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什麼是自暴自棄?

南懷瑾老師:什麼是自暴自棄?

什麼是自暴自棄?

本文摘錄自 《孟子與離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這裡又開始了一個高潮。在我們後世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語“自暴自棄”,這四個字就是從《孟子》這裡來的。現在我們看孟子對“自暴自棄”是怎麼個講法。

這個文字,我想同學們一看都懂了,嚴格解釋很麻煩的,因為這是韻文,有韻律。我們可以這麼解釋,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見,剛愎自用;我見很強的人“不可與有言”,不可以同他講話提意見,其實也就是同他無話可說的意思。不過,這樣解釋不一定對,也不能說不對。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值得討論。再說“自棄”,就是有很強烈自卑感的一種人。常常聽到年輕人講,老師啊,我是沒有希望的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講我是笨蛋啊,我永遠沒辦法。這些都是“自棄”的話,不過這些還算是客氣話,真正“自棄”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極點,想走自殺的路,結束自己的生命。像這種人,“不可與有為也”,照文字解釋,是沒有辦法與他共事,是不是真的應該這樣解釋?也是問題。關於這些,我們必須先看下文。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說話不合禮義,就是“自暴”。孟子有個註解,一個人的言論,就代表了他的思想。從哲學的立場來講。言語是表達到外面的思想;換言之,一個人的思想,就是沒有發表的語言。所以思想是在裡頭的言語,譬如我們說,有個人一天到晚不講話;如果拿禪宗祖師一句話形容,就是四個字——“其聲如雷”。他一天到晚自己跟自己對話,打雷一樣,大聲得不得了。因為他在裡頭自問自答,自己發脾氣,自己開玩笑,自己後悔;如果他自己跟自己真不講話了,這個人連思想也沒有了。世上只有兩個人不講話,一個躺在殯儀館,一個還躺在媽媽肚子裡。其他凡是生命,沒有不講話的,凡是生命就有思想。所以中國人有句老話:“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要曉得這個人的思想啊,你只要聽他嘴裡的話就知道了。不過人的嘴巴有時候跟頭腦兩樣,常常頭腦轉得快,嘴巴來得慢,手寫更慢。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如果一個人把每一分鐘的思想字字都記出來,起碼得好幾張稿紙。有人常常因為思想來得太快,來不及寫,自己也討厭,恨不得能慢一點想;結果稿子不寫了,反正跟不上,算了。

當然,最好一個字都不漏,那是真正的工夫了,這要真正的定力。我們測驗自己一下,打坐做工夫的人更要注意,自己一天之中都在想,我假設問你,你早上醒來第一個念頭想什麼?一定記不得,恐怕剛剛進門的時候你的念頭想什麼也記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養定力都要弄清楚。尤其是學佛的朋友們要注意,修道學佛,你以為打坐很舒服,半天沒有想,以為這個叫定,哼!你這個定力也屬於“自暴”與“自棄”的範圍,就有這樣嚴重。所以自暴自棄的範圍是很廣的。因此孟子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一個人的言語思想如果不純正,不合於“禮義”,沒有邏輯,就叫做“自暴”。這裡頭有個問題了,什麼叫“禮”?什麼叫“義”?你們諸位年輕同學,對不住,我要向你們吹牛了。我看過老一輩子讀線裝書出身的,那個裝模作樣之討厭,他言必“禮義”,已經中了“書毒”,是中了四書五經毒的模樣了。所以我們同學們都罵:假道學!其實四書五經不是這樣的啊!那是書發了黴,黴被他吸進去了,他中的是這個毒。這不是真正的“禮”和“義”。

所以“禮”、“義”兩個字要特別慎重。現在我們簡單地講,一個人的思想言論都合於真理,處處合乎規矩的限度,有邏輯條理,就是合於“禮義”。

譬如我有個朋友,四十多歲,在外國當教授,五六年前在我們這裡教書。我經常看到他都怕,雖然他也叫我老師,不過我也稱他為老師。有一天我請他來專門談話,我說你啊能不能放輕鬆一點?因為他進來叫一聲老師,然後坐得四平八穩,半天不動。他不是假裝的,沒有人看見時他也坐得四平八穩。我說你可以把腿翹一翹,再笑一笑,輕鬆一點嘛!他說老師啊,我從中學開始起,讀四書以後,就覺得要這樣做人,養成這個習慣了。我說你這個習慣倒蠻好,但是我覺得未免太枯燥了。我說《詩經》講“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天機是活潑潑的啊,不是你這樣死板板的。他說是啊老師,我在你這裡聽課這麼久也知道,我想改,但改不了啊!不過我們當年讀古書,言必中矩,循規蹈矩就是這樣。我說這個是不對的啊,你這樣下去叫病態心理。當時在場的還有好幾個同學,現在都還在這裡,可以證明我的話。幾年以後他到美國了,最近聽說在美國進了精神病院。他所認為的言必“禮義”,是不懂得“自暴自棄”的含義,其實“自暴自棄”以外應該還有個病名,叫做“自梏”,或者是“自卑”,這是另一個道理。對於“自暴”和“自棄”的第二個解釋,“吾身不能居仁由義”,我的身體不能“由義”而居住在“仁”的境界裡也就是說,他的行為不是走“義”的路線,這種人叫做“自棄”。這是孟子對“自棄”的結論,下了定義。
這個定義的範圍,還值得我們討論。

我們人,當情緒高漲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當情緒低落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所能,活不下去。所謂“壯不如人老可知”,這是古人的一句詩,年輕都不如人,現在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經常在這兩種心理之間搖擺不定。借用學佛的比喻,說一個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亂、思想亂跑,就是昏沉、想睡眠。實際上那是講修養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個景象,不散亂就昏沉。這是講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狀況包括身心兩方面。其實我們檢查自己真做學問修養工夫時,我們每天隨時隨地的情緒思想也是這樣,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來了,都是在這兩種狀況中翻來覆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