸而簡單:"希望讓更多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返鄉創業者的月亮與六便士

張正群在生態雞養殖基地

目前,張正群創辦的合作社下屬的"生態雞養殖基地建設園區",已初具雛形,她正盤算著通過"合作社將雞苗提供給農戶;養殖期間無償提供技術支持;養殖出欄期到了後,以高於市場批發價收購",的方式與當地的農戶進行合作,合作的對象主要是當地農村留守女性和老人,這樣不僅可以讓當地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同時也解決了合作社需要大量熟練勞動力的需求,還為當地婦女回家照顧家庭、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便利。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但擴大生產的資金缺口和缺少專業人員向農戶提供配套養殖技術培訓的問題,正深深困擾著張正群。

此刻,在中國的廣闊鄉村,無數個像張正群這樣的回鄉創業者,他們對農業農村有著難以名狀的熱愛,他們正在腳踏實地的行進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們有膽識、有能力、有知識、有經驗,但在返鄉創業的路上,他們遭遇的共同的問題是資金短缺。

為了解決"張正群式"的需求,為了能夠切實實踐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平安普惠於2017年末,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正式成立"平安普惠公益基金",用於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下屬的"母親創業循環金項目"和"蒲公英女性領導力共建公益計劃"。其中"母親創業循環金項目"即向受助婦女提供免息創業貸款和創業能力建設服務。

2018年4月,一場雨水滋潤過後,重慶市永川區青峰鎮牌坊壩村裡,張正群和她的態聚家禽養殖股份合作社迎來了一波特殊的客人,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重慶市婦聯、永川區婦聯與平安普惠公益項目負責人一起,正在對她的合作社進行最後一輪考察。不出意外,她本因資金、技術缺乏而暫時擱置的擴大生產計劃,將會獲得"平安普惠公益基金"撥付的100萬元免息創業貸款。同時,當地政府還將協調各方資源,比如西南農業大學、區畜牧中心、區科委等部門的專家技術人員,為參與此項目的婦女群眾傳土雞養殖知識和技術。按照張正群的預計,這一項目的實施將輻射帶動周邊農戶50戶以上,200 餘人,戶均增收3萬餘元,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張正群和她所在的小村莊,正在這樣的幫助下,發生點滴改變。

循環金有效的解決了農民創業資金缺口的問題,但由於循環金使用期限僅為1年且不可重複申請,後續經營和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仍有待解決。

重慶市何埂鎮石筍村合作社理事長鄧昌碧,就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循環金項目"受益人。在循環金的幫助下,49歲的鄧昌碧帶領農戶共同探索,以土地參股形式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從事紅心蜜柚和沃柑等種植和觀光采摘旅遊項目的開發,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但1年期循環金結束後,仍然有擴大生產規模的資金需求。

返鄉創業者的月亮與六便士

鄧昌碧在沃柑種植園

平安普惠在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合作調研過程中,對於類似鄧昌碧這類返鄉創業帶頭人面臨的資金困擾有了深度的瞭解,擬聯合各方推出公益產品,擴大幫扶範圍,並解決鄉村創業資金供給的持續性問題。

聚合社會各方力量,為受助對象賦能,是平安普惠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的經驗。未來,平安普惠將結合自身業務,搭建聚合式公益服務平臺,藉助自身在信貸服務領域累積的先進金融科技能力,連結各方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共同探索並提供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行性方案。平安普惠將通過各項公益項目的探尋和實踐,幫助"若干個張正群、鄧昌碧",早日實現自己內心所描繪的鄉村振興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